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纪实文学作品:“顾问”读书法

2020-07-15 06:09孙婷婷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6期
关键词:江姐红岩读书

孙婷婷

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首题为《八位顾问》的诗:“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标点有改动)我们可以借用这首诗提到的几位“顾问”,概括出“顾问”读书法,用它来阅读纪实文学作品。

“顾问”读书法,是指在读书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方法。用这种方法阅读纪实文学作品,既能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基本事实,又能理解这些事实背后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思想启迪,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下面以阅读《红岩》为例,谈谈如何利用“顾问”读书法阅读纪实文学作品。

一、寻找“何时”“何地”“何事”三位“先生”

《红岩》是由罗广斌、杨益言以真实经历为基础合著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先请出“何时”“何地”“何事”三位“先生”,对作品进行概读,从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要描寫的事实。

通过寻找“何时”“何地”“何事”三位“先生”,我们可以基本掌握本书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何时先生”告诉我们,这本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何地先生”告诉我们,本书故事主要发生在重庆的渣滓洞和白公馆;“何事先生”告诉我们,本书主要描写了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前,共产党领导的重庆学生运动、狱中斗争等故事。

当然,在阅读具体章节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迅速掌握该章节讲述的主要事实。在阅读时寻找这三位“先生”,也就是在它们的指引下,带着明确的问题去阅读,准确地把握纪实文学作品描写的基本事实,既达到了阅读这类作品的初步要求,也为进一步深入阅读文本夯实了基础。

二、探究“何人先生”

《红岩》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红色经典,主要是因为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有了上面的阅读基础,我们需要进一步向“何人先生”请教,从而加深阅读印象,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作者在书中通过精彩的描写,成功塑造了江姐、许云峰、余新江、华子良等革命英雄形象。这些形象立体饱满,可以通过制作《红岩》人物推荐资料卡,探究作品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如:

情节摘录:

“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

没有回答。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像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

……

人们静坐在黑暗中,却像在阳光照耀下一样,背诵着江姐信中光芒四射的词句: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推荐理由:

作者塑造的江姐,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她以一身傲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严守革命机密,绝不向敌人透漏半点消息。她那高洁的一冰天地里盛开的红梅,虽然花开短暂,却留香气满乾坤。

学生通过制作这样的人物资料卡,可以较好地完成对“何人先生”的探究。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阅读印象,而且方便以后查阅、复习,可谓一举多得。

三、追问“何去”“何如”两位“先生”

在阅读纪实文学作品过程中,仅得到前面四位“先生”的指导是不够的。阅读完一个事件之后,常需要读者追问它对作品中后来事件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乃至对后来相关领域产生的影响。这需要我们继续向“何去先生”(对作品中后来事件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何如先生”(对后来相关领域产生的影响)进行提问,从中获得精神启迪。

比如,我们读完了江姐英勇就义的故事后,需要继续追问江姐牺牲的意义及对后来的斗争产生的影响,这就需要向“何去先生”继续提问。通过继续阅读本书,我们了解到江姐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鼓舞了渣滓洞、白公馆里的革命者,他们最终成功冲出魔窟,共同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当然,读完本书,我们还可以继续向“何如先生”请教,进行拓展阅读——对比阅读、跨界阅读等。比如,文艺工作者以《红岩》中的相关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艺术作品,认真观看这些作品,再联系《红岩》中的江姐形象,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以江姐为代表的不怕牺牲、对共产主义事业执着追求的“红岩精神”。

总之,使用“顾问”读书法阅读纪实文学作品,既契合纪实文学的主要特点,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内涵,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大家不妨一试。

猜你喜欢
江姐红岩读书
传承好红岩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三)
周恩来的红岩岁月(二)
我们一起读书吧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