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新高地:内陆开放,后发崛起

2020-07-15 07:11王剑英
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南康赣州市赣州

王剑英

一大批进口汽车整车停靠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赣州国际陆港(陈地长/摄)

2020年1月21日,江西省统计局发布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显示,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赣州市全年GDP为3474.3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4.03%,仅次于省会南昌;这是赣州年度GDP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亦打破了此前江西仅有南昌一市超过3000亿元的局面。

从GDP增速来看,赣州以8.5%位居全省第一,这亦是其GDP增速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

赣州,江西南大门,红军长征出发地。

历史上的赣州,曾因黄金水道和梅岭古驿道盛极一时,但近代以来荣耀渐淡,受制于交通不便,发展脚步迟滞。9年前的2011年,其GDP仅为1335.98亿元,贫困发生率高达26.7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赣州深藏于江西群山环绕中,不沿边、不靠海,1997年才通火车,却逐渐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于2018年跻身全国城市百强。

后发崛起,是这座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

速度与激情

2014年10月,位于赣州市南康区的赣州国际陆港开工建设,在这座城市掀起了一股浓浓的建设发展激情。

1个月完成港区3000亩地征地拆迁,25天完成铁路专用线3.7公里的征迁,3个月建成监管区核心功能区,半年完成铁路专运线建设,不到半年获批全国内陆对外开放口岸,1个月铁路一期运量达到饱和……总投资50亿元的赣州国际陆港创造了征地拆迁、建设时间、获批速度、运营速度等众多“赣州速度”。

稀金谷犹如一棵梧桐树,引来了众多金凤凰。

据悉,征迁时,当地百姓听说要在此地建设港口、修建铁路火车站,在补偿款和安置点还不明确的情况下,就纷纷签署征迁协议。

“这片发展沃土承载了赣州人民的殷殷期盼和重塑赣州辉煌的历史重任。”赣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南康区委书记徐兵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不到半年就能获批成为对外开放口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片土地上所展现出的干事创业热情令人动容。”

赣州国际陆港的建设初衷,是为了解决南康家具产业“用木材难、用木材贵”的难题。

家具是赣州市南康区的支柱产业,相关企业近万家,但80%以上的木材依赖进口,经过沿海进口、多道贩运后,成本大幅增加,制约了产业的提档升级。赣州国际陆港的建成令木材从多道贩运变为在家门口“直接通关”,每年可降低木材成本约30亿元,南康家具产业集群由此迎来裂变。

物流通畅后使得当地木材需求量从2013年的300万立方米迅速直达1000万立方米;2019年产值突破1800亿元,是2013年的4倍;以家具为主的电商交易额从建港前的16亿元猛增至2019年的510亿元;南康区总人口为86万,家具产业集群就吸纳了近50万人就业。

南康的国际“朋友圈”也因此不断扩容。进口木材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品家具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木材全球买,家具全球卖”。南康区的外贸企业由建港前的3家猛增至2019年的近500家。

罗海龙是这场“速度与激情”的见证者,也是直接受益者。

赣州市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图。数据来源:赣州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设计/刘章丰)

江西信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家脐橙加工企业一派繁忙景象

2012年,南康小伙子罗海龙用19万元起步资金创办了江西团团圆家具有限公司,当时仅2名员工,“厂房是在乡下搭的竹棚,那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把棚子给压垮了。”他对此记忆犹新。

初闻南康要建设港口,罗海龙一度有些不相信,“这地方没有海,怎么能建港口呢?”2015年,他特地开车在港区附近绕了一圈,看到许多高大的龙门吊,“哎呀,真的有。”

“赣州国际陆港的建成运营让公司的木材成本价格下降了15%,一年下来不得了啊,能节省1000多万元!”罗海龙提高了声调,“家具成品在国内的运输成本也降低了1/3,资金周转率因此更高了。”

2017年初,他将公司搬进了由政府新建的南康家具产业园,离港区仅1公里,租的是园区的标准化厂房,价格为每月每平米5元。他说在广东,这样的厂房租金是每月每平米13元左右。

现在的团团圆公司员工逾1000人,生产面积16万平方米,年产值7亿元,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州国际陆港带来了物流,有物流就有人流、有商流,会加快整个地区的繁荣。大河有水小河满,在这里做家具生意是件幸福的事情。”罗海龙说。

梧桐树 引凤凰

和罗海龙一样,民营企业家赖诚明也深刻感受到了赣州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他做的不是家具生意,而是稀土。

赖诚明是赣州诚正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17年,他的公司迎来重磅利好: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稀土永磁电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唐任远为首的“诚正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

“如此重量级的院士工作站能落户我们公司,提供智力、技术支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沾了赣州建设中国稀金谷的光。”赖诚明对本刊记者说。

高端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扰诸多赣州稀土企业的难题。此前,赖诚明曾连续三年以90多万元人民币的年薪聘请日本专家为技术总监,有时还需奔波于北京、宁波等地请教业界专家攻克技术难题,“稀金谷建设以后,政策和人才都在往这里汇聚,顶级专家来赣州的机会多了,我们省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经费。”

赣州素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的美誉,这里的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黑钨资源储量分别占全国同类稀土资源、黑钨资源保有储量80%以上,在国内外均位居第一。2019年,赣州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营业收入443.24亿元,占全国的1/3左右。

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是新材料制造的重要依托和尖端国防技术开发的关键性资源,世界储量稀少、不可再生,极为珍贵。

但此前数十年间,赣州稀土产业主要集中在矿山采选、分离、金属冶炼等前端环节,稀土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应用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较弱,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曾一度被戏称为“金子卖出白菜价”。

中国稀金谷建设始于2015年,以国家级高新区赣州高新区为主承载体倾力打造,现已投入建设资金128亿元。“主要目标是要把赣州稀土和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加速产业链向下游、高端延伸,提升附加值,实现高质量发展。”赣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孔青山介绍。

“路要一步步走,我有信心,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稀金谷犹如一棵梧桐树,引来了众多金凤凰。

至今,稀金谷引进了稀土和钨相关智能装备制造项目33个,若干项目填补了赣州市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空白,高标准规划建设了1万亩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打造千亿级稀土永磁电机产业。。

2019年1月10日,科技创新“国家队”重磅入驻稀金谷,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中科院自2013年机构改革以来成立的唯一一个新建机构,改写了江西和赣州无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历史。布局的近30个研究所几乎覆盖了整个稀土价值链,首批100余人已经入驻,到2022年人员数量将达到600~1000人。

稀金谷亦拿出了充足的诚意迎接它的到来:稀土研究院规划用地1000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400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诚正院士工作站”成立当年,赖诚明的公司从此前的稀土开采、分离和灼烧步入了下游终端产品领域——稀土永磁电机,短短两年多时间,诚正电机产品已成功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进口。

在他看来,“这种变化不单单是诚正一家企业的变化,更是赣州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稀金谷内落户了国家级离子型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国字号”科研平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赣州稀土后端深加工及应用环节产值占比提高至33.7%。

孔青山说:“这才刚开端,要打好这些科技创新牌。”

贛州市近年来接待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情况。数据来源:赣州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设计:开开)

重拳补“偏科”

稀土是上天赐给赣州的丰厚资源,也是一把双刃剑。

此前数十年间,由于稀土开采粗放、过度且无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很多被开采过的山体只剩下裸露的山石,“光头山”满目疮痍;废弃矿区氨氮超标,土壤、水质受到污染,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许多村民外迁。

“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寻乌曾出现过劣五类水。”赣州市寻乌县发改委以工代赈办主任谢军对本刊记者说。

中国的地表水按质量标准分为五类,劣五类即污染程度超过五类的水。

56岁的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村民钟世展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河边、溪水边的树木因水污染就地枯死,自家的3亩地当时已无法种植农作物。

曾有媒体以“稀土之殇”来形容稀土带给赣州的生态困境。

事实上,赣州有着丰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高达76%,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32倍;它地处南岭、武夷山和罗霄山三大山脉交汇地带,是赣江、东江的源头;“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赋予赣州的生态战略定位。

“赣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总体是比较好的,但确实有突出的问题,就像一个挺不错的学生有严重偏科,拖了后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吴良灿打了个比方。

2016年底,赣州成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一次性获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亿元,这是赣州历年来最大的单笔财政资金。3年多来,赣州累计投入146.21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补短板、改善“偏科”现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甲村柯树塘有着赣州最大的稀土废弃矿区,连片面积超过7平方公里,多年来这里一片灰白、满眼流沙,“触目惊心”四个字最能代表外地人看到这片废弃矿区时的心声。

不到三年,柯树塘大变样。本刊记者在矿区现场看到,虽然与周边郁郁葱葱的“健康”山体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看不到灰白色的裸露山包,从山顶到山脚均披上了一层草木“绿装”,期间还铺设了数公里的自行车赛道供村民休闲健身,一股盎然生机正在这里出现。

“春暖花开的时候非常漂亮,很多人来这里谈恋爱,一度消失的野鸭子也重新出现了。”吴良灿说,赣州目前共完成废弃矿山治理34.1平方公里,为目标任务的171%,“困扰赣南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水环境质量亦保持稳定优良,2019年1~12月,赣州地表水质的国家考核优良率为96.79%,优于考核目标12.17个百分点,水质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国家对赣州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绩效评价为“优”。

看到家乡因废弃矿山环境修复带来的巨大变化,村民谢青山在微信朋友圈感叹:“三十年前,这里是绿水青山;三十年中,这里山河破碎;三十年后,废弃矿山重现了绿水青山。”

谢军在底下留言评论:“绿水青山今又是,脱贫攻坚再出发。”

“我都不好意思拿了”

钟世展的家离柯树塘废弃矿区不到两公里,家门前的坡地上放着许多大蜂箱——2015年他买回100箱蜜蜂当起了养蜂人,这几年,赣州重拳治理废弃矿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花开得更多,他的蜂蜜收入也渐长。

“去年蜂蜜卖了近2万元。”他笑得朴实而灿烂,“此前对蜜蜂不感兴趣的老伴也对养蜂充满了信心。”

老钟家有三代8口人,曾有5口人被纳入建档贫困户,现有两个孩子在南昌上大学,一个孙子上幼儿园,开支不小,但现在他家是村里的“脱贫光荣示范户”。

2019年是老钟当上护林员的第三年——赣州在生态修复保護试点工作中,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不仅在治理后的废弃矿区建起工业园、光伏电站,吸纳贫困户务工,还选聘贫困户为生态管护员,由政府发放补助。

老钟算了一下账:蜂蜜收入外,2019年他还有护林员补助1.2万,日常零工收入约3万,自家地里种的脐橙和百香果卖了近2万,全年收入约8万元。

2017年11月,江西赣州。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农民杨理平建起葡萄园

“政策好还得靠自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靠自己就能把生活过好。”老钟说,春节前村里按帮扶政策给他家发了一桶油、一袋米,“我都不好意思拿了。”

看到新闻里在说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老钟也有自己的小康愿望:买辆小汽车。不过他说,现在家里的钱要优先保障孩子们上大学,他给两个孩子的生活费标准是每人每月1200元,“路要一步步走,我有信心,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据村支书介绍,上甲村2015年贫困户数量为68户266人,到2020年1月仅剩4户9人。

数据显示,赣州市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94.88万已减少到2019年底的2.82万,贫困发生率由26.71%降至0.37%,低于0.6%的全国贫困发生率。

2020年上半年喜讯传来,赣州市最后4个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赣南革命老区实现历史性整体脱贫。

2019年12月26日,赣州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昌赣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赣州盼望已久的“高铁梦”成为现实。高铁站的主建筑造型像一架起飞的隐形战机,有官方解释说,它代表了980万赣州人民对赣州高速发展的期盼与信心,其寓意是“赣州之翼,展翅飞翔”。

猜你喜欢
南康赣州市赣州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赣州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调查与研究
南康区:“三融合” 振兴美丽乡村
赣州解放十周年纪念碑
江西南康千亿产业逆势上扬的秘密
璀璨的明珠
特种兵的“味道”
南康家具业:中部转型新样本
赣州市南康区筹建家具希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