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妍 张 钿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二科,北京 10009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症状,合称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两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都是抗凝、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而不溶栓(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要溶栓或急诊介入)[1-3]。由于心肌梗死诊断的金标准“心肌酶谱”尚不适用,心电图缺乏特异性等特点,如何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改善患者的预后,成为临床研究的一个关注点[4-6]。本研究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入选标准:(1)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括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2)12导联ECG结果显示相邻两导联ST段下移≥0.2 mV;(3)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症状;(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2)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急性心包炎;(3)心电图ST抬高或出现病理性Q波;(4)合并严重感染、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者。(5)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试验的患者。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2~75岁,平均(60.8±3.2)岁,低中高危险度患者分别为28例,14例和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50~74岁,平均(59.1±3.8)岁,低中高危险度患者分别为27例,13例和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疗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管造影,根据检查结果,对受试者按照危险程度分为三级:低度:临床症状表现为心绞痛,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中度:心绞痛持续时间在≤20min;高度:心绞痛持续时间>20min。
对照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H44020838,规格:0.5g)联合低分子肝素(规格:2mL:1.25万单位,常州千红生化制药有限公司,H32022088)治疗,低度:剂量为75mg/d;中度:剂量为100mg/d;高度:剂量为300mg,然后逐渐递减至100mg/d,疗程均为10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规格:75mg/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120035),剂量 75mg/次,1 次 /d,疗程均为 10d。
疗效评价指标:显效,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明显的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病情更加严重[3-4]。记录治疗前后cTnT、aPTT和血小板聚集水平变化情况。记录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Ⅰ级:一切正常;Ⅱ级:情绪波动会导致心绞痛;Ⅲ级:稍微运动会导致心绞痛、Ⅳ级:轻度活动会导致剧烈的心绞痛[3-4]。
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TnT、aPTT和血小板聚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TnT和血小板聚集水平均降低、aPTT水平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TnT和血小板聚集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TnT、aPTT和血小板聚集的变化情况比较(x ±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痉挛或管腔的狭窄,引起的冠脉供血不足,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7-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是指具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持续超过20min,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演变,但心电图不具有典型的ST段抬高,而是表现为ST段正常,压低等非特征性改变的一类急性心肌梗死[9-11]。根据临床症状对危险程度进行分级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12-16]。氯吡格雷本质是一种抗血小板的药物,主要是为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稍微低点,防止形成血栓、形成斑块,降低形成血栓的概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cTnT、血小板聚集、aPTT水平和心绞痛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报道的结果相符[17-20]。通过在临床治疗初期,对患者进行预先分级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了临床的治愈率,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并采用对应的方法,提高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的cTnT、aPTT和血小板聚集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心绞痛均得到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