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

2020-07-16 03:43王达连轶
党员文摘 2020年7期
关键词:梭梭彝族贫困户

王达 连轶

在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的梭梭拉打村,布哈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很多村民记不住电视上的当红明星,但都记住了这名皮肤黝黑的武警军官。

“飞鸽牌”教授留下“永久牌”专家

这两年,沁源县引进的206位专家不仅帮助地方发展了多个新产业,在实践中,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飞鸽牌”教授,还给当地留下了一批年轻的“永久牌”土专家。

80后秦鹏和史飞就是建筑规划方面的“新专家”。20侣年底,当地组织部门在住建局和乡镇选拔了两期、16個年轻人,到清华大学学习,秦鹏和史飞也在列。

学习结束后,秦鹏和史飞分别参与到“沁源整体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和“沁源县河西村开发与保护方案”的规划设计中。

这是一个在乡村振兴中沁源全县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期规划,由清华大学教授团队负责规划,县里分步实施,解决沁源脱贫摘帽之后城乡往哪走的问题。

“从规划到实施,我们全程参与。”秦鹏说,在沁源县倒闭的化肥厂和三个城边村的改造中,他们看着自己贡献了心血的设计一步步变成现实。

让史飞和秦鹏感慨的是,以前他们从来没有站在全县发展的高度考虑过这些规划,进行创造性设计,都是“按图施工”,给村里规划个下水道,维修一下基础设施,仅此而已。

“有了思想”的“秦鹏们”,也不时“俯瞰沁源”,对于以前想也不敢想、脑中没概念的“村改”,现在也可以给一些乡镇书记拿出方案来。

在彝语里,梭梭拉打的意思是长满杉树的沟谷。村子四面环山、耕地很少,很长时间里,这里都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深度贫困地区。2017年底,武警四川总队将梭梭拉打村确定为定点帮扶村,并派凉山支队执勤四大队教导员布哈担任驻村扶贫干部。从此,这位从大凉山中走出的彝族军官就和梭梭拉打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年多时间里,布哈带领村民修路、建幼儿园、发展多种产业,让这个饱受贫困之苦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点滴付出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把拼搏自强的精神种到了乡亲们心中”。

机会

2017年,当武警四川总队为梭梭拉打村脱贫攻坚挑选驻村干部时,熟悉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彝族军官布哈成了第一人选。

当时,32岁的布哈在部队干得风生水起。任中队长期间,他带领武警美姑中队连续3年荣获“基层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个人也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此外,他还在工作训练之余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获得了“彝族语言与文化”专业的毕业证书。

在很多人看来,扶贫工作是个苦活累活。但在布哈心里,这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的理想是为家乡做点事情,带着组织的使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辈子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机会!”

布哈的家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与梭梭拉打村所在的昭觉县一样地处大凉山腹地。小时候,布哈家里因为母亲查出癌症,父亲带着母亲四处求医,原本富裕的家庭逐渐变得一贫如洗,布哈基本上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

在那段日子里,乡亲们把卖土豆、卖鸡挣来的零钱塞给他,为他凑齐每年的学费,这成了他一生难以忘怀的温暖记忆。

最终,布哈以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都理工大学。在大学里,他成立了贫困生自强社,带领像自己一样的贫困生勤工俭学。

对于大凉山的父老乡亲,布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直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2009年大学毕业参军后,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扶志

2018年1月10日,布哈带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梭梭拉打村。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摸排村民的具体情况,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梭梭拉打村共有522户家庭1779名村民,其中贫困户共151户609人,布哈一走访就是几个月。村民们对这个穿着迷彩服、问问题非常仔细的军官印象颇为深刻。

“他每家每户都走到了,每个贫困户都认识,甚至哪家贫困户有几只鸡、几头猪,家里有几个子女、在哪里上学都清清楚楚。”四开乡时任党委副书记杨莹说。

走访过程中,布哈总结出了村民因学、因病、因残、因缺资金、因缺技术等7类致贫原因,并着手制订针对性的帮扶对策。然而,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让他意识到,具体的扶贫措施固然重要,但让村民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意识同样不容忽视。

一天下午,布哈在走访途中遇到一名喝醉酒的村民。村民一看到他便嚷嚷起来:“这么多年了,你们这些‘阿木阔(彝语‘领导)天天来扶贫,但我啥子都没有得到,我不欢迎你们!你们不要再来了!”

针对这种把扶贫攻坚当成领导干部的事、当成慈善,分不到“好处”就心理不平衡的想法,布哈一边批评,一边向围观的村民解释:“国家不会落下任何一个贫困群众,但也绝不会养懒汉!”

听到他这样说,村民们纷纷鼓起掌来,而醉汉见状灰溜溜地逃走了。

致富

“土墙草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住牛和羊。”这首打油诗曾是梭梭拉打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武警四川总队的出资帮助下,布哈带领村民修通进村入户的水泥路,协调地方为村民翻盖重建土坯房,在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河堤文化长廊、卫生室、公厕和垃圾池,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同时,布哈还十分注意改变村民精神上的懈怠和生活中的陈规陋习。为了改变村民们嗜酒滥赌等陋习,布哈专门组织了军营开放活动,邀请党员干部、贫困户代表和在校学生参观军营,“用积极向上、整洁有序的军营文化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布哈还把村里广场、绿化带等公共区域的打扫任务划分给个人,实行类似部队的积分量化管理制度,到年底时村民可以凭积分兑换奖品,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村民眼中,布哈是一个“脑子灵活、点子特别多”的扶贫干部。经过走访调研,他大胆引进适合当地的产业模式,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

彝族刺绣是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列为“非遗”项目。梭梭拉打村会做刺绣的绣娘有近百人,布哈邀请专家对她们进行技术指导,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如今,梭梭拉打村的彝族刺绣产品已经打出了品牌,深受市场欢迎。

布哈還因地制宜挖掘梭梭拉打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村民带来许多致富良机:成立养蜂合作社、建起岩鹰鸡饲养基地、建立桶装水……

让他欣慰的是,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回报。2019年底,武警四川总队帮扶的所有扶贫产业获得近120万元的总利润,村民们穿着彝族传统服装参加利润分红大会,每户都能拿到4000元的保底分红。

在布哈带领下,梭梭拉打村151户贫困户在短短两年内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达6200元左右。

爱心

在梭梭拉打村扶贫规划中,最让布哈振奋的项目是修建一所全新的幼儿园。作为一个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深知只有教育能够改变命运,阻断贫穷向下一代蔓延。

布哈刚来时,梭梭拉打村只有一个幼教点,40多个孩子挤在两间阴暗的教室里,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

2019年9月1日,部队援建的爱民幼儿园正式开学,孩子们搬进了漂亮的二层楼房,新功能教室、舞蹈室、食堂、游乐园一应俱全。孩子们的书本、校服、文具、玩具等物品全部免费。目前,幼儿园的适龄儿童已从47人增加到147人,孩子们不仅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普通话,而且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梭梭拉打村,布哈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逢学校上课期间,但凡在校外见到适龄的孩子,一定要问个清楚,直到把孩子带回学校。

为了避免适龄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布哈探索制订了一套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助学方案。大学生各项费用开支大,他多方寻找资源,为梭梭拉打村走出的15名贫困大学生争取到每人6000元助学金;为了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和战友们发起成立了武警励志奖学金;小学生读书开支较小,但特困户和孤儿仍然面临非常大的困难,于是他就采取“一对一”的资助模式……

布哈个人长期坚持资助品学兼优的彝族贫困生。从2007年到2019年,他先后资助了18名学生。“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就不会走到今天。”考上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吉处金珠感激地说。

因为在扶贫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布哈荣立一等功,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

对于那些曾经帮扶过的梭梭拉打村村民,布哈最大的希望是他们能够继续自力更生,同时伸出援手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将爱心和力量传递下去。

“如果能够看到那一刻,我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就心满意足了。”他说,“让周围的人过得好,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梭梭彝族贫困户
梭梭的建筑课
彝族海菜腔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