史丹丹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由于种植规模大,玉米病害防治不当会增加玉米减产风险,对玉米种植造成恶劣影响,进而形成经济损失。大小斑病作为玉米的常见病害,是玉米防治病害的重点问题。如何识别大小斑病以及进行防治,则是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玉米大小斑病识别
1、大斑病识别
玉米大斑病是主要危害玉米的苞叶,叶鞘和叶片的病害,又被称为玉米枯叶病。病害主因是病原通过菌丝以及孢子,附在植株的病残体上,在下一年侵入玉米植株,产生新的孢子后,通过气流雨水等方式进行传播。在大斑病发病初期,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青灰色斑点,随后顺着叶脉方向向上蔓延,在叶脉无法形成阻碍的情况下,形成病斑,多呈长梭状。该病斑中间颜色较深,周围颜色浅。如果玉米田间湿度较大,在病斑中间会出现大量霉层。发展到严重阶段,叶片上多个病斑连成整体,导致叶片直接枯死。
2、小斑病识别
小斑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玉米叶片,是由长蠕孢菌引发的真菌病害。小斑病的病斑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被叶脉限制的长椭圆形病斑,主要呈黄褐色;第二种是不受叶脉影响的椭圆形病斑,多呈灰褐色;第三种是小点形状病斑,多呈黄褐色。小斑病主要病原,是潜伏在病叶上的菌丝体越过冬天后形成的侵染菌源。上一年在玉米田间残留的病残株是小斑病的主要载体,部分种子也同样含有小斑病的病原。在玉米成长时期,一旦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满足病菌繁殖,菌源就会分生孢子,传染给玉米植株,最终造成病害传播,破坏玉米成长。
二、玉米大小斑病防治
1、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抗病性不足,是大小斑病对玉米田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之一。许多玉米种植区域选用的玉米品种品牌老,种植年限长,对病灾的抗病性已经逐渐减弱。应及时引进新品种玉米代替。例如,屬于早熟期抗大斑病的“丰早303”,属于中熟期的抗大斑病的“吉单519”以及晚熟抗大斑病的“丰禾10号”等。因此,防治大小斑病首先从不断改良品种,不断提高其抗病能力开始。选用品种时,除了参考种子大厅对品种特性的介绍,农业部门试验种植的结果外,还要参考同行业农户的种植经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种植品种。同时在种植中,可对多品种,不同熟期的玉米进行搭配种植,有效削弱病害对玉米种植的影响。不同品种以及熟期的玉米可在田间间隔种植,保证玉米遗传的多样性,避免因品种抗病性不足带来巨大损失,从根本途径上实现大小斑病的防治。
2、田间管理
大小斑病在温度介于20至30℃,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的天气条件下传播迅猛。同时病灾多集中在洼地,种植密度过密等区域。对此要做好相关田间管理,防治大小斑病。在多雨季节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加强除草,清理干枯病叶,降低田间湿度。保证玉米有健康的生长环境,增强其抗病能力。在种植期间,还要注意对施底肥以及追肥的管理,正确施肥不仅是玉米增产保量的基础,也是保证玉米抗病性,防治大小斑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玉米生长中期,是防治大小斑病的主要阶段,在检查玉米田间情况时,在施肥工作上也不能疏忽。首先在玉米幼苗阶段,农户要根据玉米长势以及实际种植情况,施氮肥和磷肥,保证玉米在生长初期可以吸收足够的营养来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其次,在选择施肥种类时,优先选用有机肥,针对具体玉米品种,规划具体施肥方案。对于已经发生玉米斑病以及品种抗病性较弱、种植密度过大等种植地块,要及时喷洒药剂。生物药剂可选用枯草芽班杆菌、井岗霉素等,化学药剂可采用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等药剂,防治病害的之余,还可以促熟增产。农户在玉米收获后,注意清理,不要让植株病残体留在田间土地上,可收集残体秸秆进行高温发酵,用以堆肥。
3、药剂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具备传播扩散速度较快,危害性强的特点。为防止大小斑病造成更多危害,玉米种植需要及时喷洒适量药剂进行防治。尤其在发病初期,药剂防治的效果最佳。大斑病病害初始阶段,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至1000倍液等药剂在玉米叶面上。间隔10天进行一次药剂防治,连续两到三次。小斑病病害初始阶段,可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等,间隔7到10天进行一次药剂防治,连续两到三次。在喷洒药剂时,同样要注意喷洒防虫药剂,虫害同样会影响到玉米抗性,加重病害的破坏能力,可在用药时适量加入氯虫苯甲酰胺类药剂,保证药剂防治的成效,提升药剂防治成果。
综上,只有了解大小斑病的发病症状以及发病环境,针对性地对选育品种加以改良以,对种植环境加以改善,发现病灾时及时利用喷洒药剂止损,才能综合防治大小斑病,保证玉米从选种育苗到收获安全成长,提高玉米收成,减少大小斑病病害给农户以及相关行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作者单位:16100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