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走心德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和促进学生心灵成长。走心德育,推动体验为载体的德育活动与学生心灵成长的品德内化作为价值引领,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并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以及被心灵滋润的生命体验与用心育人的德育取向相结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搭建课堂为第一主体,积极营造用心育人的氛围,指导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走心德育实践。
关键词 走心德育 价值诉求 品德形成 心灵成长
什么是教育?教育过程首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科学获得知识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德育概念,从德育的意义上,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精神成长是教育的原点,德育的使命是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培养,而不是工具。我们主张,让学校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做到“德”与“心”相容。
在此基础上,李季教授从品德形成的深层引导机制出发,提出“走心德育”的内涵主要是引导和促进心灵成长,走进学生的心灵,直面心灵的问题,与学生心灵对话[1]。为推动学校德育内涵创新,促进走心德育深入人心,本文主要从“走心德育”的价值诉求出发,提升师生心灵沟通力与凝聚向心力,彰显走心德育的育人情怀、魅力及功能,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探寻走心德育的实践意义。
一、“走心德育”的价值诉求与心灵升华
走心德育,即教师和学生一道探究生命和心灵的本质,升华对爱的感悟和理解,心心相印,共同追寻,拉近德育与生活的距离。以爱的理解作为心灵升华的重要因素,“走心德育”沿着心灵的路径慢慢前行,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德育的阳光照进每一位学生的心扉,用德育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成长。本文从德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出发,分析走心德育的价值诉求与学生心灵成长、升华的契合。
1.推动体验为载体的德育活动内化为学生的心灵成长
走心德育提出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过程,是以一种体验、参与式的形式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过程。德育不能靠空洞单一的说教,而是靠体验的方式,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与教师开展心灵的认知与互动,能够自愿、自觉地立身笃行。我们的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2]。以心灵成长为核心的“走心德育”,引领学生走入心灵的殿堂,成为带领学生走向成长的基石。走心是德育所期盼的目的,体验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指引学生前进的一盏明灯。
德育,以某种仪式的形式开展特定的主题体验活动,对于学生教化、体验、感染的影响和品格形成的作用是明显的。要实现德育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感受和体验,体悟真理,彼此之间应搭设心灵沟通的桥梁与渠道,加上教师的心灵引导,既能为学生道德目标的达成创造条件,也能使走心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走心德育必须依据学生个体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要易于被学生接受。与学生的心灵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应倡导尊敬、感恩等观念,以体验仪式场景的特定活动环节等方式,比如新生入学教育、成人仪式、我爱我家主题演讲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动与顿悟,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在与心灵的碰撞过程中,让品德在“心灵激荡”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心灵交融”中感悟道德力量,培育感恩意识,达到道德观念强化的目的。因此,要使品德在心灵深处得以升华,把德育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外化于学生的行为,离不开真实的德育体验,走心德育能真正实现学校的德育价值目标。
2.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与关注学生人格养成
育人以育德为先,以健康人格养成为标准。杜威说:“一切教育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3]传统说教的育人方式,与00后之间形成一道“阻隔”,德育实际成效未必明显,呈现出低效与表层化。我们提倡的“走心德育”是在与学生的心灵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与学生的心靈对话,能够触碰到学生的心灵。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活动、场景之中,聆听动人的故事,避免直白的说教,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自主感受,唤起学生的心灵感受,入耳又入心,不露痕迹地激发学生的内应力,以无声无息的方式内化成学生的道德品质,体现德育的人性化,实现德育育人的针对性。避免以往空洞说教的低效性,让德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净化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塑造学生的灵魂世界,完善学生的精神人格,发展学生的自我人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开启心灵世界的大门。
走心德育是丰富鲜活事例模仿的集合,关怀的是学生的心灵成长、精神塑造、价值观形成,让其意识到错误行为并加以改正,以养成被社会认同的行为习惯,并将这些行为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达到无招胜有招、育人细无声的境界,在内心和行动上身体力行,实现育人无痕的德育目标,这样的德育才更富有生命力和现实价值。以德育体验与交流为主题的德育活动不再停留在表面,是在各种形式的心灵对话中实现的。空洞的说教是无益的,德育不是学生的课堂背诵出来的,更不是教师课堂灌输出来的。德育教育场所不止是教室,也可以是校内外的某处角落。我们提倡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世间万物的美丽。这样的德育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开辟了肥沃的土壤,以互动交流、体验和感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一段段美好的记忆留在学生的青春回忆之中。这样的德育更能陪伴学生心灵成长。
3.被心灵滋润的生命与用心育人的德育相结合
走心德育不依靠成人式的话语体系,而是以艺术感染力丰富的德育活动来促进德育与学生生命的吻合,注重将一次次体验理解为一种生命历程。在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中直面问题,把每一个学生视作独立的生命体,用学生的思维阐释品德教育,用生活化的语言去传递深奥的道理,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不断丰富德育的内涵,滋养生命,升华情感,在体验与交流活动中展示出来。把不断的体验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深深地植根于学生心灵世界,作为道德情感的有效建构,并“在经验的基础上上升为生命体验”[4],如同潺潺流水渗进学生的生命体验中。
走心德育是将德育融入到生活之中,将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式,在与学生的一次次心灵对话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促进学生自我觉悟,使其道德情操得到升华。教师用心育人,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教师在引导学生实现其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其自身的存在意义,师生双方自由地畅谈彼此生命的意义流动与生命的无限浸染时,人性的精神性得到昂扬,意义世界也会得以建构,人的生存与存在的价值也会得以反映和体现[5]。教师个体借此能够不断增强育人意识和观念,充分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们打破传统的德育育人模式,以往习惯于把价值观悬挂在走廊等场所,而成长发育期的学生未必能够深刻理解这些道理。通过教师的细致讲解,以活动为载体设计简单的德育互动环节,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人格修养,解决品质发展与社会道德诉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涵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道德情感,塑造内心精神世界,唤醒个人责任意识,滋润生命的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实际的效果就会有效得多。走心德育一直提倡直面心灵的问题,与学生心灵对话。把学生的人格健全与个性化发展结合,以品德教育为核心,弘扬和培育孩子的传统美德,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做负责任的好公民;让德育如春风般滋润孩子的心灵,点燃00后的孩子心灵火种,让德育的情感引领与学生的心灵无缝对接,让德育充满无穷的魅力。
二、“走心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追求
德育工作中,课堂教学一直被认为是主阵地,也是德育创新活动开展的主渠道。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受“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影响,异化了教化功能,把学生当作“模子”来塑造,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魅力,从而导致德育课堂教学不被学生所喜欢,甚至厌烦、排斥。鲁洁曾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7]如何突破德育的现实困境,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美善行为,让德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学生优秀品德修养、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
学校德育要明白自身的局限,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真正的德育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是生活式德育。走心德育在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德育主要阵地的基础上,把思想品德课程做实做细,易于学生接受,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与互动。我们更不能忽视多种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抓好道德体验、养成教育,以彰显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德育要走心,教师要正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积极营造“师生交心”的氛围,平等相待,敞开自我心扉,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我们的德育有情有趣,走心更入心。
德育的核心是通過情境化场景帮助学生实现公共知识到个人知识的转化,开启人的心灵。无论是心法式主题班会、悦心式班级管理,抑或“匠心”班级管理,如果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实现学生品德形成的自我知识建构的这种转化,帮助学生意识到主体需求是道德内化的原动力,那么学生所学到的道德知识依然是孤立的、静态的知识,就无法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难以构成学生的“活跃知识”,也就意味着难以把我们所倡导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养成。如果学生不能表达内心真实感情,常常因为“我该怎么样”而去那样做,那么,如此情况之下的德育就是脆弱的,也是生硬的,难以形成很好的效果。
对比普通班会和走心式班会,二者效果差异明显。前者往往目标单一,重外在形式和结果,侧重教学流程环节;而走心式班会则主动根据学生心理需要预设主题,充分考虑品德形成的多元目标,重视过程体验和共情感悟,强化道德品质的内化,注重品德形成、心灵成长的全过程[8]。在德育活动中,采取何种班会活动形式,除了教育理念和理论依据各异之外,更有效的方式可能是讲故事和体验活动。为什么这么说?在德育活动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否则就是无源之水。走心德育所要做的就是实现知识情境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各种道德故事的情境化场景中进行个人情境分析,用故事温润学生的心灵。比如针对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学生,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可以采取不同类型与主题的“故事”、事件进行知识的情境化教育,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从学生的理解层次、感悟实践出发,和学生们做心灵对话与交流,开展心灵与品德的自我升华。
因此,只有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房,触动学生那根“情”弦,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德育开花落地,涵养德性。育人须走心,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以外,还要让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从生活世界中寻找走心德育实践的动力,真正激发学生道德“内应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那样我们的走心德育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李季.走心德育:品德形成的深层引导[J].中小学德育,2017(02).
[2]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 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 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1(02).
[5] 扈中平,蔡春,吴全华,等.教育人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 吴宝席.“走心”的思品课可更能彰显德育功能和价值[J].青年教师,2016(02).
[7] 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N].中国教育报,2002-09-10(03).
[8] 张玉石.心法式主题班会的内涵及实践样态[J].中小学德育,2017(02).
[作者:颜海波(1984-),男,湖南衡阳人,暨南大学副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