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不羽
北京时间6月28日下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已超过1000万。
半年多时间蔓延全球,没有明显的地理气候屏障;感染千万人,5%的死亡率,新冠肺炎疫情现阶段的表现,堪比1918—1920年大流感的第一阶段。1918年大流感为祸3年、夺走了至少2500万条生命,那是一场让人不寒而栗的历史悲剧。
当然,没有理由悲觀地认定历史正在重演。迄今为止的抗疫情况说明,100年来人类社会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以及技术条件、国际环境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带给了人类更多希望。
相信历史不会重演,但也要看到:100多年来的发展远没有到无所不能的程度,抗疫成功的代价依然高昂,其中的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公共政策。
疫情暴发初期采取“放任”政策的意大利等西南欧国家,成为疫情重灾区,就是教训。英国也曾试图走群体免疫路线,但国民反应激烈,加之首相染病,很快就转向了加强管控力度的政策。由此可见,抗疫政策的有效性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另外一个明显特点是,疫情之下,政策决策和执行能力对抗疫成果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科技能力。美国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在此次抗疫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主要问题就是出在了政治层面。特朗普总统本人缺乏执政经验,初期决策迟缓犹豫,是原因之一。
而两党纷争也让抗疫政策受到严重干扰。在这方面,以佩洛西为首的民主党人也难辞其咎。特朗普要“宅家抗疫”,佩洛西呼吁上街抗疫;特朗普要复工,佩洛西又要出手阻挠。这种无原则的“对着干”,令美国抗疫失去了准星。
与之相比,日本政府的抗疫政策由松到紧,还有奥运因素的干扰,但基本上保持了朝野一致的政治团结,发挥了正常水准。
各国的国情不同,抗疫政策的选择要综合考虑经济实力、国民心理、政治环境等因素,稍有不慎就可能付出惨重代价。而总结迄今为止的各国抗疫得失,则是为了面对疫情后续发展做出正确决策找到准星。
这样百年不遇的全球疫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化将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威胁,决不能掉以轻心。
根本解决疫情,只能是疫苗和特效药研发成功。而在此之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1000万,很可能意味着人与疫情将进入反复拉锯的胶着阶段,政策选择应注意精准有效、张弛有度——既要强化局部的重点防控,又要兼顾经济民生的正常运作。这将会高度考验各国执政者的决策能力。
在疫情期间保持社会稳定尤为重要,这需要各国社会各方团结合作,尤其是要做好充分准备防止疫情在今冬第二波暴发。
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是人类社会的末日,但是全人类还要在疫情的阴影下负重前行,直至科技的曙光在天际亮起。
◎ 来源|新京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