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泉之思忆母恩

2020-07-18 15:56翟安鱼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母亲

翟安鱼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她只是亿万普通农妇中的一员,但又是极其不平常的,她用点滴小事诠释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走慢一点,儿不要急”,成了母亲最后的遗言

去年十一假期,我去兰州探望了岳父岳母。当看到滔滔黄河东流去,倍感岁月无情,尤为思念母亲,傍晚时分便乘车赶回扶风老家。当我迈进朱红色的大门时,院落一片寂静。我习惯性地喊了一声“妈”,却无人回应。

我这才从“梦”中醒来:母亲已不在人世。推开厨房,看到灶堂里放着母亲生前做饭时常坐的小板凳,我轻轻地把它拿在手里端详了好半天。多想再吃一顿母亲的拿手饭“韭菜饼子+拌汤”,现在只是一种奢望了。走进母亲的卧室,我坐在炕头摸了摸她睡过的棉被褥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限感伤顿时涌上心头。

看到墙上悬挂的照片和“贤德仁慈”的牌匾,往事历历在目:母亲生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一生经历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命运坎坷,也品味过幸福。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她只是亿万普通农妇中的一员,但又是极其不平常的,她用点滴小事诠释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尤其是母亲在最后108个小时里,断断续续与我生离死别的交流互动,使我更加读懂了她的豁达宽厚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朴实理解。

2016年1月24日,年近八旬的母亲突发晕厥,继而发热厌食。1月30日,我千里迢迢从北京回乡探望她。见到躺在床上输液的母亲,我来不及脱掉外套,单膝跪地伸出颤抖的双手,紧紧握住她曾经扶我走路、喂我食物、抚我伤痛、操持生计的双手;静静望着那张寄我希望、送我温暖、给我力量的脸庞。

年近五十的我泣不成声,内心在呐喊:“妈!儿飞奔1200余公里回家看您来了!”看见我,老人家的眼角流出了滴滴热泪。

彼时猴年春节将至,我按照家乡习俗,给母亲提前带回了新春礼物“三红一副”,即妻子购买的一条红围巾,自己购买的一盒红枸杞,儿子捎带的一副红挂历。还有一个“贤德仁慈”的牌匾,以表达我对母亲的敬重之情,那是对她人生境界的最好概括。

看到这些,母亲淡淡地笑了,吃力地说:“花的都是冤枉钱,我吃不下,围不了,看不懂。”当晚陪护她时,虽然母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却坚定地说:“我知道你今天一定会回来!”我问:“为啥呢?”她说:“你坐不住,这就叫母子连心、儿想老娘呀!”说到这里,母亲将我的手抓得紧紧的。整夜,我一直守护着她,寸步不离。

因为有要事需要处理,第二天我不得不返京。临别时,我用额头抵着母亲的额头,轻声说:“妈,小时候,我常常躺在您的胳膊里睡觉玩耍,现在您老了变成小孩子了,需要我们兄弟姊妹细心呵护照料。”我轻轻地将她搂在怀里,此时的母亲是那样的慈祥安逸。可我清楚地知道,母亲毕竟年纪大了,身体极度虚弱,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最后一面,我不禁泪流满面。这时,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妈前半生受了不少罪,后半辈子享福了,你们兄弟姊妹费尽心思尽孝。我现在就这样子了,如果睡过去,你们不要叫;不要插管管、吊瓶瓶,不要浪费药物,不要花冤枉钱,让妈平静地离开人世……你把自己的身体好好管,把公家的事好好干,把孩子好好地带大!”这句话算是她对我的遗言吧。

我舍不得离开母亲,踟蹰不已,走到客厅又返回母亲的床前,反复了好多次。母亲也依依不舍地望着我的身影,但又非常坚定地说:“鱼儿,早点儿走,路上走慢一点儿,不要急,千万注意安全!”谁能知道,这竟是母亲对我讲的最后一句话。

2016年2月3日上午9点09分,母亲在兄弟姊妹的怀抱中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思念。

母亲虽逝,她的精神永存

母亲虽然走了,但她的品格和精神却早已融入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作为家风被我们传承。细细回想,她的以身作则,留给我们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母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那种刚强坚毅、任劳任怨的品质。20世纪60年代末,我们家有8口人之多,劳动力又少,几乎年年都过着超支缺粮的日子。加上父亲蒙冤多年遭受严重冲击,母亲面临的人生困境可想而知,但她丝毫没有半点儿对前景的泄气、对生活的迷茫、对他人的埋怨。母亲白天参加农业社劳动,晚上纺线织布、缝补浆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艰辛度日,赡养患病的老人,拉扯我们兄弟姊妹长大成人。

母亲常常提醒我们:“人这一辈子,碰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要灭事不要生事;要忍耐坚韧,一忍百事消。”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一生重视学习。她为自己小时候没有念过书感到遗憾,经常说:“人的脑袋就像螺丝,不学习就会生锈,日子长了会变成没有用处的铁疙瘩。娃娃只有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做个有能耐的人。”我上小学和中学期间,无论家里生活多么拮据,母亲仍然借钱给我买字典、买蜡烛。家里没有钟表,就通过看星星、听鸡叫确定时间,叫我起床上学。每当看到我获得的奖状证书,她总是很高兴。

母亲不仅重视子女的学习教育,还身体力行地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年轻的时候她就学会了纺线织布、绣花做鞋。为了能够与时代同步,她经常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与晚辈交流,了解时事政治、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到了耄耋之年,学习兴趣尤为浓烈,在我家小住时,她常常让我给她读报纸,学习新词新话,偶尔还打开电脑看一看。

母亲晚年时,最感到安慰的是我们对她都很孝顺。闺女们为她洗头洗脚,悉心照顾;儿子们背她上楼,倾情畅谈;儿媳们时常挂念,为她购买新衣,嘘寒问暖。其实,这都是源于她自己極具孝慈之心。

从我记事起,母亲对年迈的奶奶细心照料、洗脸喂饭、擦身洗衣。1977年,无媳无女的堂奶奶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就经常给她洗头换衣,协助医生给她扎针治疗,给他们全家缝衣做饭。在此期间,母亲白天参加农业社的劳动,晚上还时常前往舅舅家陪护外婆。后来,母亲又悉心照料孤身一人的舅爷、为人老实的堂爷。就这样,她一个人先后照顾过6位老人。

她常给我们讲:“娃娃,人再有本事,老了就没有本事了,因为你干不了活儿了,生活不能自理了。对老人一定要好好的,不好的话,那就是造罪呢。”

心地善良的母亲不仅对家人好,对有困难的陌生人也常常伸出援助之手。我小时候常常跟着母亲赶庙会,虽然当时家里缺吃短粮,但她总是用小布袋装一些馍馍,悄悄地送给街上乞讨的人。等家境有了改善,母亲更是念念不忘有困难的人。晚辈们给的零花钱,她总是不声不响地用来接济手头紧张的乡里乡亲。

有一次我回家探亲,碰见母亲将自己的一双新鞋和一套新衣服送给村里一位家境贫寒的老人。她还曾坐着轮椅前往县民政局为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捐款,多次前往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甚至在病重时,她还叮嘱我们将她的后事从简,把节省的钱捐给县养老事业……

就这样,母亲教育我们从来不讲大道理,而是身体力行地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潜移默化,对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善良淳朴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

母亲离世后,我常常翻看她的照片和视频,以解思念之情。近日,思母之情难以抑制,赋诗一首《思母》:

农历十月一

路边儿女送寒衣

无哭泣,唯默语

真的好想您

仰望星空双眼泪

心空荡,多悲凄

黑夜杨柳垂

寒风凛冽催人急

水哽咽,儿心碎

纸钱火焰飞

慈母含笑似犹归

手纺线,梦相依。

母亲啊,儿想您!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睡踏实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大地.母亲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母亲的养生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