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学切片分析对教师的自我研修有重要作用,能够形成教师的旁观者视角,有利于教师精确诊断教学问题,能够加强研修的实践效果。教学切片分析中教师自我研修的实施思路如下:在有效切片记录中奠定研修基础;在切片合理化选择中划定研修范畴;剖析切片发现课堂教学问题;总结切片问题成因进行理论结合;针对切片问题生成解决方案。
关键词 教学切片 教师自我研修 教学问题
教学切片是一种新的课堂诊断范式,把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片段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中问题,然后加以改善,是教师自我研修的重要方法[1]。切片对教师自我研修的功能关键在于实施过程,因此形成清晰的切片分析思路才能推动教师的自我研修。
一、教学切片分析的自我研修功能
1.教学切片分析提供了旁观者视角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困惑,或者是一闪而过的灵感创意,教师在思想意识上的波动,小部分可能会被教师自身所标注,大部分的问题都会转瞬即逝。而在教学切片分析下,教师课堂教学不仅有人工记录,也会进行视频录像,教师教学过程完全可以得到复原,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从容审视自身的教学过程,回忆当时所思所想,发现教学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2.教学切片分析有利于教师的精确诊断
发现问题是教师自我研修的重要环节,诊断到自身教学问题所在,教师自我研修就成功了一半。而在常规研修中,教师往往并不能真切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对于课堂评价问题,课堂评价涉及到评价语言、评价主体、评价指向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下面又延伸出评价时机、评价对象等多个问题,单靠回忆或者其他教师听课,教师很难直接而准确地发现自身在评价方面的不足。而在教学切片分析下,可以把教师评价的片段单独剥离出来进行分析,放大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的各种问题会有更多呈现,课堂评价问题的不足之处也会逐渐清晰。
3.教学切片分析有助于实践效果
教师自我研修目的是在专业上提升和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学习到的理论观念和实际教学都有一定距离,教师难以通过理论观念掌握而取得更多的发展。而在教学切片分析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视频和其他视频的反复观看和对照,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并发现优秀視频和不足视频的问题根源所在,也能够找到具体解决办法,从而通过问题突破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进步,尤其是能够解决教师的具体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作用是理论培训和学术讲座无法替代的。
二、基于教学切片分析的自我研修思路
1.记录有效教学切片,奠定研究基础
记录值得分析的教学行为片断,能够为真正的“切片”分析做准备。切片选择的标准在于其能否准确全面反映教师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够体现教师的水平,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等。根据以上标准,有关切片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点。课堂教学中总存在一些教师容易犯错或者困惑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点的处理,能够体现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水平,反映教师的应对能力,也能够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纰漏,以及教师教学技能掌握情况等,因此可以把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点作为重要的切片选择。
其次,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重难点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要重复强调重点问题,引起学生重视,增强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印象,另外也应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处理难点问题,尽可能地让难点问题的解释生动易懂,以便于学生对特殊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对重点问题的处理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技巧方法,以及教学设计方面的基本特征,教师对难点问题的处理能够反映教师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教师的知识输出能力,是教师教学情况的典型表征,这也是教师教学切片的重要记录方向。
再次,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点。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进行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知识输出和学生的知识输入情况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重要。师生互动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方法、课堂评价等方面的素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点也是教学切片的必要选择。
最后,课堂教学中的细微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框架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等方面,更体现在教师对各种细微问题的关照上。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更加注意课堂评价语言和肢体的协调一致,以及课堂教学动作是否和谐、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细微问题。课堂教学的宏观架构很难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的处理功力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2]。
2.合理选择切片,确定自我研修范畴
教师的专业水平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时段,对众多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难以进行精准诊断。教师在基于教学切片分析进行自我研修时,还应选择合适的切片确定研修范畴。
首先,确定研究方向。教师课堂语言、教学方法、板书等方面的专业水平不一致,不同教师的自我研修方向有差异。教师自我研修的目的也是教学切片分析的导向,在教学切片分析之前,教师先要确定自身要研究的方向,是课堂评价还是课堂导入,或者是其他问题,先形成具体指向。一般情况下,教师自身对于研究方向的确定,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的感知来梳理要研修的方向,如教师在课堂中的困惑或困难,或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等;另一方面可借鉴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其他教师在观摩课堂教学后提出的问题或评价结论等。
其次,分析问题场景。课堂教学能够综合体现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但是课堂教学的整个时段体现教师教学素质水平的力度有所不同,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不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出现频率或者是延伸深度各有不同,课堂中有的场景对特定问题的表现比较突出,有的场景则难以体现教师在某个方面的问题情况,等等。教师在确定了研究方向以后,还应明确研究方向对应的具体课堂场景,把研究方向和课堂实际教学结合起来,这是合理选择教学切片的基础。
最后,选择典型片段。这里所说的典型片段包括优秀典型片段与不足的典型片段。优秀典型片段主要是其他教师课堂教学中比较优秀的教学设计片段,其中凝聚着成功的实践经验,选择相应的片段,可以把其他教师的个人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在切片分析中助力研修教师的进步成长。不足典型片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某一类典型的教学设计,其中隐含着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通过这两种典型片段的共同选择,教师可以对两种切片对照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发掘研究方向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3.剖析切片内容,发现教学问题
通过教学切片分析,教师可以旁观自身的教学行为,或者以第三者立场来审视他人的教学,更容易发现教学切片中存在的问题或亮点[3]。问题发现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考验教师的发现能力,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
首先,进行切片审视对比。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如何,一方面可以通过切片直接观察来获知;另一方面,可以对比优秀典型切片和不足典型切片的异同来发现。为了促使教师自我研修取得更好效果,教师可以两种方法并用,认真细致地观察教学切片,才能发现隐藏在教师课堂教学下面的更多问题。
其次,提炼切片暴露问题。课堂教学切片是对课堂教学片段的摘录和放大,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或过程。从现象到问题还有一段距离,加上课堂教学问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教师在对比和审视课堂教学切片后,要发现和提炼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成由切片到问题的过程,为自我研修奠定基础。
再次,分类切片存在问题。课堂教学切片是基于特定研究方向而进行的片段记录,也能够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各种问题,如在教师课堂导入片段中,存在导入语言、导入内容衔接、导入策略、导入方式等各种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些偶然因素。教师自我研修有一定目的指向,切片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完成一定目标,由此还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切片的问题进行分类,把偶然因素和普遍性问题区别开来,把研究方向相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不紧密的问题分开,这样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分析更加精确。
最后,确定教师普遍问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多样,有的问题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素质有关,有的问题受外在因素影响,在分析相关问题后,还要把偶然问题和课题研究方向关联不大的问题剔除在外,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切片分析的自我研究精准解决实践问题的基础。
4.结合理论,分析切片问题成因
要把课堂问题和理论联系在一起,就要追溯课堂教学问题现象下面的深层原因,比如教育心理、教育理念等,这是从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首先,延伸切片问题。教師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各种表现,不同表现对应着不同的问题根系,如教师语言组织方面的不够严谨,实质上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为了抓住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就要对切片中暴露出的问题向深层次延伸,从现象到本质,把握问题生成的深层原因。
其次,发现问题根源。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向深层次延伸后,会形成教育心理问题、教育观念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方面深层次原因的归类。不同方向原因归类之后,还要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原因,是教学逻辑不够研究,还是教学语言组织有问题,或者是教学思路不够明确等,要找到问题形成的根源所在,把特定问题的原因普遍化,形成深层成因的具体解释。
最后,与理论相结合。教师课堂教学问题深层延伸的目的是找到对应的理论相结合,从理论高度来分析问题的深层成因,把教师一般性的问题进行理论深化。有了相对应的理论为背景,教师关于问题的认知就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关于理论思想的认识会更透彻,促使教师理论思想的进步,同时再根据理论问题找到问题解决方法,便会对教师实践形成指导意义,有助于教师实践方面的进步。
5.针对切片问题,生成解决方案
首先,抓住理论的方法论观点。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要形成科学的解决方法,在相关问题上升至理论层次以后,就可以分析相关理论的方法论思想,以便应用到实践中。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等思想实际上就隐含了教育问题要回到生活中解决的方法思想[4]。而“最近发展区”理论则指出教师的教学内容组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教育理论思想的方法论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明确问题解决的大体方向。
其次,形成特定问题解决方案。基层教师的自我研修比较关注的是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解决,教育理论方法论的分析形成了关于特定教育问题解决的大体框架,并不是教师实践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方案。要让相关问题得到解决,还需要在理论结合基础上,按照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思想提出问题的一般性解决方案,以便于教师形成同类问题的共同解决思路。
最后,对解决方案具体化分解。以上提出的教育问题解决方案是思路,是设想,是一些原则性、理论性的内容,相关内容并不能直接应用于问题的解决,针对教学切片中的具体问题解决,还要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分解为可以操作的具体步骤。如在课堂导入问题上,指出导入语言的时长、导入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衔接等,以具体措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和实践有一定距离,实践的执行也会和构想有偏差,在提出问题解决措施以后,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相关措施,使切片分析的自我研修成果落实到实践中,并记录方案实施过程,重新形成新的教学切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切片观察问题解决情况,并找出进一步提升方向,为新的研修奠定基础。
在教学切片分析成为教师自我研修的重要选择时,还要深入研究教学切片分析中教师的自我研修实践,建构教师基于切片分析的自我研修框架,这是教学切片研修作用进一步发挥的基础,也是教学切片分析在学校和教师群体中普及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张涛.教学切片分析:一种新的课堂诊断范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6(24).
[2] 刘海生,李清臣.试析基于教学切片诊断的课堂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
[3] 黄宝权.走向专业的深度课堂观察——基于课堂教学切片诊断的校本教研新尝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9).
[4] 李海林.事实和证据视野中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诊断实践研究[J].新课程评论,2017(12).
[作者:张磊(1978-),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