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耕之
何慧敏
何慧敏,又名会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湖北省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兼楚系文字研究会负责人,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院长,湖北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中流印社创作部主任,武汉大學通识课书法主讲教师,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野草诗社副理事长,竹溪书社顾问,武当印社顾问,荆州市楚简书法研究会顾问,三楚书法院院士,《中国书法艺术典藏·湖北简牍卷》编辑。
何慧敏出版有《楚简集古今联语200则》、《楚简集古诗文句200则》(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何慧敏楚简楹联书法作品集》(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楚简书法文字编》(中国书法杂志出版社出版),《中国书法典藏·秦简卷》、《中国书法典藏·楚简卷》、《中国书法典藏·汉简卷》(共8本,中国书法杂志出版社出版),《楚简书法集字丛帖》(共3本,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国学经典名句书写》(共4册,湖北美术出版社),《问道经典——何慧敏楚简小品书法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土,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作品名:《友善士》作者:何慧敏尺寸:69x69 cm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作者:何慧敏尺寸:70X68 cm创作时间:2020年6月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唯永。作者:何慧敏尺寸:65X30 cm创作时间:2018年5月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楚国地下墓葬的发掘,大量楚文字简牍帛书出土,在考古界、史学界和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楚地乃长江流域之地,历史上以楚国为代表的楚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相颉颃。因地域不同而有秦文字、楚文字、齐文字之别。上古时期写在竹简上的文字、写在绢帛上的楚国文字,沉睡在地下数千年,出土之后,似乎只有考古学、文字学的意义,在当时绝大多数书法家眼里,简牍帛书充其量是书法艺术的滥觞,与秦汉晋唐成熟的书法艺术有很大距离,属于支流末系、边门侧道之列。因而对“楚书”的艺术性视而不见,莫动于衷。当古籍出版社纷纷将楚简文书整理出版公之于世后,仍有不少人对“楚简书法”抱有偏见、心存疑虑,认为它既不是“帖”,也不是“碑”,不是“正统书法”。
作者:何慧敏 作品名:《志不可夺》 尺寸:69x34 cm 创作时间:2020 年6 月
本世纪初,当书坛尚在为取法碑、帖孰高孰低、孰优孰劣论辩时,湖北书人何慧敏早已把目光聚焦到楚简上。他认为:楚简是楚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与甲骨文、金文一样,属于书法艺术的主流。作为一个湖北籍的书家,传承楚简书法文化是应有之义、应尽之责。2002年开始,他改弦易张,选定以楚简帛书为取法对象,走上革故鼎新、脱胎换骨的书法创变之路。
取法楚简,首先要过好文字关。楚简文字与秦系甲骨金文在字法、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带有很强地域性的写法甚至约定俗成的文字符号,与秦系文字毫无关联,如果按照“六书”造字方法去识读根本就行不通。但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却是识读楚简文字的桥梁。慧敏先生从《说文》入手,下笨功夫逐字抄写,怀着对文字的敬畏感,将楚简文字与现代甲骨、金文字典等工具书比对,同时对照古代典籍注疏考证,查寻源流,掌握了楚简文字中大量的异体字、通假字,确保自己创作的楚简书法是经得起推敲的楚系文字,因而也炼就了他一双辨识文字错讹的慧眼。
传承楚简书法,关键在于不失楚简的基因。纸张发明之前,简牍绢帛是记录文字语言的主要载体。文字用毛笔写于窄小的竹简上,字形取横势,结体扁平化,呈“蝌蚪状”。用笔以“篆引”中锋运笔。由于行笔速度加快,线条以圆弧为主,方折为辅,出现侧锋和偏锋运笔。简书非篆非隶、且篆且隶,是官方规定篆书的日常书写应用文字,也是隶书的滥觞。慧敏先生通过大量临摹楚简,将楚简用笔结体等形式特征了然于心,真正意义上把握了楚简的基因,在楚简书法创作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书法虽为艺术形式,却不仅仅是形式的艺术。对于慧敏先生来说,掌握楚简的形式特征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楚简书法创作只是停留在楚简形式特征的层面,没有多大意义与价值。楚简文字所蕴涵的楚国先民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凤凰涅槃的创造精神、破茧化蝶的求新精神、羽化登仙的浪漫精神,在楚简书法创作中都是能够化为艺术形象的。基于此,他笔下的楚简书法,以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为形式基调,既注重外在形式,更注重文字文辞的内涵,尽可能拓展楚简书法的文化信息含量,着力于以楚简文字之形,传荆楚文化之神。
经过十余载痴迷探寻,慧敏先生的楚简书法初步形成了自我风格:端庄而流丽,刚劲而婀娜 。圆劲厚实的笔画,来源于篆书的线条锤炼;凝练疏放的结体,得益于行草的启迪;恣肆率意的谋篇布白,受益于金文《散氏盘》《石鼓文》的滋养。其笔下的楚简书法写情写意,充溢着血肉气骨,含蕴着生命的情态意韵,令人对古朴而放逸、奇崛而瑰丽的楚文化民族之魂产生遐思和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