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淋青
内容摘要: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世界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译介和传播日益深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译介研究作为翻译学研究中的重点主题,可以对译介活动和译介现象进行总结反思,从而最终推动其发展。法国是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选择1989-2019年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可以总结成绩、发现盲点、提出对策,从而拓宽该主题的研究空间,提升未来研究质量。研究发现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重视翻译现象研究和接受研究,未来应丰富研究对象、深化研究方法、拓展理论视角、重视跨学科理论意识。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综述;盲点;对策
Abstract: Since the new period,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globalization,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worldwid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blems have been exposed. As a key theme in the topic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tudi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can summarize and reflect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phenomenon, so as to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ultimately. France is a major count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France” from 1989 till 2019 is selected for review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space of this topic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is research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tudies of phenomenon and recept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nrich research objects, deepen research methods, exp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inter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awareness.
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France; review; blind pots;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作為欧洲汉学中心,法国一向是翻译与介绍中国文学的重镇。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汉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逐渐扩展折射到中国巨变和当代文学上。原因有二:一方面如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何碧玉所言,“从20世纪初期起,中国现代文学基本是在向西方文学看齐:对于西方读者来说,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确实有困难,但这一困难在阅读中国现代小说时不复存在”(季进、周春霞39)。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法国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源自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壮大的影响力,但究其根本,中国文学独特的美学精髓才是“文学走出去”的力量之泉。这股以文化输出为特征的文化自觉潮流对我国翻译研究提出新要求:顺应中西文学关系的改变,深入思考近年来当代文学在异域旅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据我们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最早研究中国文学在法国的是张泽乾,他于1989年在《法国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和《西欧研究》上从历时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法译情况。三十年过去,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综述探讨,以厘清目前研究盲点和未来研究方向。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大陆当代文学和台湾当代文学文脉渊属不同,在法国的译介情况也存在本质区别,本研究仅限于大陆当代文学范畴。
二、“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文献统计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研究分为国内外两大部分。针对国内研究情况,笔者将其分为期刊及博士论文、报纸文章、专著和课题四类。一、对于期刊、博士论文和报纸文章,分别以“当代文学”/“中国文学”/“文学”并包含“法国”/“法译”/“翻译”/“译介”/“接受”/“传播”中任意词语组合为主题或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电子检索① 1989至2019年间有关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研究的文献资料,粗略阅读题目和摘要后,手动剔除不合格文章2篇,得期刊论文55篇、博士论文2篇,即杭零的《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和周蕾《中国当代女作家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1978-2017)》、报纸文章7篇。二、针对专著(含论文集),笔者在谷歌学术引擎中以“中国文学”/“当代文学”结合“译介”/“翻译”/“法国”任意词语为关键词搜索,过滤后得到专著5本,分别是《中国文学在法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书系中《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当代文学的世界语境及评价》和《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卷一与卷二。需要指出,以上专著仅部分涉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法译研究,且后三本均为论文集。三、针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历来代表研究最前沿,笔者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网上分别以“当代文学”结合“翻译”或“译介”检索1993年至2019年资助名单,共检索到1项密切相关课题,即杭零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研究”。
国外既有研究成果以法语成果为主,笔者在谷歌学术搜索引擎中分别以法语关键词“lite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或“literature chinoise”与“traduction”或“en France”两两组合进行搜索,得到期刊文章5篇:安必诺、何碧玉的Panorama des traductionsfran?aises doeuvres littéraires chinoises modernesparues au cours des quatre dernièresannées (1994-1997)(《1994-1997年期间出版现代汉语文学法译本概述》)、法国汉学家安妮·居里安撰写的《法国出版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与认同》、张寅德(Yinde Zhang)的Médiation et réception de la littératurechinoisecontemporaineen France: le cas de Mo Yan(《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媒介和接受:以莫言为例》)和POIZAT-XIE H.的Quelquesréflexions sur la traductionlittéraire du chinois vers les langueseuropéennes(《關于中国文学译入欧洲语言的思考》),POIZAT-XIE H, ZHANG Yongzhao在Meta杂志发表的? la recherche dun titrelittéraireidéalementtraduit : le cas du chinois vers le fran?ais(《探究理想文学标题:以汉翻法为例》)、和在法国博士论文数据库以同样关键词搜索得已通过答辩博士论文2篇。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知:一、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研究总量不多,说明这一领域仍然大有可为;二、2009年以前的研究态势平稳但不成气候,而近十年来相关研究呈现井喷趋势。三、研究类型上以期刊论文为主要形式,占据总量79%。
2.1 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态势
将表1细化后得图1可看出具体走势。至少反映两大特征:一、2010年之后的研究数目开始增加、研究类型开始多样化;二、研究持续增长集中在2013-2016年度,之后偶有回落,但势头不减。对造成这一趋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能有如下原因:一、与文学译介传播自身的规律有关。从文学译介的内部看,由于不同文化文学的诗学传统存在异质性,从一种文化和文学到另一种文化和文学,翻译需要经历足够长久的旅程才能从无到有,从窄到广,从量变引起质变。同理,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代文学法译研究,它也在有起有伏中前行;二、文学译介不是发生在真空状态下,外部影响因素某些时候成为重要推手。2010年后研究态势的激增来自多方因素影响。首先在政府政策层面。2010年“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正式启动标志文学外译从出版传播层面走进学术研究层面。其次来自早期译介成果积累。早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就在有计划地走向世界,80年代“熊猫丛书”、90年代国家重点工程《大中华文库》为近十年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文学外译研究的素材基础。当代文学法译研究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只是以上大环境之侧写。再次,在国际大奖的推动下,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提升,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之一。
2.2 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类型
借用传播学“拉斯韦尔5W② 模式”,对应译介学中译介内容、译介活动参与者、翻译策略、传播途径和接受研究五方面,我们对目前掌握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译介内容(34%)、接受研究(22%)和译介活动参与者(16%)三类研究占比最多。从译介内容看,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所涉纷繁、跨时久远,已经得到译介的作品不在少数;另一方面,研究“译了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题中之意,且是译介活动参与者研究、翻译策略研究、传播途径研究和接受研究的基础。
接受研究总量排第二且集中在近十年内,占十年研究总量30%。可见接受研究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的关注焦点和重点。
再次为译介活动参与者研究。随着翻译主体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发展,翻译被认同为主体介入的创造性活动,翻译主体也从微观的译者单一主体扩展到宏观上多主体。对译介活动参与者的研究其实是对人的主客观研究,因而具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潜力和深度。
最后为传播研究(12%)和翻译策略研究(8%)。如果说译介活动参与者研究横跨翻译学和社会学,即将译介过程中的主体置于具体、动态的社会环境下加以考量,从一侧面呼应了现代翻译学在“本世纪初的社会学转向”(王云鸿17),那么传播研究则同时牵涉翻译学和传播学,“目前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但“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并逐渐形成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谢柯、廖雪汝15)。
翻译策略研究属于翻译内部研究范畴,数据显示,外译研究中涉及翻译本体问题的成果不多,原因可能在于:以小说为主要文体形式的当代文学在翻译内部研究上并不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性,相反,它的研究价值更体现在文化、社会范畴中的外部研究上。
总的来说,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研究基本符合研究发展逐步深入、逐步细化的规律。各类型所占比重也能得出合理解释。下面,我们就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概述分析。
三、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文献概述
3.1 译介内容研究
“译介内容”研究即研究“译了什么”。三十年来当代文学法译研究覆盖面不小:涵盖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体裁,涉及作家个体、作家性别群体、作家区域群体等不同领域。
(1)中国当代文学整体译介研究
早在1989年学者张泽乾率先对中法文学交流、法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引进进行介绍。最早的专著可追溯至钱林森的《中国文学在法国》。新世纪以来,2005年中法文化年这一特殊时期的译介“直线飞跃”现象引起学者杭零关注。其内因在于政府支持、媒体宣传,国家经济发展、国力提升;外因在于中国电影频获国际大奖、华裔学者程抱一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等事件成为助力。汉学家何碧玉和作家毕飞宇对谈分享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法国从被推荐到出版的整个流程,指出译介动机从看重作品文献价值逐渐转变为看重文学价值。研究中高屋建瓴的是许钧的《我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文章指出当代文学法译新趋势:求新求快和系统化译介;提出具有实践性的建议:强调海外汉语发展、文化交流活动、译者培养和训练的重要性。比较而言,博士论文覆盖面更广、研究历时维度更长。杭零的博士论文既做了当代文学法译历史梳理,也以池莉、苏童、莫言的作品译介和接受为例,关注译介过程中作家作品形象的流变。法国汉学家安必诺、何碧玉的《1994-1997年期间出版现代汉语文学法译本概述》一文中介绍了该时间段内当代文学的译本情况。
(2)译介个案研究
不少研究为译介个案研究。其中比重最大的是对莫言的研究。此外还有对苏童、池莉、余华、毕飞宇、王安忆、格非、骆英的研究。研究者多通过介绍作家作品的译介情况、法国各界反馈来研究译本在法国视域中的接受情况(见表2)。
(3)对作家群体的研究
李巍(2016)从地域性角度看江苏作家群体在法国的译介情况、江苏作协的推手角色、法国对江苏文学风格的认识和局限。周蕾的博士论文(2018)以池莉和王安忆为例,从性别角度研究新时期当代女作家在法国的翻译出版机制和得失,接受情况。
总结以上,对译介内容研究进行定性梳理:一、目前对中国当代文学整体的译介研究中博士论文和专著研究比较深入,不仅包含全景图描绘、也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阐发。二、对具体作家或作家群体的译介内容研究多以译介学、社会学、比较文学为出发点,研究路径从“译了什么”逐渐转到接受研究,三、从研究目的上说,绝大部分研究立足于译介效果、阐释解读/误读、形象构建,已初步触及接受研究范畴。
3.2 接受研究
由于译介内容研究与接受研究存在部分重合,接受研究针对的作家作品在上文中已有充分涉及,本小节从接受研究的独特视角进行文献整理。正如姚斯所说,“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等级既不是从渊源上的传记或发生学的角度,也不从它在文类发展中所占的位置考量,而是从很难把握的以下准则考虑:产生的效果、接受、产生的影响以及后世对它的价值认定(Jausse 26)。读者角度出发的接受研究理论是一种动态的、主体的、历史的、对作品现世和后世的把握。本雅明的翻译“来世观”一定程度上与姚斯的接受美学有共通之处。翻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接受。当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到法国后,在异国文化、文学场域中,它会遭遇怎样的命运,会被法国读者如何解读、诠释,这些问题正是目前当代文学法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大部分学者关注作品的异域诠释。杭零(2010)认为余华的《兄弟》在法国得到的不同诠释是审美因素、翻译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法文学视域中不同的主流审美范式使得《兄弟》本身的文学特点对异域读者具有吸引力。周新凯、高方(2013)专注法国主流媒体对莫言作品的解读:肯定莫言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肯定作品中世界性因素引起的共鸣、倾向历史和社会视角解读其作品。尽管经历了误读性的接受过程,但更多还是广泛认可。此外,作家刘震云、韩少功、王安忆及阎连科亦受到研究者关注。
杭零针对作家形象流变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以余华和池莉为例,汉学界认为余华“用高度抽象的超验性话语进入世界文学维度” ,而主流媒体则强调余华“用粗俗和幽默描绘了中国社会画卷”,表现出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文学取向;而国内“市民作家”池莉经译介后在法国被认同为“女性知识精英”(杭零73)。
也有的研究对中国文学整体的域外诠释进行思考。许方基于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不同阐释情况,对法国学界尤其是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阐释视角进行分类和述评。认为意识形态视角不是唯一的切入口,也少见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在国内热门的理论,而是关注历史、社会和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许方118)。
3.3 译介活动参与者研究
研究译介活动参与者的12篇文章中,研究译者的有3篇,出版社3篇,中国当代作家访谈6篇。译者研究中,陆洋(2009)从对何碧玉的多重身份入手,对其中国文学爱好者、现当代文学翻译家、中国文学研究者、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进法国的推介者的不同角色进行介绍和分析。在译者自己的声音中,何碧玉和安必诺教授对中法读者不同的文学口味、主要出版社基本情况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销售状况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认为中国文学中的独特美学精髓才是其走出去的根本。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的重要推手是法方出版社,因此尹丽(2018)将毕基埃(Picquier)出版社比作中国当代文学伯乐,祝一舒(2014)总结其出版理念、出版作品情况、出版策略和成功经验及启示。高方对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做了一系列访谈,被访者包括贾平凹、余华、苏童、韩少功、阎连科、池莉和毕飞宇。作家们针对个人作品法译情况、个人对翻译的态度、就中国当代文学走进法国提出了不同看法和建议。
3.4 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较少,国内仅有1篇报纸文章、2篇期刊论文与国外Jing Yin的博士论文La réception de Mo Yan en France : traduction, diffusion, critique (1988-2014)(《莫言在法国的接受:翻译、传播和批评(1988-2014)》)。宁明总结莫言作品在英美的销量和主要图书评论网站读者评论,认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社会行为[……]让世界上更多国家的人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中国的文化应该是增加文学传播广度和深度的一个前提”(宁明74)。尹丽(2016)总结四条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传播途径:出版社的推动、好的翻译和译者、图书沙龙和电影翻拍。
3.5 翻译策略研究
对翻译策略的研究共5篇,其中3篇讨论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策略,包括周蕾(2016)和Poizat-Xie H;Zhang Yongzhao(2017)关注现有中国文学作品法译标题,对此进行分类和分析。谢红华对2010-2014年出版的237部法译中国文学作品标题中的专名翻译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四种主要专名处理手法。2篇针对文学作品整体讨论翻译策略及其影响,如张璐(2006)对小说《米》与译本对比分析译者杜特莱夫妇的翻译技巧、对景物、人物、整体风格的整体把握和传神再现。
3.6 对法译研究的理论思考
以上五種研究类型之外,一些研究者针对当前文学外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曹丹红;许钧(2016)认为文学外译研究下一步应看重文学价值传播与文学性再现问题。不久,许钧(2018)高屋建瓴地指出当前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现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如:研究方法单一、理论厚度不够深刻,以南京大学高方(2016)在法国出版的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为例,提出几点宝贵的建议:一、对研究对象要有理论思考,提出“问题系”:将文学外译置于思想、文化与文学交流的层面思考,研究会更有深度和价值。独特的研究视角能够扩宽视野、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二、研究外译要具有翻译的历史观。具体的翻译事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多种翻译影响要素的动态合力下形成。这就意味着外译研究不仅要通过详实的资料梳理外译史,更要对不同时代不同因素制约下的文化场域进行研究。三、总结现有的常见外译研究方法:包括基于语料库文本分析、历时梳理的方法、影响翻译要素的综合性考察方法。指出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交流对象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和研究路径要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深化翻译理论建设、丰富对中国文学认识的目标。
四、现有研究问题与对策
4.1 研究视野较窄,亟待扩大拓展
经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第一大问题在于研究选材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四方面:(一)研究选材的体裁不平衡。对小说作品和小说家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体裁所涉甚少。为数不多几篇研究当代诗歌在法国的译介文章流于概要介绍,欠缺问题意识和理论深度,其中仅有1篇质量较高的文章研究诗人骆英及其诗歌在法国的译介;而戏剧的法译几乎没有得到研究。究其原因,当代戏剧和诗歌在法国的译介不如小说受众广泛。从传播角度看,得益于世界文学大奖和电影改编的影响力度,小说的译介效果更好。小说法译现象中出现的问题更多更明显,研究者大有可为。相反,研究诗歌和戏剧法译可能出现投入多、成果产出慢、产出质量低的尴尬,研究者不约而同敬而远之,造成当代文学法译研究的空缺。(二)研究选材易受热门话题影响,出现扎堆的热闹场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莫言作品在法国的译介得到研究者偏爱,数量最多,研究角度较为丰富。2012年10月获奖前,关于莫言译介研究仅有1篇期刊文章,获奖后飞增至8个成果。(三)对译介活动参与者的研究较少。新世纪以来,译介活动参与者角色更多样:文学代理人、出版机构、编辑、译者、汉学家,甚至作家本身。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从翻译行为产生、推动、执行、产出到评价,其中牵动的因子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地球村”的今天,中国作家在异域参加双语文学朗诵、签售活动、参加作品研究会议都是译介活动的一部分,眼光只放在译者和出版社上,则很难跳出仅从语言层面考量翻译的桎梏。目前研究主要关注译者和出版社的作用,而忽略了对其他参与者的关注;且对译者的研究以访谈为主,理论深度不够:大部分是译者的自我表达,缺乏研究者的客观分析。(四)整体研究重“历史性”轻“复杂性”,个案研究思路趋同,“好像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许钧、李国平,《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115),这几乎成为中国文学法译研究的瓶颈。首先,中国文学整体法译研究多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法译史、资料整理很详实,必须承认这是对翻译活动“历史性[……]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刘云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4),但问题意识却薄弱,对翻译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文学法译整体研究需要揭示一个“各种翻译要素相互作用,同时与翻译外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相互协力的动态的翻译历史过程”(许钧、李国平,《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114)。其次,个案研究趋同几乎成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的普遍现象,当代文学法译也不例外。研究纷纷偏向从作家或作品的译介情况说起,于翻译接受层面收尾:作家作品在法国经历怎样的命运、得到如何解读、与国内的解读是否存在异同,原因何在。但近五年,这种现象出现改观,例如曹丹红(2014)《从风格视角看法国对毕飞宇的翻译和接受》,视角更新颖具体,李巍考虑地域特点对江苏作家译介和接受的影響,另辟蹊径。
针对以上问题,当代文学法译研究有必要拓宽视野,丰富研究对象,避免过度扎堆和研究结论趋同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文学外译事实更加丰富、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越发密切,对翻译的研究必然亦会愈加充实,而有意识地扩大研究视野无疑可以加快、丰满这一发展进程。
4.2 研究方法略显单调,有待多样化
根据现有资料,可以发现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的方法发展缓慢。主要存在三种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分析、翻译史梳理、翻译影响要素的考察。后两种研究方法最为多见,由此可见研究方法略嫌单调。问题具体在于:一、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非常匮乏。二、学理分析较多、田野调查较少。在描述性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长于对既有资料的整理分析,但这些资料通常是已有研究成果、国外媒体报道,属于第二手资料。囿于条件限制,深入法国境内进行问卷调查、读者访谈之类研究难以展开。三、基于文本分析的译本比较研究较少,粗放型比较分析偏多。在收集到的数据库中,仅张璐对苏童的《米》、杭零对余华的《兄弟》,苏童两部小说以及对莫言《酒国》《丰乳肥臀》进行文本分析,作为论证的基础。之后的研究主要将作家或作品整体进行分析。虽然凸显了大局观意识,但见微知著的研究也不应完全抛弃。
针对以上三点,将实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科学合理地结合从而细化、深化个案分析,应是未来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
4.3 跨学科研究视角和理论意识仍需深化
正如许钧所说,“做中国文学外译的研究,实践层面的梳理固然重要,但在理论层面,有一些绕不过去的问题需要加以澄清”(许钧、李国平 111)。跨学科研究视角和理论意识的薄弱尤其体现在“接受研究”和“传播研究”两大类中。前者牵连比较文学、接受美学,后者与社会学、传播学不无联系。据现有数据库统计得知。“接受研究”重法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误读与成因,即强调文学间的异质性,但研究模式过于单一,“跨”的主动意愿不突出;“传播研究”数量很少,原因很简单,刨除客观条件限制(数据采集、地域限制等),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法译研究的研究人员主要背景为高校法语教师,他们接受过外国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学方面的学术训练,但对传播学、社会学所知不深。因而“传播研究”不好做也做不好。因此扩展学术领域、增强跨学科意识、学习先进数据分析方法当是重点。
例如,现有中国文学的法译研究常借用贝尔曼译者主体理论、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理论、比较文学接受学、姚斯的接受美学相关理论。但近来,布里塞(Annie Brisset)的社会翻译批评理论以及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a)的世界文学共和国视角逐渐得到关注。运用在外译研究中,前者凸显社会的接受视角;后者强调动态的系统和动态的权力关系,翻译文学作为所谓第三度空间,是进入以上两种理论的一个特殊切入点。在这两种理论中我们窥见了一丝后理论的独特气息,即对现代性、权力关系、动态系统等字眼的强调。新颖理论视角并不是高质量研究的充分条件。跨学科研究意识正在缓慢影响当下的学术研究,但生硬的跨学科,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研究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笔者以为,跨学科研究可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和切入点,但要谨防笼统的理论移植。
五、结语
从1989年到2019年,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从寂寥到成为热门话题,在世界化的新形势下,法译学界响应国家需求,就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研究,研究体量在当代文学外译范畴内占据了重要分量,取得了丰硕成果:其研究对象关注当下,覆盖翻译、文学、社会、文化、传播多个方面,研究方法和路径逐渐丰富,研究理论愈加深入、视角日益宽广。本文通过整理概述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法译研究取得的成绩,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研究方法和理论意识应随时而变、随境而迁、不断创新,应深刻认识翻译活动的动态复杂性、历史流变性,就此增强问题意识、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复合型研究方法,从而避免研究结果同质化的重复建设局面,真正做到一方面解决“文化走出去”具体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丰富翻译理论建设,对中国问题讲中国话语,促进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注释【Notes】
①检索时间为2019年5月18日。下同。
②即“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和“with What effect”。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杭零:法兰西语境下对余华的阐释——从汉学界到主流媒体。《小说评论》5(2013):67-74。
[Hang, Ling. “Interpretation of Yu Hua in the French Context—From Sinology to MainstreamMedia.” Fiction Review 5 (2013):67-74.]
Jauss, H. Robert. Pour uneesthétique de la réception. Paris: Gallimard, 1990.
季进、周春霞: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何碧玉、安必诺教授访谈录。《南方文坛》6(2015):37-43。
[Ji, Jin and Zhou Chunxia.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France—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He Biyu and Anbinuo.” Southern Literature 6 (2015):37-43.]
刘云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2015):1-8、92。
[Liu, Yunhong.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Foreigners and Transl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4 (2015): 1-8, 92.]
宁明:莫言作品的海外接受——基于作品海外销量和读者评论的视野。《南方文坛》3(2016):70-74。
[Ning, Ming. “Mo Yans Overseas Acceptance of Work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Overseas Sales of the Works and Readers Comments.” Southern Literary World 3 (2016): 70-74.]
王运鸿:描写翻译研究之后。《中国翻译》3(2014):17-24、128。
[Wang,Yunhong. “After Describing Translation Studies.” Chinese Translation 3 (2014):17-24, 128.]
謝柯、廖雪汝:“翻译传播学”的名与实。《上海翻译》1(2016):14-18。
[Xie, Ke and Liao Xueru. “The Name and Reality of ‘Translatology.” Shanghai Translation 1 (2016): 14-18.]
许方:试论中国文学在法国的阐释视角。《小说评论》1(2018):114-119。
[Xu, Fang. “On the Hermeneutic Per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France.” Fiction Review 1 (2018): 114-119.]
许钧、李国平主编:《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Xu, Jun and Li Guoping (eds.).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Hangzhou: Zhejiang UP, 2018.]
张奂瑶、马会娟: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研究:现状与问题。《外国语》6(2016):82-89。
[Zhang, Yaoyao and Ma Huijuan. “Studie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Chinese Literatur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Foreign Languages 6 (2016): 82-89.]
责任编辑:魏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