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蜂箱饲养中蜂比较试验(续)

2020-07-17 06:05:04徐祖荫韦小平范国华林琴文
蜜蜂杂志 2020年1期

徐祖荫,韦小平,李 应,范国华,林琴文

(1.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6;3.贵州南山花海中蜂养殖场,贵州 息烽 551199)

目前国内使用的蜂箱类型虽然较多,但根据统计资料分析,95%以上仍为郎氏箱及其衍生箱型。笔者于2014 年在郎氏箱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短框式12 框中蜂箱(专利号201420369880·5),在生产中得到运用推广,目前在贵州省及其省外推广规模超过3 万箱。

2017-2018 年,我们曾将该型蜂箱、高框式蜂箱(也是笔者专利) 与郎氏箱进行了1 年多的观察比较,以相同的起步群势(均折成郎氏箱3 框足蜂的蜂量),观察蜂群繁殖性能与产蜜量的表现,其中规定,不论何种箱型,当蜂群达6 框群势时即分蜂。结果短框式12 框中蜂箱(以下简称短框箱) 表现最佳,试验结束时,蜂群增殖数较郎氏箱高16.7%,产蜜量高25.5%(以原群计算)。

每一种箱型都有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时间段,既有他的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郎氏箱与短框箱就是如此。短框箱是在郎氏箱巢框的基础上将巢框缩短,在巢箱内改由顺长度方向摆放为顺宽度方向摆放,故俗称郎氏箱横放。由于巢框缩短,保温性较好,所以在温度较低的时期,如早春、晚秋,其繁殖性能较郎氏箱好,蜂群繁殖快,分群数多。但在夏季高温期郎氏箱因巢框宽矮,散热性好,在此期间短框箱的繁殖情况又不如郎氏箱。因此, 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箱型的优缺点,就必须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全面审视和考察。我们这次试验就特地选择在夏季初秋气温较高的时期,重点比较郎氏箱与短框箱的繁殖性能及产蜜量。与上一次试验设计不同,我们这次组织试验蜂群的起步群势较强(折郎氏箱5 框足蜂),尽量维持其最大群势,除非发生自然分蜂(如果有),一般情况下不分群,观察夏秋季高温期2 种箱型的表现。

①根据轻重缓急,首先满足城镇生活及港口用水;二是保证电厂、京杭运河等骨干航道航运用水;三是重点工业用水;四是农业用水,其中主要满足水稻用水;五是一般工业及生态环境用水。

分析:“和声的歌剧”显然行不通。作者使用opera意在形容宾客们高亢兴奋的歌声,理解这一点就不难翻译了。

1 试验时间及地点

目前的国有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理念主要注重于财务的管理和执行上,而轻视了财务监督的重要性,应将财务方面的工作上升至财政监察这个层面上来。从当前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的建立情况来看,财务监督工作必须得到重视,从企业的各个层面出发,实行内部严格管控。因此,构造合理而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必须基于企业的内部环境来构造,完善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保持财务信息的流通,构建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机制,以应对企业出现的一切问题。企业的财务监督应当发动企业内部人员的合力协作,增强内部人员的财务审查能力,尤其要关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经济情况是否异常,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的情况发生。

试验地点在贵州省息烽县境内,7 月中旬至8 月中旬在海拔800 m 的荆条场地,8 月中旬后转往海拔1 200 m 的盐肤木场地,采秋季蜜源。所有试验蜂群均在同一场地,由专人负责管理。

大多数妈妈通过网络搜索可以了解与遗尿相关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神经调节、膀胱功能发育延迟、尿道关闭不全、睡眠觉醒功能发育迟缓或觉醒障碍、激素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及行为异常,以及多系统器质性病变等因素。

2 试验方法

2.1 使用箱型

郎氏箱为10 框标准箱。短框箱,7 月中旬至8 月中旬采用正方形10 框蜂箱,巢箱内径37cm×37cm,但8 月中旬后,由于气候炎热,正方形箱较小,散热性能不好,决定改用短框式12 框中蜂箱,巢箱内径与郎氏箱一致,但使用时间不长。

见表1。从调查封盖子的结果看,由于郎氏箱巢箱的散热性好,在夏秋季高温期蜂群繁殖强于短框箱。郎氏箱在整个试验期间,5 次调查的结果,平均群均封盖子数为3 476个,而同期短框箱为2 778 个,短框箱较郎氏箱群均封盖子少698 个,约少20%的封盖子,这就是试验结束时郎氏箱群势远高于短框箱的原因。

2.2 起步群势

7 月9 日开始组织试验群。每种箱型参试蜂群各3 群,均为当年春末培育的新蜂王。郎氏箱3 群的起步群势分别为6、5、5 框,平均群势为5.3 框。

由于短框箱巢脾面积仅相当于郎氏箱巢脾面积的76.4%,所以其3 群蜂起步群势分别为6、7、7 框,平均群势6.7 框,折合郎氏箱为5.12 框,2 种箱型的起步群势基本一致。

试验时间为2019 年7 月中旬至9 月初近2 个月,此间气温较高,日最高气温经常维持在25~30℃。

2.3 调查测定方法

试验开始后,每隔11 d 左右调查1 次蜂量和封盖子数。调查时用钢卷尺量取子圈的长度及宽度(折成长方形),目测估计封盖子的密实度(封盖子面积占子圈面积的百分比),然后通过公式:封盖子数=子圈长×宽(cm2)×100/19.36×封盖子密实度(%),式中100/19.36 表示每(4.4×4.4) cm2面积的子脾内有100 个可供育子的巢房,计算出实际的封盖子数。产蜜量单群摇蜜、单群计产。

首先,申请单位注册邓白氏编码(Dun and Bradstreet Data Universal Numbering System),再在NIH项目管理网站eRA、联邦政府项目管理系统(System for Award Management,SAM)和申请系统(Grants.gov)等注册。申请人准备申请资料,按照指南要求将申请书填写完整,一般在网上提交。NIH的大多数基金项目每年受理3次,部分指南项目每年受理1次。

3 试验结果

经过近2 月在夏秋季高温期试验,结果见表。

Exclusion criteria:case reports,experts'experience,reviews,animal studies,systematic reviews,and meta-analysis were excluded.

表1 不同箱型的封盖子数及群势变化(贵州息烽,2019)

3.1 群势增长

见表2。本次试验先后在7 月10 日(荆条、乌蔹梅花期)、8 月16 日(荆条花期)、9 月3 日(盐肤木花期) 取蜜3 次。3 次取蜜,郎氏箱平均箱产蜜9.73 kg,短框箱为10.47 kg。短框箱群均产蜜量较郎氏箱多0.74 kg,高7.06%,两者产蜜量相近,差异不显著(P>0.05)。

3.2 封盖子数

由于试验期正处于夏季及初秋的高温干旱期,所以所有试验群均加上了相配套的浅继箱。加浅继箱一方面是增加箱内空间、防暑降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增加贮蜜空间,有利于实现子蜜分离,提高产蜜量,防止发生“分蜂热”。由于采取了这项措施,整个试验期间,所有参试蜂群均未产生“分蜂热”。

3.3 产蜜量

见表1。郎氏箱由试验开始时的平均5.3框蜂,到试验结束时发展到7.8 框(其中有子脾6.3 张);短框箱则由试验开始的平均6.7 框蜂,发展到试验结束时的7.4 框(其中有子脾6.7 张)。由于短框箱的巢脾面积只有郎氏箱的76.4%,折成郎氏箱巢脾面积后只有5.65 框,即短框箱较郎氏箱要少2.15 框蜂量,少27.6%,差异极显著(P<0.01)。

表2 不同箱型产蜜量对比(贵州息烽,2019)

7 月10 日取的是荆条、乌蔹梅混合蜜,以荆条蜜为主。8 月16 日取的是纯荆条蜜,浓度39.9 波美度。9 月3 日取的是荆条、盐肤木混合蜜,以盐肤木蜜为主,浓度42.5 波美度。

4 讨论

不同箱型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参与此次试验观察的2 种箱型——郎氏箱和短框箱。短框箱巢框窄而郎氏箱巢框宽,因此短框箱保温性好;在同等蜂量下,短框箱又较郎氏箱脾数多,因此,短框箱在温度较低的时期,例如早春及秋冬季繁殖、保群的效果比郎氏箱好,脾数多,又有利分蜂。所以在前一个试验设计中(达到6 框群势时即分蜂),短框箱分蜂数多,按原群计算产蜜量高。

在气温较高的时期,配合使用浅继箱,尽量让蜂群繁殖发展的情况下,则充分发挥了郎氏箱散热性好的特点,在不到2 个月的时间内,虽然产蜜量稍逊于短框箱(差异不显著),但在蜂群的繁殖上,平均封盖子数要多20%。试验结束时,郎氏箱群势则由原来的5.3 框发展到7.8 框,而短框箱由最初的6.7 框发展到7.4框,折成郎氏箱箱巢脾后仅为5.65 框,较郎氏箱少2.15 框,少27.6%。郎氏箱散热性好,前人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结论,如黄文诚在1962年、杨冠煌在1977-1981 年。其实,从笔者等人前一次试验中可初步看出,郎氏箱虽然分群数、产蜜量总的不如短框箱,但由于平均封盖子数较多,在试验结束时,其繁殖蜂量的总框数仍略高于短框箱,与此次试验的结果,也有某些相似之处。由于本次试验绝大部分时间短框箱使用的是10 框箱,箱容较小,散热性差,有可能因此加大了郎氏箱与短框箱之间的差距。

笔者有一个浙江省杭州市临平的养蜂朋友尤洪坤,从年轻时就爱好养蜂,业余养蜂几十年,所以起的微信名就叫“中蜂老迷”,2017年笔者曾采访过他。由于爱好,只要有一款新的蜂箱出来,他都要亲手制作,尝试一下,玩过不少蜂箱。这两年他使用笔者设计的短框式中蜂箱,养蜂一百来群,2019 年夏天又使用了8 个郎氏箱,他的感觉是度夏郎氏箱比短框箱好,蜂王不停卵,虽然子脾花一些,但夏天不跌蜂,到秋天子脾密实,蜂很厚,短框箱不如郎氏箱;到冬天取枇杷蜜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另外,浙江省开化县陈兴龙(原开化县人大主任) 最近来黔参加国家蜂产业体系西南华南片区2019 年年度交流会时,告诉笔者,说开化箱(与短框箱基本一致,只是长度缩窄到37 cm,呈正方形) 有一个好处,蜂箱、巢框较小,自然分蜂后,把蜂收回来,拿1 张封盖子脾给新分群,再加2 个巢础框,新分群就可以很快发展起来,较郎氏箱发展更快一些。他们的观察结果与我们对短框箱、郎氏箱观察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每一种箱型都有其优点、缺点和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某种箱型时,尽量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的优点和长处。在同一个蜂场中,还可以配套使用不同的蜂箱类型,在以某一主力箱型为主的前提下,同时配套使用一部分繁蜂快,有利育王、分蜂的蜂箱(如短框箱、3D 中蜂箱),以解决批量育王、换王的问题,满足生产中不同的需求,提高蜂场整体的生产效率,也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要观察、了解某一款蜂箱的生产性能,就要长时间、多角度地与其他不同箱型进行试验比较,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历经前后4 年所做的不同箱型的比较试验,也可以说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