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智库化的“智困境”及解决路径

2020-07-15 08:14谭志红
新闻前哨 2020年5期
关键词:智库困境期刊

◎谭志红

智库(Think Tank)古已有之,只是表现形态不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及其风险社会特性更需智库提供决策参考。期刊智库化转型或创办智库性期刊, 不失为应对传播介质变化与纸媒市场竞争力弱化的路径之一。目前,一些学术期刊,如《学术前沿》、《中国科学院院刊》等,亦主动向智库化转型或增加相关内容,然而却普遍存在“智困境”难题。所谓“智困境”, 即其所提供的智力支持缺乏真正的思想智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又难以跳出这一泥淖。智库的要义是提供有用的足够的思想智慧,能“将纷乱复杂的资料、数据经提炼归纳后得出可供实践参考的具体思路, 从而保证决策行为的有效性。”[1]这是智库的根本作用与存在意义,也影视期刊智库化的圭臬。

一、期刊智库化“智困境” 的体现

期刊智库化转型或创办智库性期刊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传统期刊社在转型过程中建立的智库, 如南风窗传媒智库、 财新智库等; 二是通讯社或报业集团成立的传媒智库,以出版纸质或电子版期刊为主要表现形式,目前省级报业集团纷纷跟进智库建设; 三是一些学术期刊或行业类期刊开设的智库专栏与智库化转型。

期刊智库化是由“知识库”或“信息库”向“思想库”的转变,纯粹的“知识库”期刊不属于智库性质。通过智库化期刊提供的高质量思想智慧或具体策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预测风险与未来趋势以及制定出可行的路径, 这是评价智库化期刊办得好坏的根本标准。目前,我国期刊智库化的“智困境”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人力资源上的智困境

从当前媒体的人才队伍结构来看,记者、编辑只是专业领域的采访者与文本写作者,虽有不乏学者型记者编辑,但整体上还难以达到智库层次。 因为能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智慧并非易事,既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如果期刊采取策划好选题后再对专家采访的操作方式,则依旧是行业期刊性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智库性质。为此, 诸多智库化转型下的期刊或创办的传媒智库在人力资源上多采取专业性、综合性组合的方式,非常注重与研究院所以及知名大学合作。从合作单位与专家组成员来看,人力资源貌似充足且强大,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这种合作看似强强联合,但实际上有名无实,不过是挂个牌,开个发布会,走走过场, 真正提供智库成果的多不是有顶级智慧的专家学者。而国际上一些思想智慧含量高的智库,如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斯坦福国际研究中心,都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队伍,其中,《经济学人》的传媒智库 (EIU )拥有常驻世界各国的130 多位经济学家、650 多名分析师以及资深政经类编辑所组成的研究团队, 而且这些专家与资深分析师均亲力亲为。 而这恰恰是我国期刊智库化在人力资源上所不具备的条件。

2.内容呈现上的智困境

我国期刊在智库化转型的过程中, 有不少刊物办得不错,但与《华盛顿季刊》《布鲁金斯评论》《兰德评论》《中亚高加索研究》《外交事务》等国外智库性期刊相比,在思想智慧含量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从内容而言,不少期刊的选题理念达不到智库的要求,难以发现隐秘以及潜在的却对当下或未来有重大影响的选题,并存在选题避讳问题,而避讳的选题往往是很有价值的智库类选题。与此同时,智库成果内容缺乏有真知灼见的思想智慧和创造性概念及理论, 具体表现为陈述性的专业知识内容多, 大众化的重复性观点看法多, 纸上谈兵的宏论多,真正具有可操作性或思想性的智慧少。 此外,智库成果中存在的数据问题及数据运用偏向, 一些智库类文本看似具有数据的精确性以及有大量精确数据为支撑,但一方面,数据本身并不精确与客观全面, 以此为推理思辨依据容易得出错误结论,另一方面,大量数据下的文本往往是思辨分析上懒惰的表现, 容易陷入观点内容的同质化与分析浅表化,以及形成分析时的数据依赖,大量的数据分析与长篇幅的内容背后缺乏有思想智慧的深入分析, 图表堆砌现象严重。而在选题的分析切入角度以及分析过程中,存在揣摩外在环境与购买方对思想智慧的心理需求偏好, 进而提供顺应其心理需求与接受心理下的智库成果, 亦导致智库思想智慧含量不高。

3.可操作性上的智困境

所提供的思想智慧缺乏科学的可操作性, 是我国期刊智库“智困境”的又一表现。智库主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三个方面来提供智力支持, 后两种智库研究以提供可操作性的思想智慧为主要目的。 社会问题的科学解决尤其复杂, 探索出有效的对策往往是一个漫长严谨的过程, 并非书斋式思虑或粗浅性调查即能快速得出策略。 然而,现实做法却往往相反,智库报告多以现状、问题、对策三部分进行撰文, 容易造成泛泛而言下的思想智慧平庸与策略空洞无操作性, 提供的策略或思想智慧与现实问题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价值不大。

二、期刊智库化“智困境”的原因

“智困境”是我国智库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对智库要义的疏离

智库的根本要义是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思想智慧,包括深邃的理论、概念与真知灼见的对策,这是成立智库的根本意义所在。从具体操作而言,智库是一种专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生产公共思想和公共知识的社会组织。[2]因此, 期刊性智库要敢于善于为公共政策与公共决策服务并产生公共思想, 在尊重事物本身规律与学术规范下产生科学独立的看法, 在问题意识下对其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提供智力支撑,而不是迎合购买者心理偏好来经营智库。同时,无论是智库团体本身还是外在智力购买者或受众,对不同的观点要有包容性,“智库期刊一般具有较好的包容性,是不同观点的交锋之处。 ”[3]而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智库研究应坚守的要义恰恰是被忌讳或容易疏离的地方, 有的甚至把智库内容当成资源交换、 生意来往或顺应购买者心理偏好的中介。另外,智库的功能是就社会问题或公共政策等发表智慧性见解,需要正视问题及才学胆识,而乖巧的迎合者难以提供真正的思想智慧, 造成缺乏对思想智慧的神圣态度以及经营智库时对根本理念的坚守。

2.智库机制建构残缺

机制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缺乏完善科学的运作机制是期刊智库化过程中智困境存在的又一因素。 经营好智库,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结构搭配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以及监督评估机制,而智困境也容易出现在这三个方面。

首先, 合作单位或组织结构内的专家学者与数据分析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形成有效科学的组织架构, 往往一些牵头人、专家学者并不参与具体工作,普遍存在的模式是有职务头衔的专家学者拉项目,学生团队或底层员工做项目,层层转包与报告“秘书化汇报”现象严重。 能潜心研究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或智慧者往往游离于智库之外, 这样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模式既缺乏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也缺乏运作质量与研究动力。

其次, 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是导致智困境现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潜式研究选题与快速式研究选题之间缺乏科学的奖惩激励办法, 造成不分研究选题的性质而采用快餐化的研究方式, 进而难以出现高质量的智库成果。 另一方面,挂名者、管理者与智力实际提供者三者之间的奖惩激励办法不科学, 打击了真正从事内容的研究者,容易出现怠工现象、敷衍心理,从而影响智库成果的质量。 此外,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智库内部缺乏对员工工作质量的科学监督评估机制, 外部没有建立对智库工作进程与成果的过程监督评估机制和对成果的最终评价标准, 从而导致真正从事智力提供者缺乏研究的严谨性积极性,影响了智库内容的整体质量。

3.数据问题及数据使用偏向

智库提供思想智慧需要大量事实与数据为分析依据,虽也有纯思辨的思想智慧,但其所占比例较小,这就对搜集信息及数据提出了高要求, 既要得到所需的客观全面的信息及数据,又要确保数据与信息具有精确性。由于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以及数据保密规定, 智库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往往难以充分获取,加之一些数据水分与真实性问题,如果仅仅按照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推断,结果必然会出现谬误。一是数据时效性上的滞后。目前,相关社科信息服务机构采购的发展报告、统计年鉴和地方性数据在时效上相对滞后,可自由采用的公开性数据亦多是滞后不全面的数据; 二是调查数据可能存在问题。即使自身去调查采集数据,但各种阻碍以及人力物力等制约, 也往往难以得到全面客观的数据。例如“……只能从指定的渠道中获得简单而不确切的信息。”[4]以及“支撑性数据资源获取困难。”[5]同时,智库性决策需要客观全面的数据库文献库,但在外在因素制约下,能否得到客观全面的数据尚存疑问, 加之智库引用的数据并不准确全面, 这也导致难以得出智慧含量高的成果。

三、期刊智库化“智困境”的突破路径

合格的智库能够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有针对性、说服力的解决方案或能准确推测未来趋势,而我国期刊智库化过程中的“智困境”问题将消解期刊智库化的市场拓展与存在意义。 针对上述三方面的问题,解决期刊智库化存在的“智困境”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并回归智库本义

人、机制及文化习惯是做好智库的关键,也是做好学术的关键。 期刊智库化首先应从源头做起,解决人力资源问题。 既要建立真正科学公平的人才评定标准,又要在智库专家学者的筛选上以专业水平与研究态度为本,而不是以头衔职务为准。认识到这一点很容易,但知易行难,学术研究外环境与各种圈层的文化习惯增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从而造成源头性障碍。 我国智库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不得不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与坚守智库本义相辅相成。美国智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其强大的智力资本,包含人才资本、传播资本和制度资本等要素构成。[6]我国期刊智库化转型中,人才资本严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应从上述因素出发寻找对策。

2.完善智库的组织架构与专业化运作机制

智库针对的问题往往重大复杂且在危害、走向上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才需要智库提供思想或策略支持。 在农业社会,好的幕僚即可提供有质量的智力支撑。 而在以科技与经济高度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由于其结构与运行的复杂性, 在智力提供上往往需要团队合作与数据整合处理,因此科学完善的智库组织结构与管理激励评估机制必不可少。

现代社会的智库一般是指智囊机构, 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兼容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 外交等各方面问题时出谋划策, 提供相应的理论、方法、战略选择以及策略路线等的公共研究机构。[7]作为一种提供思想智慧的高级智力型组织,其人员本身属性与研究内容皆有自身特殊性,必须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实现对思想创造规律的尊重、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合理激励。

为此,一要建立真正的问题机制,严把选题观且不避讳问题,做到真正研究问题与研究真正问题相结合;二要对所研究对象在成果呈现快慢上科学论证,避免普遍的年限限制上一刀切的做法。 朱旭峰和苏钰基于社会结构理论,把智库影响力分为决策(核心) 影响力、精英(中心)影响力和大众(边缘)影响力三个层次。[8]因此,要根据研究问题本身的性质以及功用性质上的区别, 对智库内容与时限区别对待。 同时建立严谨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科学制定评估监督机制与运行模式相对容易,例如,面向新型智库建设的评价性知识服务可以借鉴国际三大智库评价模式,以市场为主导的评价即美国模式、以莱布尼茨协会为主导的第三方评价即德国模式和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价即日韩模式。[9]因而,这方面的关键是能否严格执行;三是必须改变这方面的科研环境问题, 即应挖掘真正的学者专家,避免以虚化的头衔为衡量人水平的标准,且选定的专家必须亲力亲为,真正在严谨态度下进行沉浸式研究,这方面的机制是所有机制的关键。

3.培育对待数据信息的客观全面意识

数据缺乏准确性以及数据收集难以全面客观,是制约智库成果的重要因素,而数据准确性差、收集难、难以全面是存在的三大痼疾。一些研究论著照搬处理过或有水分但出处正规的数据, 看似研究有理有据实则结论并不准确,因此,在期刊智库化或媒体进行智库建设上,应该树立数据信息必须准确、客观、全面的理念。 对数据的甄别、验证以及证伪尤为重要,在数据收集调查上要尽量准确,要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上进行抽样,做到多渠道选择数据以及注重全面客观,不能仅仅以单一渠道单一信源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结语

抛开纸质媒体的经营外环境困境,“当代中国媒体型智库的出现,是智库发展中知识与传媒力量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0]但如何利用自身现有优势与基础,解决智库化过程中“智困境”,上述对相关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1]蔡万江、姜红:《中国智库研究可视化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 年版

[2]徐晓虎、陈圻:《中国智库的基本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12 年第11 期

[3]杨柳春、刘天星、郭雨齐:《中国智库期刊的兴起与未来展望研究》,《科技与出版》2012 年第1 期

[4]林精华:《学术研究泛智库化之后果: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美国“苏联学”》,《社会科学战线》2014 年第4 期

[5]李伟社:《科信息服务智库化模式研究——以省级社科院信息服务为例》,《图书情报导刊》2016 年第11 期

[6]王莉丽:《智力资本: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7]喻国明:《关于传媒智库及其运作法则的断想》,《青年记者》2008 年第2 期

[8] 朱旭峰、 苏钰:《西方思想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基于社会结构的影响力分析框架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12 期

[9] 吴楠:《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8 年版

[10] 储殷:《媒体型智库助力中国智库 “弯道超车”》,《光明日报》2015 年11 月18 日第16 版

猜你喜欢
智库困境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