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与“人文”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工程实践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2020-07-16 00:16
魅力中国 2020年19期
关键词:辅修人道主义人文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为全面加强工程教育,我国于2010 年6 月23 日起,已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然而,当下我国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限制性环境背景下设计方案”、“工程伦理道德与责任感”等工程实践能力与素质水平上,与国际工程教育水平要求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以下简称:ABET)有关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力标准水平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以下简称CSM)在工程实践教育上,很早就提出“工程服务社会”,致力于将工程与公共安全、健康、全球化、文化、社会、环境、经济紧密结合,以人的需要为中心,援助落后地区,实现工程人文关怀的价值,其工程实践教育理念已成为典范,故本文试图从CSM 人道主义工程教育产生的背景、教学特点、质量保障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工程实践教育提供有益启示。

一、CSM 人道主义工程教育产生的背景

CSM 人道主义工程教育是一种以专业辅修学位为形式,面向所有学生展开的一种工程实践教育活动,旨在教学生领会和思考如何利用工程帮助社区并共同创造更多合理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1]。该教学计划强调工程实践教育的双重作用,即面向学生,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反思工程实践,尤其是与社区共同创造合理与可持续性的方案时,学会反思“为什么做”(why)、“怎么样做”(how)、“什么时候做”(when)以及“是否需要做”(whether)等实践思辨能力”[2];面向社区,“要有效地、有责任地服务社区,与社区一同致力于鉴别问题、界定问题、并提供合理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3]。”

由此可见,CSM 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目标是清晰且明确的,强调学生不仅要具有服务社区的责任与意识,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要着重考虑工程的质量、可持续性与合理性。

(一)契合学校办学定位

创建于1874 年的CSM 是一所致力于工程学与应用科学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它的始建是基于科罗拉多州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该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政策服务性质,例如根据科罗拉多州州法,CSM“应该要在能源、矿产、材料科学及工程领域具有独特的使命”,CSM也着实担当起了这份责任与义务,从学校办学目标来看,CSM 强调“教学与科研要服务于社会,解决有关地球、能源及环境相关的世界性难题”;从学生培养的角度看,CSM 关注学生的品质与素质能力的塑造,强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正直、坚持不懈、创造力、终身学习、良好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品质”[4]。从学校的办学规模看,CSM 力求小而精,仅仅围绕能源、环境、人文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设立了“应用科学与数学”、“工程”、”“地球与能源工程”、“人文与社会科学”4 个院系,然而这样的学科布局却为自然界、工程界与人类世界的融通打下了基础,也为CSM 人道主义工程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铺垫。

(二)实现工程人文教育的价值

在教育全球化时代,CSM 深刻意识到工科教育绝不仅仅只是一项纯技术的教育活动,而更应该融入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伦理等通识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减轻环境污染”“解决世界环境难题”的教学使命及教育价值。

1997 年,“CSM 毕业生文件”(Profile of CSM Graduate ——有关毕业生能力标准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工程教育需要有人文社科教育的支撑,“为了让学生成为地球和环境资源的“管理者”,CSM 必须提供给学生更多有关工程视域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增强其对自身与当代社会的理解”[5];1998 年,为了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平衡工科学生自然、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CSM 课程指导委员会围绕“CSM 毕业生文件”标准,设计并完善了本科生工程教育课程框架,如图1.所示,该本科生工程教育课程框架有着横向地拓展与纵向地连贯两个特点,横向上,该课程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实践与设计”、“技术科学”三大知识模块构成,模块比重不偏不倚,不同模块之间存在互补与重叠,意在强调工程教育要突出不同基础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纵向上,CSM 强调课程在不同年级段的渐进式与连续性发展,注重将通识教育贯穿学生整个本科学习生涯,由浅入深,由易变难。

因此,为了契合这一办学定位,实现工程教育的人文价值,遵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CSM 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应运而生。

二、CSM 人道主义工程教育的培养特点

(一)课程内容:整合人文与社会学科

CSM 认为传统单一的工程知识、方法与技术已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只有协同运用交叉学科才可能较好解决当代复杂的工程问题。为此,CSM 人道主义工程教育试图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限制,引入工程视域下的人文与社会学科,由此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框架。

从课程框架上看,总的来说它分为两大领域,一是工程视域下的人文与社会学科,另一则是与工程实践相关的“问题识别与界定”、“工程设计”及“工程实践”,且两部分的学分比重基本一致,透过这一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该设计的两点用意:一是强调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与完整性,从理论到实践,其实质是向学生阐述“什么是人道主义工程”,“人道主义工程涉及哪些人文与社会知识”,“如何设计并实践人道主义工程”;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二者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

但要想看到它,铁丝人首先得抵得住病毒袭击!因为洞内的每一滴水里,最多能有2 亿病毒在快乐“游走”!“毒性”之大,想一想都让人感到害怕!

(二)课外实践:强调“服务学习”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SL)是美国20 世界80 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区别于一般的社区服务,强调学术课程与服务活动相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反思与公民责任感的实践教育理念。CSM 人道主义工程课外实践教育充分运用“服务学习”理念,从工程设计理念,工程设计训练,工程项目实践三方面来加强“服务学习”的有效性。

在工程设计理念上,CSM 人道主义工程教育强调“人本设计”(Human Centered Design)的理念,注重将工程中的“非技术”(non--technical)要素应用于工程领域,强调“技术”与“非技术”在工程中的融合。所谓的“非技术”要素是指除工程技术之外的生态平衡、健康安全、经济发展、地区文化等社会与环境要素。“人本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综合技术、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要素,结合当地社区的现实条件与需要,设计一个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是“恰当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工程设计训练上,CSM 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强调团队合作设计、导师定期指导、校内外同行定期评审的训练模式,每个团队每四周需要进行一次“阶段性审查”,即团队通过前期计划目标的设立、交流与改进后,再向相关教师、校外同行专家进行阶段性项目汇报。在这样严格紧凑而有序地设计训练下,每一个团队将不断对比与竞争,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以发挥其在团队中的作用。通过此训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在多学科团队中合作、交流、表达及策划的能力。

在工程项目实践上,为了保障学生学以致用,CSM 充分利用学校的“工程”“地球与能源工程”等学科优势,与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解决周边社区或者是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人们所遇到的困难,例如为落后地区提供饮水工程、土木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技术援助。该实践环节是人道主义工程辅修计划的必修环节,学生将有机会与校内指导教师、校外非营利性组织、被服务社区的居民一同分析、沟通、探讨工程问题,确定可行的执行方案,并着手完成。

以“服务学习”为形式的人道主义工程实践为学生从课堂走向现实生活、从人本理念走向服务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CSM 人道主义工程教育的发展机制

CSM 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虽有较好的实践理念,但也存在较多挑战,例如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理解当地文化、环境以及经济情况,人道主义工程对当地社区所进行的工程施工何尝不是一种伤害?短暂地帮助,而无后期持续地跟踪与管理,人道主义工程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实际的意义并不大。因此,严格把控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健全的管理与有效的保障将决定该计划能否走得更长远。

(一)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以评促学,以管促改是CSM 一直坚持的教学管理原则,严格地评价是教学计划实施的一道保障,CSM 不断健全教学评价系统,收集学生学习反馈,每四年进行一次教学改革。以人道主义工程辅修计划中“人本设计”课的课程考核评估为例,在评价内容上,对学生课程学习考核面面俱到,不仅包括对小组的相关作品、阶段性汇报及期末报告的评价,还包括对个人的作品、课堂参与度、个人经验总结的评价,甚至还包括同伴评价;在评价比重上,为了突出和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该课程中的“团队表现”相比“个人表现”所占分值比重更有所倾斜。

(二)学位制与奖学金的助推

1.辅修学位的保障。CSM 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以辅修学位形式进行,学生需要在四年间完成18 个学分的课时及实践,考核通过则可获得相应的人道主义工程辅修学位。以辅修学位的方式进行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一方面不仅有利于保障CSM 工科背景下学生人文与社会知识的储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该计划形成体系,利于规范管理与教学;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日后参与实际工作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企业用人单位有利地佐证了学生具有参与社区“服务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与参与合作等优质的工作潜质。

2.奖学金的助力。CSM 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虽然只是一项辅修学习计划,但是,为了鼓励学生更积极地“探索人道主义工程与社区中新兴的挑战性问题之间的联系”,该计划每年会提供五项奖学金,每项奖金额度高达一学期的学费。奖学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三)灵活的学分转换机制

满足不同学生需要,为学有余力以及热爱志愿服务的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工程实践平台是CSM 人道主义工程辅修计划的初衷之一,但是,如何既保证该计划高水平地实现又不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学业负担,是该计划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CSM 每年对该计划课程进行改革,除了 “去粗取精”外,还对该计划提供了学分转化路径。CSM 规定人道主义工程辅修计划均可以转化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学分(相当于我国通识选修课程),一项辅修计划的学分即可满足“人文与社会科学”类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8]。使得该辅修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能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

(四)密切联系多方组织与社区

CSM 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其实质是一种交叉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若要确保这项教学计划得以实施,一方面不仅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也需要校外同行业组织和社区联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与实践基地。

在师资上,该培养计划有来自工程学院和人文艺术与国际研究院组成的教师与管理团队,在实践平台上,有不同的校外合作组织参与和支持,包括政府组织、当地非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当地高校和企业等十多家非政府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该培养计划提供更多地实践指导、质量监督以及实践的平台。

四、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下我国 “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正为我国工程实践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CSM 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卓越计划”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借鉴意义。

(一)适应多元文化的要求,着力加强工程人文教育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跨文化、跨地域工程合作项目的日趋增多,因而工程建设所处人文与社会环境将日趋复杂,这就破使我国必须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不同地区的文化、社会与地理环境,理解工程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工程人才。参考CSM工程实践教育的经验,我国“卓越计划”不妨从课程设置着手,将国际政策、区域文化、区域政治与经济、区域环境等人文与社会文化要素渗透到工程课程与实践中,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相应的学习计划,并制定相应完善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以丰富学生工程视域下的人文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工程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形成良好社会责任意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

(二)积极调动“利益相关者”,加强工程实践培养力量

参考CSM 工程实践教育经验,我国高校应调动一切“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发挥“利益相关者”相互参与工程实践教育的力量,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指影响培养方案实施的校内教师、学生、管理者、毕业生、校友,还包括受人才培养方案影响的行业、企业、社区等校外组织与机构,拓宽合作路径,加强与企、社区、非营利性组织、行业等的合作。目前“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好是新机遇,高校工程教育应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等多渠道合作与交流,形成各校特有的“服务学习”教育实践项目,让基础扎实的学生“走出去”锻炼,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走进来”参与指导。

(三)结合办学使命,突显学校特色文化

透过CSM 人道主义工程实践教育的介绍,我们发现CSM 任何教育计划都离不开自身的教育使命,该校以“工程服务社会”为教育传统,从毕业生能力标准地规定,到课程设置,到教学与实践,到管理与评价,都系统地融入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文化,从宏观到细节,CSM 强调深入与细致。因而我国各高校的“工程教育”应结合学校自身独特的教育特色和办学传统文化,创建不同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探索不同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应不断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的地学文化”,同济大学可以将“建筑工程文化”惠及各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辅修人道主义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人文社科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