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现状及优化路径

2020-07-16 03:39霍翠芳王梓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5期

霍翠芳 王梓娇

摘   要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为全面了解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的现状,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山西省4个市县6所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通过分析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生态环境,发现山西省乡村学校教育生态存在严重且复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学校生态失衡、乡村教师生态失衡、课程教学生态失衡。优化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必须树立生态意识,从绿色校园环境、生源回流计划、优质教育资源生态链、优秀教师生态圈、有机课程体系、原生态教学模式等方面来探索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乡村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生态  城乡教育一体化  生态失衡

为全面了解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现状,笔者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山西省4个市县6所农村小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其校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最终收回问卷325份,其中,有效问卷312份。在这里,乡村学校特指乡镇中心小学、村小以及教学点。

一、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分析

以乡村学校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了一个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外部和内部生态环境相互联系,进行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传输和转化,形成一种相对协调的动态平衡,对乡村学校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当其中某一个生态因子遭到破坏或者发展不平衡时,就会导致能量流、物质流或者信息流的输入中断,进而造成乡村学校教育生态失衡[1]。

1.乡村学校外部生态圈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调查表明,山西省乡村的地理条件、人口因素、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等外部生态因子都会直接影响乡村学校的生态布局,并且还会影响家长、学生和教师对学校的选择(见图1)。

图1  乡村学校外部生态圈

第一,乡村学校分布受地理条件即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影响最大。調查发现,在平原地区,乡村学校分布比较均衡,而在偏远山区,布局不均衡。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造成走读生上学距离较远、部分学生被迫寄宿学校以及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等现象。

第二,影响学校教育最直接的因素是人口。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等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数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打工,受教育人口大量迁移,造成生源严重流失。此外,在一些受教育人口数量少、分布分散的乡村更是难以开办乡村学校。

第三,经济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对乡村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制约作用。XF县YG乡JC小学特岗教师表示,由于经济落后,乡村学校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满足他们对生活质量、精神文化、婚恋、家庭情感维系等多方面的需求。长此以往,影响教师对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教师流失特别严重。

第四,教育政策对乡村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山西省小学数量在五年内以飞快的速度减少了13112所。接下来的五年内又减少了11563所。直接导致乡村很多农村没有学校,乡镇中心小学出现大量寄宿制学校,乡村学校布局产生了巨大改变[2]。

第五,文化风俗对学校教育也有一定影响。这里主要指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感。调查中,一些家长坚信“读书无用论”,导致学生早早辍学;还有部分家长不相信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导致乡村生源减少,从而影响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的平衡。

2.乡村学校教育内部生态链

在乡村学校内部,生源、教师队伍、教育资源、课程教学共同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乡村学校教育生态链,它们之间相互调节和制约,从而产生整体效应(见图2)。

图2  乡村学校教育的内部生态链

首先,稳定的生源是维持正常办学的重要基础。调查发现,一些乡村教师流失是因为生源大量流失,教师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感。另外,学校办学是以一定的受教育人口数量为基础的,当没有生源时,乡村学校必然走向解体。

其次,优秀的师资是乡村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根本保障。调查中,一些乡村学校缺少优秀教师,师资配备不全面,直接影响学校课程开设;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交流教师,使得乡村学校教师整体队伍素质难以提高。另外,薄弱的师资也是生源流失的重要因素。

再次,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经费、教学设备设施、器材、图书等,是最重要的能量流和物质流。调查发现,一些乡村学校运动场地不合格,图书、教学设备器材不齐全,能量流、物质流不足,必然限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数量和速度,同时也会限制教育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能量富集增大,会相应地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向高水平发展,但是,在一定的规模和时间内,能量富集太多,会造成浪费。如一些乡村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使用效率不高。

最后,课程教学是乡村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基本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分配等不合理,很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教育质量低下,又会导致生源流失,与乡村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内、外部生态环境的能量传递与转换

在乡村学校教育内、外部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内部有“三大功能团”,分别为引导、保障群,传导、开发群,继承、开拓群。它们之间层层递进,协调运作,促进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传输和转化,从而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使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在整体上实现“育才”作用[3]。

引导、保障群主要指乡村学校管理层,在乡村学校内、外部生态环境中起着中介作用。他们要积极从外部生态环境中争取经费,获得能量流,促使能量由外部向内部输入,为学校存在和发展提供基本生命力。紧接着将一部分能量流转为物质流,包括人才引进,建筑改造,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购买等,维持和推动教育生态系统正常运转。除此之外,还要输入信息流,及时传递正确的教育方针、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政策规定等,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增添内在动力和活力,从而促使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导、开发群主要指乡村教师。他们是通过引导、保障群从外部生态环境输入的能量流转换而来的人才流。这些人才流再通过传道和授业,更多更好地将接收到的能量流、信息流传输给受教育者,并且做好能量传递和信息转化工作,最终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继承、开拓群主要指乡村学生。他们从传导、开发群接收到能量、信息(知能)后,积极主动地索取,并做好转化、编辑、积累、贮存和再造工作,最终实现教育目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别注意的是,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一般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有时会由于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输入因素产生一些不规则的波动,如教师流动、学生转学、教学设备更新、教育政策引导等。但是,当波动幅度比较大时,会对某一教育生态因子乃至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产生比较明显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二、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据《山西统计年鉴2018》的统计数据,2017年山西省小学共有5646所,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了99.92%。但是,乡村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乡村学校教育生态存在着严重且复杂的失衡问题。

1.乡村学校生态失衡

十年“撤点并校”政策严重打破乡村学校生态布局与服务半径的平衡,造成大量乡村走读生上学距离较远的负面影响[4]。JX市SG乡XDT小学是经历学校撤并后唯一留下的本乡小学,服務对象为周边村子。为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该市KJ集团和教科局捐赠了两辆校车。该校教师表示,一年级有15个孩子坐校车,有的孩子得坐一个多小时。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乡村学校布局违背了方便就近入学的原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上学远的问题。

另外,乡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交通不发达以及滞后的经济发展导致一些乡村学校处于劣势,优质的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据调查,乡村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基础教学设备,但是许多村小的各类硬件设施被闲置或者使用不当,利用率不高,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也有部分乡村学校目前还没有合格的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以及专门的操场,优质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优秀的师资短缺也是乡村学校生态失衡的重要表现。调查发现,许多教师从根本上就不愿意待在乡村教学,乡村学校引进人才困难。还有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或者家长带着孩子外出打工,造成生源流失严重,乡村校舍空置,乡村学校逐渐走向凋敝。

2.乡村教师生态失衡

一般来说,乡村学校的教职工配备应该保证年龄结构层次化、职责分配全面化、学历水平基本达标。但是,调查发现,乡村教师生态严重失衡。一方面,乡村专职教师老龄化现象明显,年轻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结构上“断层”突出。WX县GJZ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很不合理,50岁以上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新手教师居多;学历为大专及以上为主。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注入,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小学在任课教师配备上基本合理,但是部分贫困地区教师仍然严重短缺,学校规模与教职工配比以及师生比上存在失衡[5]。主要表现为:一是任课教师身兼数职,每个教师至少带两门学科;二是缺乏音体美教师;三是后勤人员缺乏,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严重不足,保卫人员、校医等多为教师兼任。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从生态学的观点看,不管桶有多大,一桶水都是“死水”,而教师应该拥有“一潭活水”。在封闭或半封闭的乡村学校系统中,教师仅仅靠着书本内的闭锁式小循环,必然会导致教学脱离实际[6]。调查表明,在乡村教师群体中,“花盆效应”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方面,教师交流活动流于形式且效果不明显,甚至部分学校没有交流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一般多为学校领导外出学习,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也相对薄弱。部分教师表示自己一般只看教材和参考书,很少会看理论性的书籍。

3.课程教学生态失衡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乡村学校过度追逐城市教学节奏的环境下,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自我可持续发展。然而,调查发现,有部分乡村学校只开设主科,没有音体美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师配备很不合理,重智育轻音体美等课程,出现乡村课程教学生态失衡。一位年轻特岗教师表示,学校教师非常短缺,一位教师负责多门学科,学校不开设音体美等学科。优秀教师的短缺直接导致学校师资配备不全面,影响学校课程开设,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严重违背了乡村学校教育的生态功能,造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乡村仍然存在。问卷结果显示,由于家庭教育负担过重,有36.45%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35.81%的父母会在闲暇时间外出务工,忽视孩子的学习,致使部分乡村孩子到了初中之后辍学率很高,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上就出现了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

三、优化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举措和建议

为解决山西省乡村学校教育生态失衡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意识,调控乡村学校教育生态平衡,从而达到乡村学校教育生态自然协调,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进而推动山西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建设“以和谐为美”的绿色校园环境

教育生态强调人与环境之间平衡、和谐的发展。乡村绿色校园环境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人文生态环境,我们应该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自然绿色生态校园,满足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从外部看,山西省各县以及乡镇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乡村经济收入,改善乡村的交通管理和安全措施,吸引大量教师扎根乡村,减少村民外出打工和生源流失。从内在看,山西省各级政府部门要及时发放教育经费,用来维修和改善乡村学校的校舍,配齐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基本设施,以“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用好一所”的要求,“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完善乡村学校生态建设标准,加快其标准化建设[7]。如明确床铺、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基本生活条件标准;保证寄宿制学校宿管、食堂、安保等工勤服务人员及卫生人员配备标准等。

人文生态环境主要指校风、教风和学风,即乡村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乡村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民主化管理,营造“校长关爱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校园文化等。另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乡村以及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注重乡村文化价值观教育。好的校风和教风必然会带动好的学风,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调动校园内所有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创建“以关爱为主”的生源回流计划

关爱学生是减少乡村生源流失最有力的办法。各乡镇政府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强化生源基地建设以吸引生源。《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7]14号)明确规定,原则上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或教学点;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乡镇,要合理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在实施采煤沉陷区人口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时,要根据学生规模规划好移民学校。妥善解决因学校撤并带来的农村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8]。为了促进生源回流,我们应先确定乡镇所辖村的分布情况,统计所辖村的受教育人口数量,对乡村学校周边范围内的学生上学实行生活补贴以及家庭补助,对寄宿制学校的寄宿生实行住宿减免政策等。其次,要建立以乡镇为中心的招生宣传网络,分片设点来进行关爱宣传。遵循乡村学校教育的规律,根据当地特色创新宣传办法,保障学校和教师能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用爱、尊重以及乡土情怀来留住学生。

3.建立“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生态链

教育资源生态链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这些限制因子制约着教育资源链的生态结构[9]。为了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我们必须建立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生态链,加强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渗透力,从而确保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达到最优化。首先,要整体提高学校组织管理人员、教育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和信息素养,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并合理分配,构建一个功能完备、内容全面、质量优化的教育资源生态链。如在排除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对校舍进行维护和装修,减少推倒重建的花费,并将省下的资金保障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购买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要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多种渠道开发数字资源。如购置投影仪、多媒体等数字资源教学设备,并选择与之匹配的、可支持的校园高速网络服务,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在乡村学校全覆盖。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便在线课堂、网络教研、线上学习的发展,使得农村教师和学生也能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

4.打造“互动互学”的优秀教师生态圈

教师作为乡村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直接影响着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互动互学”的优秀教师队伍有利于促进教师合作共享的凝聚力。

首先,完善乡村教师补充保障机制、均衡师资配备是乡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必要保障。各地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年轻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广开渠道,形成教师补充的良性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力推进中小学“县管校聘”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校长负责制,健全教师的工作激励制度。如在直接的资金补助上,提高教师的津贴待遇,尤其是交通费补助、生活补助、假期补助等,保障师资配备均衡,减少教师流失[10]。

其次,扩大信息流输入、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扩大信息流输入就是要及时更新学校管理层和乡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校管理层要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及时传达给教师,并且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创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自我反思,还要加强同伴互助。如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等。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努力使其最优化,为乡村学校生态增添生机和活力。

第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合作互助是稳定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动力。按照教育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市县政府要构建和谐的教师流动制度,引进优秀的人才流。对于处在不同生态位的师范院校和小学来说,要加快提高省内师范教育步伐,为乡村各小学输送合格的教师;而对于处在相同生态位的不同学校教师来说,要加强落实教师交流制度,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帮扶关系,以此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5.构建“以乡土为根”的有机课程体系

为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改造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的发展目标,构建“以乡土为根”的有机课程体系,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推动其特色化的生态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级课程”的功能代偿属性、“三农发展”的社会服务属性、“乡村文明”的文化弘扬属性、“乡土知识”的实践探究属性、“学生经验”的心理契合属性,体现出价值取向的为农性、课程文化的乡土性、课程结构的简约性、课程建设的协同性、课程实践的开放性特征[11]。因此,在乡村这种开放的自然环境中,我们要打破封闭式的教育,让师生走进自然,巧妙地把乡村自然、生活、生态等转化为教育资源,把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本土课程。另外,乡村教育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攀比城镇学校所安排的课程,要注重乡土文化教育,设置一些与乡村文化传播相关的课程,从而培养乡村学生对美好事物和大自然的热爱,增加乡村自信,扎下乡土根脉,使乡村学校发挥改造和振兴乡村的教育功能。

6.回归“以生为本”的原生态教学模式

乡村学校要着眼于乡村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破“读书无用论”的思维禁锢,必须回归“以学生为本”的原生态教学模式。原生态教学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和谐教育,注重立德树人,挖掘学生内心的美好心灵,使得他们形成一种健全的人格[12]。首先,要坚持学生主體参与原则。把教学活动置于乡村生活背景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从而增加对乡村大自然的喜爱。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原生态教学渗透到学生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教学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满足学生身心各方面的需求,从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第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对于人数较少的乡村学校,原生态教学就是发展小班化教学,教师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因材施教,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思想,让整个教育教学都回到应有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霍翠芳.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变迁与教育机会再分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5] 张爱萍.关于山西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01).

[6] 李莹.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乡村学校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广西L县W乡中心小学的个案[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Z].国办发[2018]27号,2018-04-25.

[8]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Z].晋政发[2017]14号,2017-04-07.

[9] 王民.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建设和共享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10] 刘善槐,朱秀红,王爽.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机制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

[11] 陈飞.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2] 石蓉.生态式语文教育初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霍翠芳(1978-),女,山西蒲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梓娇(1996-),女,山西芮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