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晗晗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客观需要。
美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依然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第一,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相承接。在中国,美育是由蔡元培先生提出,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说”,其内涵涉及方方面面。各种学科也对此做了很多学理上的研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①。第二,美育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契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相当契合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将美育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信息化时代,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之举。第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形成一股所谓的“流行文化”。这些流行文化极大地影响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并且不断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侵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这些流行文化宣扬追求个人价值自由、无拘无束的娱乐思想,摒弃了本土传统的思想价值与道德约束。第二,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成长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最好时期,这些流行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情操与心灵。在此冲击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高等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
第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所关注、接触的流行文化,了解这些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因。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回归理性。探索新机会、新方法引领高校学生流行文化风向,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与呆板,实效性差。而美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仅不是强制型的灌输方法,也不是规范型的理论形式。利用美育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枯燥等问题,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范畴有所不同,美育倾向于感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理性教育。通过美育感性教育的人文内容填充思政教育的枯燥内容,应用感性教育的艺术方式补充理性教育的刻板方式,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利于两者之间差异性的互补。
第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课程作如下要求:“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主旨是要求通过人文美、自然美等各种美,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培养思想美、心灵美、道德美的学生。由此可见,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共同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共性。
高校要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主旨,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节点。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中,大学生由于个性差异以及阅历有限,对很多社会现象和观念缺少正确识别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的“洋思想”“流行文化”影响,产生不分是非黑白、道德沦丧、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未停止,并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但是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多因素影响,阻碍了发展程度。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有很多,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来说,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探索的一个路径。从目前来看,高校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制度、实行力度尚不完善。为此,建议从环境、内容、方式三个方面探索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我国高校教育环境因素,素质教育的比重相对要弱于应试教育。当下,越来越多的“00”后大学生喜欢追星、听流行音乐、看时尚杂志、体育锻炼等。他们绝大多数个性比较鲜明,热爱生动形象的事物,喜欢充实而又充满乐趣的生活,喜欢贴近生活的方式②。大学校园环境比以往更加多元,如有不同主题不同专业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同时3C产品多样化,大学生通讯配备更加齐全,如有手机、电脑、平板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内容更加复杂。在大环境包容性的影响下,大学生兴趣多样、思想独特,对校园环境的需求愈加挑剔,对美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与强烈。
首先,在校园文化环境方面,在思想性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校园文化活动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中代表人物、代表事件,以故事性、游戏性的方式进行。多开展针对性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以歌叙事的比赛等活动,利用第二课堂活动间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校园环境布置方面,使用区别于传统的横幅标语,多使用朗朗上口的问答宣传标语,设置特色专栏专区以及思想政治乐趣角,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最后,在校园精神环境方面,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校训、办学理念,学风建设以及榜样学习,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新环境。定期举办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文艺汇演,促使大学生从娱乐教学中培养爱国情操,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艺术素养。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刻板等问题,内容以理论说教为主,缺乏审美意识和时代气息。与高校大学生思想需求脱轨,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学习产生的动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本质上存在的问题是:关注社会过多,关注个人过少;概念性过重,趣味性过轻;重视共性,忽视个性。若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是美育融入思想教育的核心。
一是利用美育中的艺术美对教材排版进行设计,融入流行元素,从视觉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利用内容美优化教材内容安排,如不同颜色字体分类,贴近大学生生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课后思考主题,不脱离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三是利用社会美对教材主题进行丰富,可与相关学科整合,发挥学科优势,丰富主题内容;结合美育中的感性因素(如感染力、说服力等),缩小教材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距离。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课堂之间师生互动交流较少,不重视学生学习反馈,很难与当代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单一、无趣,校园特色不突出、时代特点不明显。若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是美育融入思想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方式的改变,可效仿艺术专业的小班教学,将说教式教学转变为讨论型、研究分析型方式。改变最初传统填鸭式模式,利用创造美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促使大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第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时代性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将美育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不应只是简单的参观、讲座、视频播放,可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情景剧模拟、重温红色故事展演,以及鼓励大学生自发开展符合他们自身特色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过程中学会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2015.
②方芳.姚斯接受美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