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指导下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策略

2020-07-18 15:56赫兴无
地理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操作性教科书人教版

摘 要: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特定情境中有机体发生的某种行为的结果得到强化而促使联系或联结的建立;强化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反应概率增加是强化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应提倡程序教学法。文章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要求提出了“情境刺激”“强化”“小步子”“内在动机”等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策略,并探讨其在教科书编写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地理教科书;情境刺激;内在动机

美国当代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倡导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四大主要理论派别(联结说、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社会学习理论)之一。它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特定情境中有机体发生的某种行为的结果得到强化而促使联系或联结的建立[1];学习的过程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强化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反应概率增加是强化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它提倡程序教学法,要求教学过程中遵循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即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实践表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情境刺激”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内容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刺激下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应运用“情境刺激”策略,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内容,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情境刺激”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章节内容。例如,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在节前安排了“探索”:准备一个地球仪、一瓶胶水和少量墨水……转动前和转动后混合物流动的路线一样吗?转动后混合物的流动方向偏向原来什么方向,为什么?创设了实验问题情境。又如,鲁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节前安排了“问题情境”: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笔者建议,在人教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增加如下问题情境: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概念、新原理、新规律。例如,建议在高中地理“国际日界线”这个新概念之前增加如下问题情境:有一架飞机在太平洋上向西飞行,在某一时刻飞机上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生下了一个女婴,半小时后,她又生下另一个女婴,可前面出生的女婴却把后面出生的女婴叫姐姐,这是为什么?又如,建议在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个新规律之前,增加如下问题情境:唐代白居易的《春分后五日》中有“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的描述,这句诗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强化”策略——设置较多练习巩固技能

斯金纳认为,强化主要是指操作性条件反射之后的一种奖励或惩罚,目的是促进有机体反应频率保持原状或增强[2]。这种强化是一种人为的、行为后的、为了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他还认为,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在于强化;强化决定了学习的进行和学习的效果,合理地控制强化就能达到塑造行为的目的。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它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特点。练习是强化物之一,是掌握技能的基本方法,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练习次数越多,技能掌握得越牢固。为了提高学生地理技能的学习效果,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应采用“强化”策略,即在教科书中根据相应内容安排较多的练习以强化学生的地图技能、计算技能、制作技能、实验技能、野外考察技能、社会调查技能等操作性技能。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设计了“读图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设计了“活动: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以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设计了“读图思考:如果中时区为子夜(24时)时,算一算,纽约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设计了“活动: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验技能。又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建议设计“活动:用方块泡沫分别制作地垒和地堑模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制作技能。再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设计了“野外褶皱构造观察活动:在岩层裸露之处,对褶皱进行观察,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地理野外考察技能。还如,鲁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设计了“活动:调查学校所在地近两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用电子表格软件建立一个工作表,处理调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份调查分析报告”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社会调查技能。

三、“小步子”策略——由易到难组织教科书内容

斯金纳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实行程序教学,要求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应该由易到难,小步子呈现[3],即前一步学习为后一步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基础上进行;而且下一步与上一步之间的难度、深度差异不应太大。因此,应采用“小步子”策略,即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组织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先安排比较简单的知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再安排比较复杂的知识,即气温与降水的叠加——“世界的气候”。又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先安排比较简单的知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再安排比较复杂的知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再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根據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先安排最简单的知识——热力环流,再安排难度居中的知识——三圈环流,最后安排较复杂的知识——季风环流。

四、“内在动机”策略——恰当地呈现教科书内容

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应遵循积极反应原则,即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4]。为了使学生在程序教学中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因此,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应运用“内在动机”策略。“内在动机”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中学地理教科书章节之前呈现学习目标,以引导学习方向、提示学习内容[5]。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首页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了如下的本章知识学习目标:我国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你能说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吗?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你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吗?

又如,建议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中呈现如下的知识学习目标:我国的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如何?有什么优越性?我国的领土和国土面积各是多少?我国国界线大约有多长?有哪些陆上邻国?我国海岸线大约有多长?有哪些海上邻国?我国有多少省级行政区?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简称吗?

二是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实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習兴趣。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在讲述聚落的概念之前,先呈现了孩子们的谈话:“我住在农村。我家周围有农田、果树、池塘。夏天我常去池塘里摸鱼捉虾……村里有一条小路通往附近的小镇。”“我住在城市。城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又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中由学生熟悉的“木桶效应”引入资源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再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建议用生活中常见的水壶烧开水的现象(壶中间的水往上升,周围的水往下沉,整个水在翻腾)引入热力环流的原理。还如,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中建议用挤压书本的小实验(书本向上凸起为背斜,向下凹下为向斜)引入褶皱的概念。由生活实际引出概念、原理、规律,既便于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6], 又能突显概念、原理、规律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王有智.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孔云.经典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3] 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

[4] 桑青松.学习心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5] 赫兴无.认知发现说视阈下的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策略[J].地理教育,2013(06):52-53.

[6] 赫兴无.认知同化说指导下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策略[J].地理教育,2012(10):6-7.

猜你喜欢
操作性教科书人教版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藏起来的教科书
《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践性教学探究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少年拓展基地操作性研究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