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动探测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结构

2020-07-15 08:59杨富强李叶飞莫亚军区小毅
矿产与地质 2020年2期
关键词:微动波速软土

石 科,杨富强,李叶飞,莫亚军,区小毅

(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 柳州 545005)

0 引言

目前,多项传统物探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包括浅层地震、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法、高精度重力等,由于城市环境中存在场地狭小以及干扰因素复杂等诸多不利条件,传统的物探技术应用效果有限,难以满足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要求。微动探测近几年在国内越来越成为城市探测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手段,使用观测台阵进行单点探测,探测深度可从几米到上百米,对于城市开发,判别软硬土及地层分层有着很好的效果,已成为查明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的重要物探手段[1-9]。

本次利用微动勘探嵌套式等边三角形台阵布置对北海市进行了勘探,总结了微动勘探在城市勘探中的效果及优缺点,其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工作便捷、层位清晰、实时监控、绿色环保[10-14],但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 工作区概况

1.1 工作部署

遵循本次为北海地下空间及重大工程建设服务的原则,本次在市中心城区部署6条微动探测剖面,共20.42 km,其重点是对中心城区0~30 m进行高精度的勘探,同时兼顾100 m以浅的地质构造,为今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物探依据,具体工作部署见图1。

1.2 地质概况

北海市地层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基底地层

泥盆系:为滨海陆相砂页岩,上部夹碳酸盐,分上统、中统、下统。

石炭系:仅见下统,从北东面外围潜入本区底部,为一套浅海相碳酸岩及滨海相含煤砂页岩沉积。

图1 测区工作部署图Fig.1 Work deployment map of the survey area1—全新统现代沙滩细砂层 2—全新统海积层细砂、粉砂及黏土层 3—全新统桂平组砾石、砂、粉砂、黏土夹泥炭土 4—更新统北海组上亚组黏土质砂层 5—更新统北海组下亚组砂砾层 6—更新统湛江组黏土、砂质黏土、砂砾、粉砂 7—实测地质界线 8—推测地质界线 9—第四系沉积物界线 10—道路 11—河流 12—微动勘探线

2)盖层地层

盖层由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组成,为本次主要探测地层,具体如下:

古近系的古—始新统,仅见于乌家—永康一带,厚366 m,角度不整合在老地层之上。古近系—新近系,主要分布于合浦、南康盆地中,厚度大于460 m,角度不整合在老地层之上。

第四系:区内最发育地层,占陆地面积53%以上,厚0~75.2 m。

1.3 岩石物性特征

在目标勘探范围内,各层岩性变化不大,但其密实度会有一定的变化,速度也会根据其各层密实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岩石体现不同的横波速度,相同的岩石在不同的环境下亦显示不同的横波波速。根据我国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各土类型的横波速度范围见表1。

由此可见,不同的岩性,其剪切波速度不同;相同的岩性,密实度不一样,其剪切波速度也不一样。这些都是本次工作的物性前提。

表1 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soil types and shear wave velocity range

注:Vs为岩土剪切波速。

2 微动勘探

2.1 基本原理

在地球表面,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着各种微弱震动,这是一种“存在于大自然的信息”,可以利用这一“大自然发出的信号”来进行勘探。由于这些微弱震动信号来源于大自然,而非人为激发所产生,因此将这些震动称为天然震源或称为微动。天然源勘探法不需要人工震源,所利用波的类型为面波。因此该勘探方法又称为“天然源面波勘探”或“微动勘探”。

微动勘探无需任何人工震源,具有经济环保的优点;另外微动信号频率低、波长大,勘探深度大。微动勘探技术利用自然界的微弱震动获得面波资料,微动勘探新技术的创新点是仪器的智能化,实现对地观测10~30 min即获得100~500 m深度地层的软硬与分层。

2.2 微动勘探技术特点

根据本次在北海市区开展的微动工作情况,对于于微动勘探进行了应用性的总结,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2.2.1 微动勘探优点

1)可行性。从目前的成果来看,微动面波在沿海城市进行100 m勘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边长只要不至于过长,能在车辆繁忙的道路边上施工,如道路过窄,可在晚间车流量相对较小时,开展工作。

2)抗干扰能力强。在市区中开展工作,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都较多,而微动其震源属于天然场,天然源这种“大自然发出的信号”是由于人类的日常活动以及自然现象所产生的。该方法本身具有低通滤波,对于过于高频的信号进行了过滤,所以对于车辆穿梭繁华的市区,一些相对高频的干扰信号基本过滤了,所以,微动勘探在市区工作其抗干扰能力强。

3)工作便捷。微动勘探仪器轻便,在城市里开展方便快捷,仅需要一定的面积布置测点,但布置方法多样,灵活性高。

4)单点采集。微动勘探为单点采集,最后联成剖面,单点采集具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如果某一个点数据受到干扰或数据质量不佳时,对其他点数据并无影响,并可进行单点重采,节约时间。

5)有效性(层位清晰)。根据成果图可以知道,微动勘探得到的速度图能较为直观的对地层、构造进行划分,不同的岩性层具有不同波速,在断裂构造处,岩石密度出现了变化,根据此原理,能对剖面进行分层及构造的划分。

6)实时监控。WD仪器安装有自动识别与提取天然源面波信号的专家处理系统,采集过程中实时显示面波勘探的结果—面波频散曲线,以及面波频散曲线随采集过程逐渐收敛、细化、稳定的过程,实现根据面波频散曲线的合格程度控制现场采集的模式。避免了很多事后发现记录不合格而必须补测的情况。

7)绿色环保。微动勘探属天然源,无需炸药和笨重冲击震源,非破损,无噪音污染,绿色环保,避免了很多在城市开工遇到诸多无法解决的客观问题。

2.2.2 微动勘探局限性

勘探深度受到限制(场地影响及区域影响)。

1)场地影响。主要原因是在市区工作,因为方法布置的特殊性,以及深度与边长的正比关系,在市区内不利于将边长放的过大,这样会导致交通瘫痪,甚至会出现安全问题。

2)区域影响。由于微动勘探的技术特点,其震源属于天然场,且各个区域的地质条件不一样。如同等地质条件的情况下,靠海区域勘探深度系数比远海区域的勘探深度系数要大,微动勘探在沿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离海较远的城市工作,则深度系数则会较小。

3)解决措施。采用灵活的排列方式和灵活的工作时间,避开车流量高峰期。

2.2.3 应用条件

根据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在北海工作的成果,认为微动勘探可适用于城市地质调查,其应用条件主要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

1)场地大小:必须要有能达到勘探深度要求的场地进行点位布设。

2)场地软硬:目前还不能在滩涂区、沙堆等淤泥类的场地进行较好的勘探。

2.2.4 技术要求

在南方滨海城市进行微动勘探,为了满足城市地质调查的需求,认为微动勘探要满足以下几点技术要求:

1)采集时长:可根据实际数据质量调节采集时间,但采集时长不宜少于15 min;

2)拾震器:自然频率不宜大于2 Hz,电压输出灵敏度不应小于2 V·cm/s;

3)采样率:不应大于10 ms。

2.2.5 解决问题

结合我院所做的微动勘探,认为微动勘探可解决的地质问题有以下几点:软硬土划分;地层划分;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地质灾害(松散泥土、溶洞、土体洞)判断;断裂构造划分。

2.2.6 使用建议

目前微动勘探在城市地质调查中的物探勘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不能开展钻探工作的市区,微动勘探正在慢慢的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工程地质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根据本次北海工作及结合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微动勘探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重点使用。微动勘探适用于城区人口密度大、有震动干扰的环境,其在对岩性分层、岩石软硬程度、溶洞、土洞、岩石波速、分析土类型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点及优势,综合资料研究,认为微动勘探在城市勘探中有其明显的优势,在今后的城市勘探中,应重点使用。

2)如何使用。目前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在北海中心城区及进行了微动勘探,数据稳定,质量可靠,深度系数可达7~8倍,在不同的区域进行试验,总结一套适合本区的参数,最后可总结该方法在南方滨海地区的特点。

3)为何使用。微动勘探是一种精度很高的物探方法,且在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经使用其来代替了一部分钻探工作,其在地质环境复杂的城市中,具有明显的强抗干扰性,对岩性分层、岩石软硬程度等有着显著的特点,对今后开发及利用地下空间、土类型分析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地质调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的主特征值,那么当时, μ1>0;当时, μ1<0。根据引理2可知,若则没有大于或等于1的特征值;若则存在大于1的特征值,因此由引理3可知,若则indexW(F,(θa,0))=0;若则indexW(F,(θa,0))=indexSy(F,(θa,0))=(-1)σ,其中σ是算子F′(θa,0)在空间Sy上大于1的特征值的代数重数之和。下证σ=0。

综上,在北海市区内进行微动勘探具有很大的优势,其效果显著,采集无噪音,不扰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 微动勘探成果与解释

3.1 仪器设备

本次微动探测采用WD微动智能勘探仪,该仪器为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在总结了国内外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创新与改进,自主研发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专用仪器(图2)。

图2 WD微动智能勘探仪Fig.2 WD micro motion intelligent exploration instrument

3.2 采集参数试验

本次试验地点选择在北海市区,且分两块区域进行试验,一块区域是位于南珠大道6号测线,车流量相对较小的区域;另一区域选择在市中心四川路3号测线,车流量相对大的区域进行试验。

3.2.1 采样间隔试验

影响数据的好坏有多种原因,采样间隔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采样间隔较短,则叠加的数据量多;当采样间隔较长,则相同时间内采集的数据量就少。仪器系统内存在10 ms及5 ms,故对这两种采样间隔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见图3。从局部来看,采集间隔10 ms与5 ms的数据结果基本一致,各层之间的标志也相互对应;另外,10 ms的频率范围最大为25 Hz,5 ms最大的频率范围为50 Hz,且采集样较10 ms多1倍,为了能更好、更详细的获取地下信息,减小勘探盲区,故本次工作选择5 ms的采样间隔。

图3 采样间隔试验Fig.3 Sampling interval test

3.2.2 边长试验

微动勘探中,边长的大小是影响勘探深度的主要因素,但边长布设过长会造成引入噪声加大,且在北海市区内工作,边长的大小受到场地很大的限制,为了在满足本次的勘探深度要求下,能更好、更顺利、更安全的开展工作。根据工区的实际情况,项目最初使用16 m的边长试验,由图4a可知,边长16 m即可满足100 m的勘探深度,且深度不止100 m,市区使用16 m边长,其深度已基本达到了125 m,而在南珠大道,深度也达到了120 m,由此可见,在北海工区,使用16 m边长进行微动勘探已达到了100 m深度要求。由图4b可知,当边长增加至20 m时,其深度基本处于135 m,由此可见,在深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并没有太明显的效果,且由于工区的特殊原因,不便于将边长放得过大,综合各方面原因,在保证本次采集数据质量及深度的前提下,本次微动勘探边长采用16 m。

图4 边长试验(频散图)Fig.4 The dispersion diagram of different side lengths

3.2.3 采集时长试验

图5 采集时长试验(频散图)Fig.5 The dispersion diagram of different acquisition times

另外,因为微动仪器的特性,其测量可随时停止观测,为此,本次试验更多是为了大概了解工区内大约多长时间即可获等稳定的数据,而并不是为了规定仪器的采集时间,故根据微动仪器的特殊条件,无论试验时间为多长即可得到稳定数据,本次的工作都将初始测量时间为1 h,根据数据质量的好坏来确定测量时间。虽10 min已得到了稳定的数据,根据国家新颁布的《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T 7-2017),微动勘探法单次记录不宜少于15 min,所以本次最小采集时间设为15 min,即如小于15 min即可获得稳定的数据,则将会继续采集满15 min为止;如15 min内达不到要求则继续采集直至获得稳定的数据。

综上,为了能顺利、安全、高效的完成项目,且本着科学研究的态度,保证项目数据质量,通过开展微动工作的一系列开工试验,最终确定了本次微动工作的具体工作参数:采样间隔5 ms,边长采用16 m,采集时间不少于15 min。

3.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步骤:

1)空间自相关(SPAC);

2)设置频率区间;

3)频散聚合滤波;

4)干扰点剔除。

数据处理流程详见图6。

图6 微动数据处理流程图Fig.6 Flow chart of micro motion data processing

3.4 单点解释

本次微动成果解释由已知到未知,根据已知钻孔柱状图与微动频散曲线进行对比,总结规律。再进行综合推断。首先将钻孔ZK03与6线48号点进行结合对比(图7),图7中的红线为钻孔揭露分层线。参考ZK03钻孔资料,根据频散曲线,对6线48号点进行反演,反演结果见图8。

对微动勘探频散曲线进行定性分析:不同的岩石体现不同的横波速度,相同的岩石在不同的环境下亦显示不同的横波波速。根据不同的岩性激发不同的频散曲线,速度随岩石、构造的变化而变化,以及它们之间频散曲线分布规律,归纳总结不同的地质情况激发不同的频散曲线特征如下:

图7 钻孔ZK03柱状图与频散曲线对比图Fig.7 Comparison between histogram of drilling hole ZK03 and dispersion curve

图8 6线48号点反演分层图Fig.8 Inversion stratification map in point 48 of line No.6

1)当由表层向底层横波速度逐层增高的情况下,频散曲线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2)当中间某层为低速层时,频散曲线出现“之”字形异常、拐点异常,当低速层的厚度足够厚时,则会出现频散曲线往回凹。

3)当岩石颗粒出现变化时,频散曲线将会出现频点疏密的变化。

4)当岩石速度出现变化时,频散曲线斜率出现变化。

根据上述频散曲线分层特征以及结合钻孔ZK03,对48号点进行反演分层:

0~4.9 m为勘探数据离散区,钻孔资料揭露,该层为填土、粉质黏土等;10.9 m处为稍密状砾砂与中密状砾砂之间的分界面,在此处频散曲线并无明显的变化,证明稍密状砾砂与中密状砾砂之间波速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4.7 m处存在一拐点(或者说小“之”字形),钻孔资料揭露该处为中密状砾砂与密实状砾砂的分界带,所以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波速变化;30.4 m处为密实状砾砂与硬塑状黏土分界处,在频散曲线上仅出现了频点密集变化;36.5 m处为硬塑状黏土与密实状砾砂分界处,频散曲线出现拐点;在58.6 m处频散曲线出现“之”字形拐点,钻孔并没有控制到该深度,认为该处为密实状砾砂与下伏地层夹粉质黏土砾砂的分界面。根据以上的分层进行反演,拟合率高达97.55%,各拐点与已知钻孔对应较好。由此可见,稍密状砾砂在该层显示相对低波速;砂砾层由稍密到密实的变化速度呈现了明显的提升,频散曲线在砾砂层的疏密变化下能够分辨;稍密状砾砂与中密状砾砂宏观上不宜分层,硬塑状黏土则与上覆密实状砾砂速度相差不大,亦可划归为同一层;与下伏的密实状砾砂有明显拐点,频散曲线能较好地将硬塑状黏土层与下伏密实状砾砂层区分开。

以此从已知到未知,可根据上述规律对其他测点进行分层,且由点到线展开对整条剖面进行分层。

3.5 剖面解释

3.5.1 微动勘探6线成果

6号测线位于南珠大道,测线方位角163°,点号由北到南为由小到大,中间应穿过银滩大道及金海岸大道,成果图及推断见图9。

图9 微动勘探6线0~1500 m成果图Fig.9 The result map of 0-1500 m in micro motion exploration line No. 6(a)频散曲线类型图(dispersion curve type map) (b)频散曲线断面等值线图(dispersion curve section contour map) (c)推断图(inference map)1—中软土(填土、稍密及中密状砾砂) 2—中硬土亚层1(稍密及中密状砾砂、黏土层) 3—中硬土亚层2(密实状砾砂与硬塑性黏土层) 4—中硬土亚层3(密实状砾砂,由中砂、粗砂组成) 5—坚硬土 6—中硬土亚层分界线 7—中硬土与坚硬土分界线 8—中软土与中硬土分界线

根据成果图(图9),6号测线由浅至深,速度体现了逐步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测区面波和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获得6线各岩层由浅至深分布情况,结合钻孔的反演,对6号测线进行划分:① 0~8.0 m基本处于数据较为离散的区域,由钻孔ZK03可知,0~8.0 m基本为可塑状粉质黏土及稍密状砾砂,表层存在薄层的填土,属中软土,在本次推断中对该层不作过多解释;② 通过钻孔资料及反演可以知道,第四系北海组稍密状砾砂属中软土,且与中密状砾砂层(中硬土)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面,通过反演控制,对测线的中软土层进行了推断,除去数据离散区域,中软土在6号测线间接性出现,最厚可达二十几米,整体趋势为北薄南厚;③ 中软土下伏岩层为中硬土,其主要岩性为中密状砾砂层、密实状砾砂及硬塑状黏土等,中硬土在本测线可勘探范围内基本上占大部分,厚度最厚处可达八十几米,横波速度在250 m/s至500 m/s浮动,越往深部速度越大,该中硬土层整体的起伏趋势为南面相对下降,北面相对抬升;④ 另外,对中硬土层进行了亚层的划分,推断在中硬土层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物性界面,这两个界面认为是中密状砾砂层、密实状砾砂及硬塑状黏土等之间的界面,推断该中硬土层上部为中密状砾砂层,中深部为密实状砾砂,中间夹有黏土;⑤ 6号线底层波速基本大于500 m/s,其顶界面起伏较大,但其整体起伏的趋势为北高南低,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认为该层为坚硬土层,岩性根据周边前人钻孔资料,认为是夹粉质黏土砾砂,厚度可达60 m。

从宏观上推断,6号剖面根据土的类型可分为三大类,表层至浅层为中软土,250 m/s≥横波波速(Vs)>150 m/s,其厚度为0~24.0 m,其主要为杂填土、稍密状砂砾及黏土;中软土下伏为中硬土,500 m/s≥横波波速(Vs)>250 m/s,其埋深至海拔高程-100 m,最厚可达八十几米;剖面底部为坚硬土,800 m/s≥横波波速(Vs)>500 m/s,其顶界面具有一定的起伏,整体趋势由南到北呈现了逐渐抬升的趋势。

3.5.2 微动勘探5线成果

从5号测线整体波速异常(图10)可以大体上知道整条测线岩性层的分布,从近海区至远海区,由西向东呈现了逐渐抬升的趋势,根据土的类型可分为三大层,分别为中软土、中硬土及坚硬土。其中,中软土层在该剖面较薄,基本处于表层,250 m/s≥横波波速(Vs)>150 m/s,厚度最厚可达二十几米,其主要为杂填土、稍密状砂砾及黏土;中硬土厚度可达90 m,500 m/s≥横波波速(Vs)>250 m/s,底界面具有一定的起伏;5号剖面坚硬土整体顶界面较6号浅,最浅处理地表约40.0 m,其顶界面亦具有一定的起伏,但整体起伏并无6号线剧烈,起伏趋势由西向东呈现了逐渐抬升的趋势。

由图11可知,5线、6线异常较为连贯,5线剖面坚硬土总体上较6线剖面厚,其顶界面具有一定的起伏,且起伏也较大,整体趋势由西到东、由南到北呈现了逐渐抬升的趋势。从宏观上,更为直观地了解了工区的波速特征,5线、6线剖面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其大小波速异常较为对应、连贯。

图10 微动勘探5线0~1100 m成果图Fig.10 The result map of 0-1100 m in micro motion exploration line No. 5(a) 频散曲线类型图 (dispersion curve type map) (b) 频散曲线断面等值线图 (dispersion curve section contour map) (c) 推断图 (inference map)1—中软土(填土、稍密及中密状砾砂) 2—中硬土亚层1(稍密及中密状砾砂、黏土层) 3—中硬土亚层2(密实状砾砂与硬塑性黏土层) 4—中硬土亚层3(密实状砾砂,由中砂、粗砂组成) 5—坚硬土 6—中硬土亚层分界线 7—中硬土与坚硬土分界线 8—中软土与中硬土分界线

图11 北海中心城区微动勘探5线、6线空间图Fig.11 Spatial map of micro motion exploration lines No.5 and No.6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Beihai(a) 频散曲线等值线图(contour map of dispersion curve) (b) 物探推断图 (Geophysical inference map)1—中软土(填土、稍密及中密状砾砂) 2—中硬土亚层1(稍密及中密状砾砂、黏土层) 3—中硬土亚层2(密实状砾砂与硬塑性黏土层) 4—中硬土亚层3(密实状砾砂,由中砂、粗砂组成) 5—坚硬土 6—中硬土亚层分界线 7—中硬土与坚硬土分界线 8—中软土与中硬土分界线

3.5.3 微动勘探1线~4线成果

微动勘探1线~4线呈“井”字形相交,通过空间展布图能够从空间、宏观上更为直接、明了地了解该区整体的波速特征,也对市区内的土类型起伏有大概的了解(图12)。

由图12可知,宏观上,1线~4线异常较为连贯,更为直观地了解了市区内的波速特征,1线波速整体层状较为平稳,2线、3线、4线略有起伏,但起伏不大,整体趋势由西到东、由北到南呈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EW向下降并不明显,SN向起伏趋势较为明显。

图12 北海中心城区微动勘探1线~4线空间图Fig.12 Spatial map of micro motion exploration lines No.1-4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Beihai(a) 频散曲线等值线图(contour map of dispersion curve) (b) 物探推断图 (Geophysical inference map)1—中软土(填土、稍密及中密状砾砂) 2—中硬土亚层1(稍密及中密状砾砂、黏土层) 3—中硬土亚层2(密实状砾砂与硬塑性黏土层) 4—中硬土亚层3(密实状砾砂,由中砂、粗砂组成) 5—坚硬土 6—中硬土亚层分界线 7—中硬土与坚硬土分界线 8—中软土与中硬土分界线

结合前文的推断解释工作,对北海市中心城区坚硬土顶界面的分布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坚硬土顶界面埋深的起伏、分布等特征,对北海市中心城区坚硬土顶界面的埋深进行了平面推断,具体详见图13。

由图13可知,坚硬土顶界面埋深形态基本体现为由西到东、由北到南呈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整体来看西北面埋深较浅,东南面埋深较深。最深位置基本位于广西广播电视发展中心一带,该段埋深高程可达-68 m;最浅位置为市规划局一带,该段埋深高程仅约为-8 m。2线基本为坚硬土埋深最深的测线,且点号从3600 m一直至5600 m为最深位置,前人认为该区域为北海凹陷。

通过本次工作,已基本上对北海市区内100 m以浅的地层波速分布、起伏等有了大概的了解,且对其进行了土类型的分析,对以后在北海市区进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探建议。

图13 北海中心城区坚硬土顶界面埋深图(立体图)Fig.13 Buried depth stereogram of the hard soil top interface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Beihai

5 结论

1)微动勘探采用天然源,在沿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采用16 m边长即可获得一百多米的勘探深度,其深度系数可达7~8倍。

2)微动勘探可根据反演的横波速度,对软硬土进行划分,对于反映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分层、软硬土起伏有着显著的效果,对于城市开发利用提供较好的物探依据。

3)微动勘探在城市勘探中优势明显,其有效、安全、节能、环保、便捷,并且实时看到地质勘探成果,其局限性主要是场地的大小限制了台阵的大小,因此深度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本文叙述在北海运用微动勘探进行地下空间探测的勘探效果及分析其优缺点,为今后进行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更为我国其他沿海地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示范及借鉴。

猜你喜欢
微动波速软土
2022年云南宁蒗5.5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
2013-12-16巴东MS5.1地震前后波速比异常特征
软土、填土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研究
受载岩体破坏全过程声波响应特征及工程意义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止水在软土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基于实测波速探讨地震反射波法超前预报解译标志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燕尾榫连接结构微动疲劳全寿命预测方法
基于RID序列的微动目标高分辨三维成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