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宇,关荣,孙宝杰,都洋
1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肿瘤外科,辽宁 阜新 123000
2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介入血管肿瘤内科,新疆 石河子832008
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第四位,仅次于胃癌、食管癌以及肝癌。本病好发于40~70岁人群,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1]。患者症状多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痛等,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2]。化疗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可有效抑制肿瘤增殖、转移,并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腹腔热灌注化 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高效的胃肠道肿瘤化疗方案[3]。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性手术后早期进行HIPEC对患者远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实施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4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接受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确诊为结直肠癌;②首次诊断治疗;③术后接受了2年随访;④术后均接受全身静脉化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脏器恶性肿瘤;②未接受规范性治疗或失访;③资料不齐全。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结直肠癌患者148例,按术后治疗方案分为HIPEC组70例和对照组78例。HIPEC组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4~72岁,平均(55.6±11.1)岁;肿瘤最大直径(5.4±2.0)cm;分化程度:高分化20例,低分化37例,中分化13例;TNM分期:Ⅱ期30例,Ⅲ期40例;直肠癌21例,结肠癌49例。对照组中,男44例,女34例;年龄32~78岁,平均(57.0±9.6)岁;肿瘤最大直径(5.5±1.8)cm;分化程度:高分化20例,低分化38例,中分化20例;TNM分期:Ⅱ期39例,Ⅲ期39例;直肠癌25例,结肠癌5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行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后均进行了奥沙利铂+左旋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mFOLFOX6)方案全身静脉化疗,其中HIPEC组患者于术后5~6天加用HIPEC治疗,对照组不进行HIPEC治疗,仅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饮食管理。HIPEC治疗:化疗前后对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进行检查,确定患者治疗耐受情况。选用热灌注机及配套循环管路,灌注前30 min给予患者预防性镇痛给药,灌注化疗药物:顺铂100 mg+氟尿嘧啶1.5 g+生理盐水2800 ml,将化疗液加热至42℃,250~350 ml/min速率注入腹腔。调控仪器温控系统,将液体稳定维持在(42.0±0.5)℃,维持1 h。灌注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参考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流量,确保腹腔内化疗液总量为2000~2500 ml。结束时留置1000 ml化疗液在腹腔内,并选用引流瓶将多余化疗液引出体外。每日进行1次HIPEC,持续3日。
术前、术后2周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3 ml,3500 r/min 8 cm半径离心12 min,取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表达水平,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年的复发/转移率、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HIPEC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CEA、CA199、VEGF、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血清CEA、CA199、VEGF、MMP9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HIPEC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随访2年,HIPEC组失访4例患者,对照组失访8例患者。HIPEC组患者2年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PEC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4.028,P=0.047)。(表2、图1)
表2 两组患者2年生存情况的比较[n(%)]
图1 HIPEC组(n=66)和对照组(n=70)患者的生存曲线
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具有明显微创特征,并且其疗效与开腹式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相似,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4]。为维护腹腔镜根治性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复发及转移率,临床往往会给予患者加用化疗方案[5]。但常规的mFOLFOX6全身静脉化疗远期效果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为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HIPEC。
HIPEC是一种高选择性的局部化疗方案,可通过体循环将含化疗药物的温热液体灌注至腹腔,并通过化疗药物的肿瘤细胞灭杀能力及化疗液的温热作用,对腹腔游离肿瘤细胞进行冲刷、灭杀,最终维护患者根治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6]。腹腔存在“血浆-腹膜屏障”,这一屏障可抑制腹腔化疗药物的血液循环体系扩散能力,并避免患者出现全身性不良反应,而病灶局部则存在大容积、高浓度药物[7-8]。HIPEC灌注时,大部分的药剂可通过门脉进入肝脏,灭杀门脉、肝实质区域的肿瘤细胞的同时,借助肝脏首过效应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9]。此外,由于肿瘤病灶内血管多为新生血管,存在明显平滑肌、外膜以及神经调节组织,并存在大量动静脉吻合现象,温热的化疗液对其进行加热后,局部血管内的血流量将大幅降低,持续加热治疗后,肿瘤病灶将出现不可逆性损伤[10]。有研究发现,常温下,化疗药物对腹腔组织的渗透深度仅为1~3 mm,而HIPEC灌注时,化疗药物的渗透深度可上升至3~6 mm[11]。此外,高温还将一定程度增强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如顺铂存在明显高热协同效应。本研究中,HIPEC组患者2年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HIPEC对游离肿瘤细胞的高效灭杀能力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HIPEC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IPEC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表明HIPEC可有效延长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CEA、CA199是肿瘤常用的诊断、分期以及预后评估指标[12]。本研究中,术后2周,HIPEC组患者的血清CEA、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HIPEC化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影响患者预后。VEGF具有促血管生成能力,是肿瘤生长、分化的必要条件。MMP9则是MMP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细胞外基质降解能力[13]。MMP9一方面可集中表达于病灶边缘,对临近细胞基底膜、基质进行破坏,并增强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的浸润能力,促使肿瘤转移、扩散;另一方面MMP9还可诱导VEGF等因子表达,并促进血管生成,增强肿瘤生长、扩散能力[14]。本研究中,术后2周,HIPEC组患者血清VEGF、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HIPEC治疗可通过抑制VEGF、MMP9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肿瘤生长、分化能力,并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通过分组,发现HIPEC化疗方案在灭杀游离肿瘤细胞,抑制CEA、CA199、VEGF、MMP9等细胞因子表达,改善患者生存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HIPEC灌注的温热化疗液一方面可短暂增强患者腹压,导致患者血压、心率异常;另一方面腹腔区域血管在持续吸收热量后将导致患者体温增高,这将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并可能带来一定不良反应[15]。这需要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控化疗液入体稳定及入体流量,以保障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此外,2015年的结肠癌指南认为HIPEC+细胞减灭术只适用于临床试验,但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完善,HIPEC已经可用于临床治疗,但对医师的专业水平及熟练度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性手术后早期进行HIPEC治疗,对于及时降低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