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20-07-16 03:39谯利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困境对策

摘   要    近几年,校园恶性安全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学校安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多年,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文章分别从学校安全文化在物态、观念、制度、行为四个层面分析了建设困境和问题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学校  安全文化建设  困境  对策

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令人沉痛的事件背后折射出我国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缺失[1]。本文借鉴邱卫东教授对于安全文化的定义,将校园安全文化分为校园安全物态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基本层面[2],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给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以一定启发。

一、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困境及其原因

1.物态:设施与安保欠缺,政府与学校投入不足

学校作为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其硬件设施的设计和维护是一切安全工作的基础。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学校安全设施依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部分校园教学设施陈旧,安全设施设计标准较低,消防安全和防灾抗灾能力较弱。这些都成为学校安全事件频发的导火索。部分学生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充分的应急能力,导致学校拥挤踩踏事故时有发生,2014年末发生在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说明很多人在紧急情况下缺乏逃生能力。有些学校食堂卫生条件较差、采购物资质量不过关,制约了学校食堂的安全建设。除了硬件设施不完善外,学校安保方式也很单一。许多学校仅靠保安来维护校园安全,条件好的学校虽安装了监控系统,但这种安保方式局限性很大,易发生因人员责任意识欠缺或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校园血案频发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也为学校安全敲响警钟。

政府和学校对物态安全的关注与投入不足,是校园硬件设施和制度欠缺的主要原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仍是发展经济,对政绩见效快、受惠范围广的经济项目投入较多。由于制定政策和实际执行层面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政策倾斜都不够充分,部分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或地理环境较为偏僻的学校,难以获得足够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安保机制建设,导致学校安全文化在物态方面存在各种隐患。同时,学校的工作重点在于提高升学率,对安全文化建设关注较少,用于这一领域的经费和精力有限,难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改革安保机制等。

2.观念:安全意识滞后,应试教育盛行

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滞后。有些学校在观念上还停留在“设置门卫和保安”或“限制学生出游”即为安全措施的传统范畴,对校园中存在的隐患缺乏深入了解,对信息化等新的时代因素带来的安全威胁缺乏深入思考。学生家长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受年龄和心智成熟程度所限,更加无法认识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切身利益的重要性,也缺乏保护自己、避免危险的能力。

应试教育模式在我国已盛行多年,考试依然是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或获得满意前途的决定性方式。这就直接導致了学校的首要目标便是提高升学率或就业率,这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关乎教师切身利益。因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观念上不会足够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相当一部分学校要么将校园安全教育直接束之高阁,要么仅仅在应付上级检查或安全事故发生后短时间内才会开展。

3.制度:政策制度不完善,责任分散

我国现阶段涉及校园安全工作的规定大多分散在综合性法律和部门规章中,没有针对学校安全问题进行专项立法[3]。部门规章和行政文件在实际工作中常显得效力不足、执行力欠缺。学校安全问题涉及教育、卫生、质检、公安等多个部门,而缺少法律政策,使得相关部门在校园安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学校安全工作是各个部门协调统一的工作,无论是总体部署还是细节上的执行,没有完整的法律制度使得安全工作在起点处就处于混乱状态,在安全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系统调度。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被看作安全工作的主体,但其没有执法权的身份容易令工作陷入困境。许多学校管理者表示他们也明白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升学压力等社会期望已使学校重负累累,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十分有限。我国学校安全建设起步较晚,积累的经验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但这一现状已经造成了校园安全建设壁垒不断与责任分散,成为了校园安全隐患的重要根源。

4.行为:教职工应急能力欠缺,学生自救技能不足

教职员工和学生是学校安全工作的保护对象,同时也是危险和事故降临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然而,我国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匮乏,应急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人员无法在危机情境中展开自救。还有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工将校园安全建设工作视作安保人员的职责,或者简单地认为做好预防工作便不用应急了,并未意识到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学校所有人员,尤其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教师们的必修课。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造成3名学生死亡的校园惨剧,竟是该实验室负责人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违规购买、储存危险化学品而造成。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认知不足,生活经验有限,面临危险时容易惊慌失措。只有长期、系统学习安全知识技能,开展经常性应急演习,才能有效增强学生自救能力。

二、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1.物态:加强硬件建设,建立联动机制

学校安全硬件设施是师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基本保障,应当引起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的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硬件设施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表现最直观和明显的物态形式,既包括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也包括其他安全设备等。政府应当加大对学校安全的资金投入并督促学校落实到位,为安全文化建设保驾护航。学校应当增加安全方面的预算,完善基础设施,制定细致的安保方案,对进出学校人员等进行检查;学校安保人员是师生安全的重要保障,应当严格选拔,确保其有能力守护校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校园警察”,协调学校各部门安全管理工作并进行安全监督和检查,以确保校园安全无隐患[4]。此外,要与时俱进升级校园安全措施,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技防手段的探测能力和反应能力,实现服务手段信息化[5]。

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建立政府—学校—社区联合防范的安全机制[6][7]。如美国各州的警察局会帮助学校制定适合自身环境与特点的安保方案,并接受学校聘请,让一部分经过执法机关认证、被授予警察资格的专业警员进驻校园。大约39%的美国城市学校安装了金属探测装置,以及一种名为“school lobby”的高科技系统,追踪所有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来访者的行踪。日本政府积极倡导社区民众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建设,发现可疑人员时及时与学校或警局反映,应急情况下提供帮助。学校自身担任主要防护者的角色,三者联动来为学生编织一张牢不可破的安全网。

2.观念:重视安全文化,全面营造氛围

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给学校造成巨大损失,更会给师生、学生家庭等造成不可逆的灾难,理应受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充分重视。考高分并不代表教育的所有目标,更不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衡量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尺。这一问题上很多人存在错误观念,会严重侵蚀学校安全文化生长的土壤,在观念意识层面便将学校安全文化建设驱逐出学校工作的核心区域。

教育部门要重视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中营造浓厚氛围。学校管理者要真正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切实履行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职责,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家长应当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孩子安全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并积极参与到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中,与学校共同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教师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力,应当提高对建设学校安全文化的情感认同,主动从文化精神和灵魂层面去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8]。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应当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自觉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3.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不仅要为学校物态安全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更要从制度层面提供智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论坛、深入民间调研等方式集思广益,也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治理方式,尽快制定出针对校园安全建设的法规和政策。无论是校园安全专项资金的设置,还是安全建设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政府都应当充分考虑并提供预防和应对的具体策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同时,须从制度层面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与任务,确保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各地的校园安全现状尤其是安全事故的报送和处置工作应当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便于各区域之间交流经验与教训,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还应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科学有效的安全措施进行表彰奖励;对忽视安全问题、工作浮于表面的团体组织加以惩罚,以此推动学校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任何法律政策的执行都必须辅以完善的监管制度。校园安全问题仅靠孤立的政府部门和学校规范自身行为显然存在隐患。所以,监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建专业人员或聘请社会上专业的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组成学校安全服务署。定期分析学校安保现状,实地查访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情况,监督校园安全建设方案履行情况,对学校进行细致、全面的考察和评估,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安全建设方案。充分发动学生、家长、社区群众等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监督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做好学校安全制度建设,切实落实安全工作。

4.行为:完善安全教育,规范安全行为

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体制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开展经常、系统的安全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能力,真正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首先,教育部门应制定安全教育大纲,组织编写安全知识教材,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和学生成长过程之中,使学校安全教育保持连续性和系统性,构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安全教育体系,使各学段有机衔接,逐步推进[9]。

其次,针对各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安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应当多元化、生动化。积极探索互联网+安全教育,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等,将安全教育典型案例制作成动感立体的宣传图片和视频,使安全教育贴近學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好“体验式”教育模式,编排安全教育情境剧,操作演示安全技能,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10]。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转变教育方式,如地理条件特殊的地区根据常见灾害的发生特点设置安全课程;低年龄段学生以游戏、参观为主,高年龄段以讨论、参与调查为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安全问题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

再次,学校要利用社会力量丰富安全教育形式。可以邀请当地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专业人员为师生开展安全讲座和模拟演习,用生动的事实案例传授安全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地震纪念馆、消防队等机构开展研学旅行,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安全理论知识并提高技能。

总之,我国学校安全文化建设仍存在着巨大完善空间,须正视问题并不断探求问题背后的深刻原因,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多元化地开展安全教育,全方位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安全教育网络,不断丰富和调整安全文化建设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侯莹莹.转型期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 邱卫东.试论学校安全文化的基本架构[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6).

[3] 步立建.当前中小学安全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7(10).

[4] 刘德华,罗丰.校园安全文化的创建[J].教学与管理,2016(19).

[5] 方正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刍议[J].江苏高教,2017(08).

[6] 田茂,宋春来.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2).

[7] 杨九斌,武亚丽.学校、政府、社区共同构建安全的校园——日本校园安全防御机制的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0(07).

[8] 邓浩,王国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

[9] 李全庆.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模式、驱动机制与路径选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6).

[10] 马晓利,卜慧楠,钱伟.学校安全教育“四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7(21).

[作者:谯利平(1981-),男,四川西充人,川北医学院学工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安全文化建设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