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北京时间4月21日,美国西德州中间基原油(WTI)期货历史上首次跌穿零值。最糟糕的是由于期货到期日临近,价格最低时石油期货的卖家不得不向买家支付40美元,以出手商品。
石油期货合约到期时,持有人必须接受石油的实物交割。在新冠病毒全球封锁的影响下,石油需求受到挤压,许多地方的原油库存已达到满负荷状态,因此实物交割成本过高。这使得投资者们急于在实际交割前卖出合约,从而导致合约被推入负值区间:在合约到期的前一天,没有买家愿意冒险在没有仓储补偿金的情况下接手石油。
恐慌发生几小时后,中国银行(“中行”)管理层召开了紧急会议,因为其产品“原油宝”的投资者发现自己不仅血本无归而且倒欠中行58亿元人民币(约合8.2亿美元)的合约结算款。危机发生之前,原油宝一直受到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追捧,银行的积极宣传和交易应用程序的便捷使用更进一步提高了它的人气。大批投资者蜂拥而入,希望抄底这次百年难得一遇的投资机会,盼望这次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解除之后,原油的价格会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截至这次“负油价”出现之前,该产品共吸引到了至少6万名投资者总计4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中行当然不是中国唯一一家提供此类石油期货相关产品的银行。其实中国的四大行都发行了类似的产品,但其它银行由于在到期日前几天已经给客户平仓,从而避免了这次的进一步亏损。相比之下,到4月21日,中行的许多客户仍持有5月份合约的未平仓头寸。在崩盘当天的北京时间晚上10点(美国早盘交易期间)起,中行对投资者的账户设置了交易限制,直到合约结算完成,这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们的困境——那些希望在下跌初期退出的投资者很快发现自己无法平仓退出。该行解释说,因为不知道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最终结算价格是多少,因此银行不得不暂停投资者交易权限。
事实上,中行在销售这类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之前并没有对客户做足够的适应性测试和风险提示,从而导致了最后这种“惨烈”的结局。据雪球财经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的原油宝投资者在2020年3月是首次购买原油类期货产品,而且只有5%的投资者在此之前有其他期货产品的交易经验。许多投资者事后承认,购买原油宝之前,他们其实不了解期货是什么,也不了解金融衍生品和股票之间的区别。
此次事件发生之后,曾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中行行长六年的王雪冰在其朋友圈评论称:“中行内部前端中段和后端脱节,特别是内部风控体系出现或存在重大的失误和缺陷。”王曾在中行的纽约和伦敦分行工作,他说:“中行之所以发生这种事情也很自然,不过是冰山一角,整个中国当前缩影,最主要是用人的问题,也就是吏治的问题。才不配位,反受其累,德不配位,必受其罪!”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王之前生活作风高调奢侈,2003年曾因受贿人民币115.1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于2012年提前两年出狱。
尽管围绕这一事件的大部分讨论都指向中行失败的风险管理,但也应该认识到,中国监管机构多年来其实一直都默许银行向散户销售高风险的结构性金融产品也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中国的银行牌照是否允许银行销售此类与外国大宗商品期货挂钩的金融产品其实也存在争议。如果不允许,那么中国的许多银行向客户销售此类金融产品就构成了非法交易。
在原油宝崩盘后不久,投资者要求中行弥补他们的损失。中行最初发表的声明中态度非常强硬,要求投资者尽快偿还欠款,包括倒扣的部分,以避免征信损失。4月21日之后不久,中行就全面暂停销售该产品,并要求所有员工删除此前在社交媒体账户和网站上与该产品有关的宣传内容。
4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要求中行“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与客户平等协商,及时回应关切,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此声明一出,中行态度随即软化,发表了第二份声明,表示愿意与投资者共同分担责任(损失)。当时的一位知情人士称,中行正在与投资者协商,表示愿意承担一半的损失。
5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表示,各银行应高度重视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部分金融产品风险问题,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控,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
尽管中行没有法律义务分担投资者的损失,但其营销手段和风险管理不达标,因此有责任采取措施平息此次危机。
第二天,中行发布了第三份声明,宣布将不再追究所有投资者“倒扣”的部分,并且返还20%的本金。但对于投资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不到100名)的客户,中行不予赔付。虽然投资者对这一结果仍不满意,但他们似乎别无选择,因为此前对于此案介入最深的两家律师事务所——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与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均于5月11日宣布终止代理该案件。
据财新报道,中行的最终赔付金额可能高达65亿元人民币。尽管与截至2019年6月中国银行业总额2.2万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相比,这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其实中国银行业为平息这场闹剧所付的代价远远超出了所涉金额本身。首先,这一事件对中行和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声誉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不仅导致了中行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停牌,还导致很多中行客户认识到其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因此赎回了对其他产品的投资。此案受关注度极高,不仅被国外的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在知乎上“如何看待中国银行的原油宝”这一话题已经获得了超过300个回答和174万的浏览量,严重损害了中国银行体系的国际形象,这也是监管机构介入如此迅速的部分原因。
此外,监管部门在推动银行资产重组和设立独立的资产管理主体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受到了打击。自2017年以来,中国银保监会在打破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刚兑”的这一问题上作出了重要部署。这场战斗并不轻松:中国大多数投资者太习惯于凡是银行出售的产品一定能帶来“固定收益”这一惯性思维,而对于投资高回报金融产品所面临的风险要么一无所知要么选择充耳不闻。因此,2018年,银保监会开始要求银行剥离投资业务,将自营业务独立成资产管理基金子公司,要求独立核算,从而制止银行资本金屡屡需要为高风险理财投资业务造成的损失“兜底”的尴尬局面。但在此次“原油宝”事件发生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如果监管最后还是期望银行为这些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纾困,那么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意义何在?据一位接近银行业的消息人士称,“这起事件可能导致过去两年在银行资管化方面所做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5月19日,银保监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提到,针对这起事件,银保监会在前期调查之后已经启动了立案调查程序。尽管中行对外披露,目前该行与客户和解签约率已经超过80%,但是相信这次事件的影响将会引发监管机构对于中国银行业相关业务管理的重新思考,对各银行日后如何在 “打破刚兑” 的基础上,在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销售过程中对投资者做到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提示作出进一步指示。让我们静待银保监会的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