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沟”到“信念沟”:虚拟空间的社会关系重构

2020-07-17 19:36张洪忠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信念媒介

张洪忠

美国“明尼苏达小组”在1970年提出“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从社会结构角度考察传播效果,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能更快速获取信息,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逐渐扩大。也就是说,由于社会发展不均衡,大众传播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会造成越来越大的知识差距。

“知识沟”是基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环境提出来的,与今天的媒介环境不一样。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其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6亿。微信、QQ、微博、头条号、抖音、快手等综合类社交平台和婚恋社交、社区社交、职场社交等垂直类社交媒体覆盖了城市大部分居民和农村的中青年人,使用上述新媒体进行传播是整个社会最常用的信息传播方式。

也就是说,社交媒体时代人人均可以获得信息,“人人都有麦克风”可以用来表达,“知识沟”提出的媒介生态已经改变,相应的“知识沟”现象不再显著,而是出现了“信念沟”现象。美国学者D. B. Hindman于2009年提出了“信念沟”(the Belief Gap)概念,用来描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同一问题上存在的信念差异 。Hindman认为“知识沟”理论已不能解释信念差异,虽然教育程度差异会造成受众获取的“知识”不均衡,但相比之下,价值观念的差异才是导致“信念沟”产生的主要原因。信念沟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很多,如最早针对微博的“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区分。信念沟的话题范围宽泛,如转基因、女权等。

某种程度上,社交媒体“就像一台巨大的离心机一样,旋转得越来越快,并会将那些不认同自己的人甩出去”。社交媒体的扁平化网络特征很容易促成观念相同的人逐渐聚合在一起。通过相同观念建立联系的个体之间可能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但卻形成了一种人口结构“纵深网状”的社会关系。而年龄、学历、职业、地域等社会属性变量在社交关系建构中不再是重要因素。

简单地说,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一种价值观传播,通过“三观”一致来重新建构社会关系。在价值观传播模式下,一是观念相同的人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二是信息更多是沿着价值观传播建立的关系网络流动,观念相同群体内部的信息沟通更顺畅,交流频率更高。相反,观念不一致,就会造成“鸡同鸭讲”的局面,从各说各的发展到互相不再理睬,甚至一些原本的亲朋好友、同事、同乡等都有可能“割袍断交”,使信息传播渠道断裂。

从“知识沟”到“信念沟”是传媒生态变革的结果。“明尼苏达小组”认为造成“知识沟”的一个原因是大众媒介的信息生产是服务于既有权力关系的,是迎合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群体需求的。从知识控制的角度来说,从“知识沟”到“信念沟”这种变化折射了精英群体和普通民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在传统媒体主导时代,大众媒介是一种资源和权力,不是任何群体的意志都能得到均等表达的,普通民众在信息面前是处于被动地位的,精英阶层扮演大众媒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一个信息引领者角色。但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普罗大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而建构观念一致的信息传播圈。普通民众与精英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地位是平等的,都需要通过新的传播手段来建立影响力。之前在现实生活中零散的观念差异也在社交虚拟空间得到聚合,形成众声喧哗的意见群体。“信念沟”有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有意识形态、生活观念、专业水平等造成的信念沟。如一个数学家可能遇到无数个民间“哥德巴赫猜想”爱好者的争论,这些爱好者之间还可以形成一个人多势众的交流圈,这种专业水平造成的“信念沟”可能会使得某些知识分子感到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一个难以言喻的虚拟空间。

“信念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在虚拟空间重构我们的社会关系,这给传播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现实命题:如何通过“信念沟”建构社会关系?信息扩散机制在发生什么变化?虚拟空间的“信念沟”能够消除吗?如何看待不能消除的“信念沟”?这种虚拟空间的关系建构对线下关系有何影响?等等。由于观念的多层次和多样性,社交媒体上的“信念沟”可能还会不断出现,这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林】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信念媒介
国外元宇宙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启示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围墙的信念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与虚拟空间研究
信念而非执念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