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英
《桉树科技》2009-2018年高被引论文分析
周群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 湛江 524022)
为分析《桉树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以期为期刊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和挖掘优质稿源等提供参考。在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界面对该刊2009-2018年刊载论文进行检索并以入选的91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年代分布、第一作者机构分布、作者数量、资助基金、关键词及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桉树科技》2009-2018年最高的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及单篇被引频次均出现在2009年;接近50%的高被引论文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高被引论文的合作率为87.91%,篇均作者数为3.8人次;79.13%高被引论文由基金支持;尾巨桉和巨桉作为关键词共现的次数最多,是91篇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而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树高、材性等生长性状和生长量展开;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中,单篇被引频次最高的达66次。总体而言,《桉树科技》高被引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偏低,对外机构高质量论文的吸引力有待加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较大上升空间。
桉树科技;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学术影响力
被引频次是学术论文质量高低和使用价值大小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也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1-2]。高被引论文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引频次靠前的论文[3],其对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有重要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是由少数高被引论文贡献的[4]。国内对高被引频次论文进行分析已有较多报道,如对某一行业内的期刊高被引论文开展相关研究的有:李洁等[5]对《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中排列前20位期刊的600篇高被引论文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高被引论文的选题特点;温晓平[6]对入选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的21种农业类大学学报的高被引论文共556篇进行了统计,探求其中最容易获得引用及引用频次最高的论文的学科范围;刘亚丽等[7]选取2004-2013年CNKI的“林业”学科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共443篇进行分析,并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获得该领域近10年的一些特点和发展规律;李晓红[8]对2002-2012年我国高被引化学类论文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客观地了解我国化学学科的分布及进展状况。而对某一期刊高被引论文开展评价的文献也日益增多,如不同学者对《中国农业科学》[9]、《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0]、《南方农业学报》[11]、《环境工程学报》[12]、《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3]、《应用生态学报》[14]等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开展了作者、机构、学科等方面的分析,除有助于了解对期刊总引用频次贡献最多的论文的特征外,还可发现期刊的核心作者群,从而更好地做好期刊的组稿和约稿等工作。
《桉树科技》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主办,是我国唯一以桉树为主要研究对象、公开发行的林业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科技推广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刊物自身的特色和风格。自2012年起,刊期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年载文量有所提高。该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未曾对高被引频次论文进行分析。因此,为了解该刊近10 a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力,本文对2009-2018年发表的高被引频次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为期刊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和挖掘优质稿源等提供参考。
在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高级检索的页面,在文献来源中输入“桉树科技”,精确匹配,发表时间选择2009.01.01-2018.12.31,检索该刊2009-2018年刊登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将所有数据导入EXCEL表中保存。经人工筛选,剔除项目进展报告、会议纪要、讲话稿和投稿须知等,仅保留学术论文数据。由于导出的高被引论文数据中仅有作者、题名、刊名和出版信息,为保证分析数据的完整性,在EXCEL表中人工补充输入被引频次、第一作者机构、第一作者信息、作者人数及论文基金项目等。
对高被引论文的选取标准因作者而异。如马荣博等[15]选取历年被引频次前5%的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李贺琼等[16]将被引频次≥20的论文定义为高被引论文;马云彤[17]选择被引频次最高的前50篇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周丽萍等[13]按历年被引频次前10名的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刘颖等[12]、俞平等[18]根据ESI数据库(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界定,用历时法和百分比法相结合的方法,把各年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本文参照胡军[19]的方法,采用普赖斯确定核心作者方法用以界定高被引论文频次,即M=0.749 × N1/2,式中N为统计时限内论文被引的最高频次。通过查询得知,2009-2018年《桉树科技》最高被引频次论文出自陈少雄[20],为66次,代入上式可得M约为6,因此将被引频次≥6的论文列为统计对象。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绘图,关键词的分析采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由表1可知,《桉树科技》2009-2018年论文的被引率为44.12% ~ 100.00%,最高出现在2010年。2018年的被引率较低,这是由于2018年出版时间距统计分析时间较短所致。10 a间论文平均被引率为81.63%。由于该刊刊期较长,且2009-2011年为半年刊,总体发文量偏少,因此10 a累计总被引频次仅为1 726次。在统计时段内篇均被引频次为1.18 ~ 12.64次,平均篇均被引频次为5.03次。对统计时段内选出的91篇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可知(表2),10 a间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为1 245次,占总被引频次(1 726次)的72.13%,而高被引论文仅占所有发文量的26.53%,表明该刊的被引频次主要由不到1/3的论文贡献。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及单篇最高被引频次均出现在2009年,分别为299、21.36和66次,而2017-2018年两年各仅有1篇高被引论文,这与论文发表时间距统计时间较近相关。除2009年外,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较高的分别为2010和2013年。高被引论文平均篇均被引频次为13.68次,是所有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的2.7倍。结合表1和表2可知,2009与2012年有超过50%的论文出现高被引,分别占高被引论文的总数比例的15.38%与23.08%。
表1 《桉树科技》2009-2018年发文量及被引情况统计
表2 《桉树科技》2009-2018年高被引论文统计
2.2.1第一作者来源机构
91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来源机构共28个(表3)。43篇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所占比例接近50%,说明该机构是《桉树科技》高被引论文的主要贡献者。9篇来自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位居第二。有8家机构发表了2 ~ 4篇的高被引论文,其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华南农业大学各发表4篇,其余以2篇居多;18家机构各发表了1篇,累计比例为19.78%。在发表2篇及以上高被引论文的10家机构中,以科研院所最多(5家),高校和企业各2家,政府部门1家。
表3 《桉树科技》2009-2018年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来源机构
2.2.2作者数量
由表4可知,91篇高被引论文的独作率与合作率分别为12.09%与87.91%,表明高被引论文主要出自合作团队。作者数为345人次,篇均作者数为3.8人次。以3人的最多,占总数的24.18%,7和8位作者的论文数量较少,两者合计仅为6篇且均不足总数的5%;1 ~ 6位作者论文量均在10篇以上,占总数的93.4%。
表4 《桉树科技》2009-2018年高被引论文作者数
由图1可知,91篇高被引论文的基金论文比为79.13%,国家级、省部级及地厅级以下基金资助论文分别为2、49和21篇,以省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最多,所占比例超过50%。无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为19篇,仅低于地厅级及以下基金资助论文2篇。图2的数据显示,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累计被引频次最高,达780次,分别是国家级和地厅级及以下基金资助论文的19.5和4.3倍,是无基金资助论文的3.2倍。结合图1和图2可知,篇均被引频次以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最高,为20次;其次是省部级,为15.9次。无基金资助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为12.9次,地厅级及以下基金资助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最低(8.6次)。
图1《桉树科技》2009-2018年高被引论文的基金论文比
注:仅统计第一标注基金。
图2 《桉树科技》2009-2018年高被引论文基金资助的被引频次
关键词是高度浓缩并概括文章主题的词汇,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情况,可了解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页面中,选择关键词出现频次2次及以上进行节点过滤,并显示中心点,结果见图3。图3每一节点均代表一个高频关键词,且节点越大,表明出现的次数越多。除中心点尾叶桉外,尾巨桉、巨桉的节点亦较大,说明树种作为关键词多次出现,是主要的研究对象。由于树种属于界定研究范围的标识,不能揭示桉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树高、材性等生长性状和生长量等作为关键词出现次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91篇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各节点间相互关联的连线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线条的粗细反映了主题内容的亲疏关系。在整个网络的外围,存在一些零散的关键词形成的相互连线,表明高被引论文中涉及此类研究较少,如寄主范围和防治方法等。
图3 《桉树科技》2009-2018年高被引论文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
表5 《桉树科技》2009-2018年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
表5列出了《桉树科技》2009-2018年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从表5可知,排名前十的论文其被引频次共445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7次,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40次。以陈少雄为第一作者、分别发表于2009和2013年的两篇论文,其被引频次排名第一和第二,达66和53次。12篇高被引论文中,独著作者有5位,所占比例为41.7%。高级职称人员5名,中级职称人员3名,初级及以下人员4名。论文类型以专论与综述多于研究报告,分别为7篇和5篇。第一作者主要来源于科研机构和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各有1家,其中有5名作者来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有10篇论文由基金项目资助,资助率达83.3%,且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为主。
(1) 《桉树科技》2009-2018年最高的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及单篇被引频次均出现在2009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论文发表时间越早,就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的研究结果[17,21]。虽然论文的被引频次多少与时间的累积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并未呈现年份越远、被引频次越高的规律,如2011年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仅为11次,为10 a间最低,因此不能根据发表时间的先后进而推测论文的被引情况[22]。对于热点论文,其引用高峰期有可能出现在发表后的2 ~ 5 a,如2013年以陈少雄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我国桉树经营的技术问题与思考”其被引频次仅次于2009年,与常青[23]、张建合[24]的研究结果相符。在统计时段,《桉树科技》高被引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3.68次,远低于刘亚丽等[7]对2004-2013年国内林业高被引论文所作的研究结果(篇均被引90.78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桉树科技》论文的影响力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有待提升。虽然高被引论文不等同于高质量论文,但高被引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仍值得关注。
(2) 91篇高被引论文中,接近50%来源于期刊主办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内外稿源比为1.1:1。这一方面表明《桉树科技》在本机构科研成果展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刊对外机构高质量论文的吸引力有待加强。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靠前,说明《桉树科技》在这些机构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编辑部可向这些机构适时约稿、组稿,以保证优质稿源达到一定数量,从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3) 期刊高被引论文合作率为87.91%,篇均作者数为3.8人次,低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南方农业学报》[11]和《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3]的统计结果,其论文合作率分别为99.50%、93.87%和95.33%,篇均作者数分别为4.52、5.33和4.38人次。虽然作者数量的多少与论文是否高被引并无直接联系,但从实际结果来看,高被引论文的合作率均明显高于独作率,这从侧面说明科研成果的取得与团队合作密不可分,反映了学科领域内作者合作智能的发挥程度。
(4) 各学科领域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具有方法先进、学术水平高、研究深入等特点[2],一般认为,基金资助的论文具有更高的先进性、创新性、学术性,因此基金论文比是衡量期刊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5-26]。本文结果显示,91篇高被引论文的基金论文比为79.13%,高于俞平等[18]对2007-2016年《科技管理研究》146篇高被引论文所统计的基金论文比结果(63.70%),低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南方农业学报》[11]和《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数据(95.22%、93.90%和98.13%)。从篇均被引频次来看,本文无基金资助的论文要高于地厅级及以下基金资助论文,而与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的结果接近,表明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是获得高被引的关键因素,即使无基金资助仍可获得较高的引用率,因此,提高基金论文比不一定能提高期刊的影响力[27]。
(5) 一般认为,关键词在同篇文献中两两出现的频次越多,越能代表这两个关键词所代表的主题关系密切[28]。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分析,得出91篇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出现最多的是尾叶桉,表明该关键词具有最强的影响其他关键词共现的能力,即多数关键词节点都与尾叶桉存在联系。尾巨桉和巨桉依次处于次中心位置,是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树高、材性等生长性状和生长量展开。关键词网络同时具有相对集中和分散的特点,总体来看,研究主题比较丰富。
(6) 单篇文献被引频次是该文献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测度。通常情况下,单篇文献被引频次与其质量及学术影响力呈正相关[29]。对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分析可知,以陈少雄为第一作者、发表于2009和2013年的两篇论文,其被引频次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表明其对桉树研究领域中的贡献和影响较大。排名前十的12篇论文,其作者以高学历人群为主,建立核心作者数据库将是提高刊物整体学术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类型以综述论文多于研究报告,与蒋实[30]发现“综述论文占高被引论文50%”的结果接近。由于综述能系统反映国内外某一专题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帮助读者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对于启发思路具有向导作用[31],因此更容易被关注,相应可获得较高的被引次数。但《桉树科技》作为学术性期刊,综述论文不宜发表过多,因其不仅影响期刊的信息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期刊的创新性和科技含量。12篇高被引论文中,超过80%被来自科研机构与高校,说明这些机构在桉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总体而言,《桉树科技》高被引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偏低,对外机构高质量论文的吸引力不足,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因此,编辑部除与现有的核心作者保持联系外,还要积极向热点领域知名专家及其团队组稿,培养和扩展作者群。不仅要注重高水平综述性论文的刊登,同时也要关注学术水平高的非基金资助论文,把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的论文作为遴选的主要标准,着力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1] 于飞,毛小芳,周德智.《土壤》2003年-2012年高被引论文分析及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10):53-58.
[2] 温晓平,屈李纯,马秋明,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12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11):225-234.
[3] 张垒.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因素及其对影响因子贡献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880-885.
[4] 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5] 李洁,雷波,曹艳,等.我国20种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74-78.
[6] 温晓平.入选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的21种农业类大学学报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的统计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1):51-56.
[7] 刘亚丽,李海英,朱玉珍.2004-2013年国内林业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0):6851-6853,6909.
[8] 李晓红.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69-73.
[9] 黄修杰,储霞玲,邹移光,等.《中国农业科学》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因素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11):145-148.
[10] 胡清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011 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4):699-702.
[11] 兰宗宝,罗丽,陈德元,等.《南方农业学报》2011-2015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7,48(4):756-760.
[12] 刘颖,金曙光.《环境工程学报》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编辑学报,2019,31(S1):112-116.
[13] 周丽萍,高珏,夏元铃,等.《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16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4):860-866.
[14] 孙菊.1993-2014年《应用生态学报》十大高被引论文分析[J].科技资讯,2014,12(25):192-194.
[15] 马荣博,佘小宁,赵赟.《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6年高被引频次论文分析[J].科技传播,2018,10(22):1-3,65.
[16] 李贺琼,邵晓明,杨玉英,等.《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2010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93-795.
[17] 马云彤.《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高被引论文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4):124-128.
[18] 俞平,汪莉莉.《科技管理研究》高被引论文特征及学术影响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6):246-250.
[19] 胡军.情报学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以《现代情报》为例[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6,30(1):5-8,29.
[20] 陈少雄.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现状与施肥研究[J].桉树科技,2009,26(1):52-63.
[21] 刘雪立,徐刚珍,方红玲,等.如何提高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从《眼科新进展》论文分类被引情况谈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59-661.
[22] 张楠,王光明.国际教育学高被引论文学术特征研究——基于25种教育学SSCI收录期刊的知识图谱与内容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71-178.
[23] 常青.情报学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4):100-102.
[24] 张建合.《编辑学报》高被引论文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6):562-564.
[25] 管珊红,付英,曾小军,等.《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2 年载文统计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6):139-142.
[26] 韦忠明.2006-2009年《图书馆论坛》基金资助论文分析——继1993-2005年该刊基金资助论文的再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1,31(1):52-54,175.
[27] 夏朝晖.基金论文比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74-577.
[28] 吴晓秋,吕娜.基于关键词共现频率的热点分析方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8):115-119.
[29] 肖荣荣.2003-2012年《情报科学》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3,31(8):66-70,76.
[30] 蒋实.《物探与化探》高被引论文分析[J].物探与化探,2015,39(5):1094-1096.
[31] 姚玮华.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2005-2010 年高被引论文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77-580.
Analyses of Highly Cited Papers Published in Eucaly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2009 to 2018
ZHOU Qunying
(,,,)
s: In order to provide background reference data to the editors of the journal ‘Eucaly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selection, planning, soliciting, and mining of high-quality contributions, the academic quality and influence of papers previously published by this journal were analysed. For the period from 2009 to 2018 the papers published were searched on the advanced retrieval interface of CNKI, and 91 papers with high citation frequency were taken as study objects. The 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the first author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 number of authors, project funding sources, keywords and the papers with high citation frequency ranking in the top 10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total citation frequency, highest average citation frequency and highest citation frequency of a single paper all occurred in 2009. Nearly 50% of the highly cited papers were from authors affiliated with China Eucalypt Research Centre. The cooperation rate for highly cited papers was 87.91%,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authors was 3.8. Of the highly cited papers, 79.13% were funded by specific projects. The co-occurrence ofandas keyword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which showed these species were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of the 91 papers,andresearch focus was mainly on height, wood properties and growth.Among the top ten highly cited papers, the highest number of citations for a single paper was 66.In general, relatively few papers published in ‘Eucaly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d a high citation rate, suggesting the ability of the journal to attract high-quality papers from other institution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the journal needs to be improved.
Eucaly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ly cited papers;citation frequency;academic influence
G237.5
A
10.13987/j.cnki.askj.2020.02.11
周群英(1978- ),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和期刊编辑出版工作,E-mail:qyzhou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