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华,潘建新,倪晓容,陈健琳,王燕春
1.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内分泌科,上海 200444;2.上海市中医医院妇科,上海 200071;3.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40
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于正常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更大,尤其是颈动脉斑块[1]。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与胰岛素抵抗进行性降低,导致患者血糖升高,从而引起微血管以及心血管并发症[2]。颈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经过超声检查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从而早期诊断疾病,能够判断糖尿病患者出现的早期大血管病变,与此同时还能预测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3-4]。本文旨在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及凝血功能状况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通过临床检查与超声诊断,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5]相符。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空腹血糖均大于7.0 mmol/L;②口服葡萄糖75 g于2 h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大于11.1 mmol/L;③6个月以上病程,通过超声发现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大于1.5 mm,且并发动脉粥样斑块。排除标准:①血常规异常者;②肝肾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者;③患有精神疾病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36~78岁,平均(58.29±6.34)岁;病程4~10年,平均(7.04±2.84)年;伴发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史8例,高血脂5例。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34~79岁,平均(57.27±7.10)岁;病程5~11年,平均(8.36±3.04)年;伴发高血压病10例,冠心病史9例,高血脂4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厂家: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 mg/片)进行治疗,100 mg/d,1次/d,于餐后服用,连用3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国药准字:Z10950111,厂家: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7 mg/丸)进行治疗,10粒/次,3次/d,连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功能指标、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以及肝功异常、胃肠道反应、肾功异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检查方法:于患者治疗前后取外周静脉血3 mL,并注入2 mL枸橼酸抗凝剂,以15 cm离心半径,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对血浆和血小板尽快分离,在24 h内检测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检查方法:hs-CRP选择速率散射比浊法,试剂为美国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生产,TNF-α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为安迪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与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公司生产。上述检测都依据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进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TT、PT、TT、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TT、TT、Fib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PTT、P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3 43治疗前29.28±4.21 30.05±4.11 1.003 0.594治疗后23.48±1.51a 26.37±1.91a 4.014 0.004治疗前9.68±0.88 9.71±0.83 0.968 0.649治疗后10.79±0.38a 12.04±0.52a 3.528 0.009治疗前18.05±2.06 18.15±2.14 0.984 0.624治疗后13.85±2.05a 13.93±2.21a 1.016 0.462治疗前5.14±0.71 5.20±0.83 1.915 0.259治疗后4.62±0.94a 3.36±0.73a 2.839 0.014 APTT(s) PT(s) TT(s) Fib(g/L)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 者 的hs-CRP、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治疗后,hs-CRP、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3 43治疗前5.21±0.79 5.29±0.84 1.028 0.805治疗后4.91±0.67a 2.58±0.49a 7.940<0.05治疗前116.18±14.05 117.06±13.49 1.212 0.759治疗后104.51±16.62a 63.25±9.63a 9.295<0.05 hs-CRP(mg/L) TNF-α(ng/L)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47,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例)
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糖尿病病患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重、时间早与预后差,同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脏病病患中大部分都会发生糖调节受损[6]。对血糖进行控制能够显著减少慢性微血管性的并发症,然而却不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大血管性并发症[7]。相关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与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相同,它们在这一基础上平行发展,发生糖调节受损表明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作用加强,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亚临床性、慢性炎症与炎症造成的胰岛素抵抗[8-9]。
阿司匹林属于非选择性的环氧化酶抑制剂,是抵抗血小板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能够导致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使该酶的活性灭活,对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内的过氧化物形成阻碍,从而对血小板生成前列腺素进行抑制[10]。阿司匹林能够乙酰化血小板膜蛋白,抑制血小板膜酶,从而对血小板功能进行抑制,同时能对蛋白质非酶的促糖基化进行抑制而对其造成的糖尿病血栓性的并发症进行抑制[11]。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集聚只能对前列腺素合成单一机制进行阻断,并且阿司匹林抵抗仅会发生于部分患者身上,结果只能造成部分患者的抗凝血效果降低[12]。
复方丹参滴丸属于纯中药制剂,成分主要包括冰片、三七、丹参,它的作用主要是理气止痛与血化瘀[13]。通过现代药理显示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提高患者体内cAMP含量,对二磷酸腺苷引导的血小板集聚进行抑制,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对局部微循环进行改善[14]。与此同时,可以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而对高聚、高黏与高凝性因子及改善血液流变性状态进行清除,防止血小板集聚而预防血栓,有促进纤溶、抗凝血功能、对缺血缺氧细胞进行保护一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15]。阿司匹林与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使用不仅有价格低、抗凝功能显著的优势,还有复方丹参滴丸能采用含服方式使其发挥药效的优越性,进而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16]。本研究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能提高APTT、PT水平,降低Fib水平,较高水平APTT与PT可以保护2型糖尿病血管发生病变,Fib是凝血因子的一种,它参与血栓、机体止血的形成过程,它还可以直接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促使它进入内膜使纤维蛋白生成及降解产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而增加发生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概率,本研究显示通过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降低Fib水平,通过Fib水平的降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减少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概率。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明显低于对照组(27.91%),说明复方丹参滴丸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