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580”特混舰船编队

2020-07-15 04:03周金余
世纪风采 2020年7期
关键词:洲际导弹远洋舰船

周金余

刘道生将军(右一)在“向阳红5号”船驾驶室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东风5号”洲际导弹(当时对外称“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进行全程飞行试验。此前,海军和国防科委组织了总吨位17.4万吨的18艘大型舰船,由开国中将、时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刘道生率领,包括十多位军以上领导和来自军内外的干部、科技人员、战士共5360人在内的海上特混舰船编队,首次突破第一、第二岛链,穿越赤道,在南太平洋成功观测导弹命中靶区,并迅速打捞起记录导弹全程飞行数据的数据仓,为我国“东风5号”首型洲际导弹的研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海军迈进“深蓝”的光辉篇章。“580”特混舰船编队,是自明代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最大规模的远出南太平洋的舰船编队,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规模的远洋军事行动。

“718”工程

刘道生(1915-1995)

1965年8月,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有全国重要军政领导人和科学家参加的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钱学森在会上提出:在原子弹和中、短程导弹研制成功之后,中国必须重点发展具有远程攻击能力的洲际导弹,并进行全程飞行试验。而进行射程超过一万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和全程飞行试验,就必须建造一支能够到大洋上远距离跟踪和落点打捞导弹飞行数据仓的远洋测量船队和护航舰队。这对当时我国的综合国力而言,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于“文革”等因素的影响,随后的方案研究、论证、规划制订,历时两年之久。

1967年7月18日,国防科委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上报了关于研发洲际导弹和建造远洋测量船队的请示。1968年,毛泽东正式批准了这一宏大工程的计划,并以国防科委提交报告的日期(7月18日)为工程的秘密代号:“718”工程。从此,围绕“718”工程重大分项目——“建造一支远洋测量船队和护航舰队”的艰巨工作,也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1969年,经周恩来批准,海军征用了交通部从波兰进口的“长宁”号远洋货轮,改装成第一艘远洋调查船“向阳红5号”。1970年,根据中央专门委员会的指示,海军成立了“718”工程办公室,着手5型保障舰船(主测控船、远洋调查船、综合补给船、远洋拖船、远洋打捞救生船)的设计、建造工作,同时加快了051型导弹驱逐舰的批量建造进度。1975年筹建了供远洋测控船驻泊的“江阴基地”(1977年移交给国防科委)。1977年开始协助第三、第六机械工业部进行4架超黄蜂直升机的“船载”改装工程。1976年3月到1978年10月间,远洋调查船“向阳红5号”先后4次赴太平洋进行海洋调查,除开展一系列远洋通信、深海水声传播、海洋重力调查和远洋食物贮存等试验外,还在面积达1亿多平方千米的太平洋海域调查、观测了大量的海洋环境数据,并最终选择、确定了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靶场范围(32×50平方千米)和靶心(南纬7度、东经171度33分)的位置。

到1979年初,“东风5号”首型导弹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经在本土进行多次短射程低弹道和高弹道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已具备转入全程飞行试验的条件。但“718”工程规划的5型保障舰船和担任护航任务的部分051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改装,还有部分工程没有完成。在国务院各部委、海军机关和有关船厂的共同努力下,加快了舰船的建造速度,研究解决了不少生产上、技术上的重大问题。到1979年末,准备参试的舰船都相继完工出厂。此时,“718”工程各个分系统的整合联动也加速运行,就连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相关数据都已植入了导弹的制导系统。“东风5号”全程飞行试验已箭在弦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把“东风5号”发射的最后时机选择在1980年。由此,“580”就成了这次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任务的秘密代号。赴南太平洋执行“东风5号”全程飞行试验的落点测量和数据仓打捞任务的海上特混舰船编队——“580”编队,也就肩负起党和人民的光荣使命,正式披挂上阵了!

精心准备

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580”特混舰船编队由刘道生担任编队指挥员兼政治委员、编队党委书记,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国宇担任副指挥员,加上出航参试的海军机关、各舰队领导共19人组成编队指挥部。有关舰队、基地、支队,各级专门工作班子也相继组成。

1980年初,编队指挥部即组织参试舰船近海演练和直升机着船训练及与潜水员分队协同的海上救捞训练;举办各种专业培训及舰船长全航程图上推演作业;精心编制航海计划、航渡教令、海上情况处置规定、安全措施、护航警戒方案、防救预案等。对可能出现的海空情况、海损事故、疾病和意外伤害事故,均制订了各种措施和预案。1980年4月1日至11日,编队指挥部又在青岛、旅顺附近海域组织了有17艘舰船参加的为期10天的大合练。其中,海上补给是一项全新而又关键性的课题。我国首次建造的海上综合补给船,利用国内自己研制的海上补给装置对护航的驱逐舰进行航行中横向的油料、淡水和物资的补给,首先补给船和驱逐舰必须克服海上风、流、涌浪等外力和舰、船间作为补给通道的空中连接缆索拉力的影响,保持相隔30到50米的间距,同向、同速(每小时30千米左右)平稳航行,并时刻防止风、流、涌浪影响和船吸应力可能导致的相互碰撞。如果在海上或江河航行中,如此之大的两艘舰船出现这种航行态势,那是极其危险的,也是船舶航行规则绝不允许的。但船、舰之间在海上航行状态下补给,就是这种在险境中完成既定任务的“技艺”,而且每次要补给油、水、物资数百吨,历时几小时。从舰船长到各个岗位上的舰船员,同心协力、刻苦攻关、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舰船航行补给的规律,破解了这一大难题,确立了“580”编队护航驱逐舰群跨海越洋、走向“深蓝”的战斗力。

综合演习的成功标志着编队执行“580”任务已成竹在胸。其后则进入出航储备物资补给阶段。物资补给计划是按海上停留时间90天计算的。6艘导弹驱逐舰的续航力(自持力)仅有3-4天。按计划要求,保证6艘驱逐舰90天的续航力,满足其油料、淡水、食品需求的重担,就完全压在了2艘综合补给船的肩上。但编队后勤部计算的驱逐舰燃油消耗需求量超过了补给船的设计装载量。保障部门的同志绞尽了脑汁,一是寄希望于实际任务时间不一定需要那么多天,补给船满载出航足可保障;二是万一任务时间延迟,可通过试验区附近国之我大使馆协助买油。但补给船的同志考虑,军事行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立足于自力更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们结合过去在千吨级油船工作的经验,经过对补给船仓容的测算,对船舶吃水、稳性、航速、抗风能力等航海性能影响的计算,提出多装1000多吨油,超载10%出航,并能确保航行安全。此调整方案获得编队指挥部批准。

“580”远洋特混舰队

对出航人员中的“烟民”而言,卷烟也得按90天备足。当时上海的卷烟,尤其是“大前门”“牡丹”都是凭票供应的,但对“580”编队则全力支持,“按需供应”,还服务上门,直接照单送达各舰船。“烟民”们每人都买了二三十条。这被随补给船“X950”出航的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左崇义看在眼里。这位1974年南海西沙海战的扫雷舰编队指挥员,联系当时海战场面,意识到这次“580”编队出航,各方面都要从作战的高度去观察,去要求。综合补给船装载着1万多吨的油料,承担着护航驱逐舰的全程保障任务,关系到编队执行任务的全局。综合补给船的防火防爆,确保安全,事关大局,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任何细微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导致无可挽回的最严重的后果!于是他与船领导研究决定,为确保综合补给船的安全,圆满完成“580”任务,全体干部、战士一律戒烟。随即召开了全船动员大会,宣布了戒烟决定。会后,“烟民”们都表示,革命战士上战场,流血牺牲都不怕,挨饿受冻都能熬,没有烟抽算个啥!烟瘾犯了,只要想想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顽强意志,就能挺得过去!第二天,大家就如数退回了所购卷烟。

1980年4月25日,经中央军委批准,“580”编队指挥部下达了参试兵力的行动命令。4月26日下午,编队在上海吴淞召开了誓师大会。会上,宣读了编队指挥部的动员令和编队出航命令。动员令中正式宣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我国首次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就要开始了!”“编队指挥部号召全体指战员: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酷暑,斗恶浪,不怕苦,不怕死,同心同德,全力以赴。”“为了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国防现代化,奋勇前进!”

5月27日上午,编队舰船集结在吴淞口外锚地,接受王震、耿飙副总理和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海军司令员叶飞、国防科委政委李耀文等党、政、军领导人的检阅。28日上午,编队各舰船先后驶出长江口,进入浙江园山、朱家尖等指定锚地,进一步细致开展出航的各项准备工作和政治思想动员。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各舰船装备都处于最好技术状态,出航人员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整个编队整装待发,只等冲锋号吹响!

壮志出航

按“580”编队指挥部的出航命令,编队18艘舰船,分三个波群实施航渡。第一波群由海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远洋拖船“T710”编成,作为先遣队,于4月28日从浙江舟山起航;第二波群由海洋测量船“向阳红5号”(编队指挥船)、国防科委主测船“远望 2 号”、远洋救捞船“J302”、远洋拖船“T830”、综合补给船“X615”、驱逐舰“131”“132”“162”编成,于 5月1日上午8时从浙江舟山园山锚地起航;第三波群由国防科委主测船“远望1号”、远洋救捞船“J506”、远洋拖船“T154”、综合补给船“X950”、远洋拖轮“德跃”号、驱逐舰“106”“107”“108”编成,于 5月1日上午11时从浙江舟山朱家尖锚地起航。

5月3日,编队第二、三波群舰船先后通过宫古海峡。这是包括6艘导弹驱逐舰的中国海军大型特混舰船编队首次冲破美、日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第一次大步跨越!这一不平凡的举动也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的关注。自从编队接近宫古海峡后,每天从早到晚,都有美、日的侦察飞机跟踪我编队飞行,特别是我综合补给船给驱逐舰实施海上航行补给时,侦察机飞得特别低,与补给舰船靠得特别近,拍照的闪光灯一闪一闪的,都看得很清楚。有时连机身上的编号字母都清晰可见。有舰员大声调侃道:“伙计,当心点,碰坏了我们的桅杆要赔的!”

冲出第一岛链,进入大洋航行,有时天高云淡,风平浪静,驾舰航行,恰似闲庭信步;有时乌云压顶,风急浪高,万吨级的舰船,也如脱缰的野马,乱蹦乱跳,3000多吨的驱逐舰远看更像一只鸡蛋壳漂泊在咆哮的急流之上。其实,这还只是太平洋“接待”“580”编队的一碟小菜。5月4日,先前出发的“向阳红10号”报告,前方航路上有一热带低压,正缓慢向编队前进方向移动,风力会继续增强而形成台风。为了使各舰船免遭台风袭击,保证各舰船和船载直升机的安全和船上精密仪器不受损坏,刘道生果断地命令编队改变航向,规避台风。3天之后,这个热带低压果真形成了台风,但已被编队远远地甩到一边。5月8日,编队第二、第三波群先后从东经157度05分穿越赤道。这是我人民海军特混舰船编队首次过赤道进入南半球。为了这一期盼已久的跨越,各舰船在通过赤道时,都长鸣汽笛30秒,以示庆祝!刘道生在“向阳红5号”船上还即兴赋诗一首《丹心篇》:“年过花甲不算稀,穿越赤道堪称奇,惊涛骇浪无所惧,锤炼丹心志不移。”此时,编队离港已经10天,5000多人的远航生活也已进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状态。没有新鲜蔬菜的三餐,越来越难以下咽。严格的淡水管制,大船每人早、晚能分半盆水,驱逐舰每人早、晚只一茶缸。洗澡、洗衣服全用海水,衣服晒干后抖掉盐霜。那半盆水先洗脸,再擦身,最后汰衣服。驱逐舰则在补给的那一天才能享受“大船的待遇”。虽然条件艰苦,任务艰巨,但是,时年65岁的刘道生身先士卒。三代人同舟拼搏,攻艰克难,共炼丹心志不移!

5月9日,我国发布了《新华社授权公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国舰船和飞机将在该海域进行作业。为了过往船只和飞机的安全,中国政府要求有关国家政府通知本国的船只和飞机,在试验期间不要进入上述海域和海域上空。

5月12日,“580”编队三个波群的舰船汇合于以南纬6度44分、东经170度40分为中心的海域。根据各舰船在试验区的任务,编队重新编为测量和护航两个舰群,并指定了各舰、船的漂泊点,明确了新的指挥关系,开展了舰船设备维护保养、专业训练、主测仪器调试校验,直升机起降、低空旋停、海上救捞作业。综合补给船对驱逐舰进行了充分的油、水、食品、物资补给。编队气象保障分队则采用多种手段搜集、观测、分析靶区海洋气象数据,判断天气趋势,向北京发送靶区未来的天气、海况预报,供军委决策“东风5号”的发射时机。编队还进行了试验区编队全任务的模拟演习。至此,“580”编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等“东风”!

不负使命

美军侦察机超低空侦察我舰船海上补给过程

5月17日,编队指挥部通告各舰船,5月18日北京时间上午10时(靶区时间下午2时),首发“东风5号”洲际导弹将从酒泉基地发射升空,全程飞行30分30秒,于当地时间下午2时30分30秒到达靶区。编队各舰船须按分工任务于18日12时前按新的指定位置在靶区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决战决胜的时刻就要到来了!但是,决战的前夜往往是不平静的。

新华社发布了我国即将进行运载火箭试验的公告后,美国、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飞机、舰船纷至沓来,更加密集地对我编队实施跟踪、侦察。尤其是5月12日编队到达靶区开展舰船航行补给、执勤训练、综合演练时,新西兰“莫诺韦号”测量船和澳大利亚“GT203”舰与我编队形影不离。时而尾随,时而与我舰船并列航行,特别是航行补给时,往往对我舰船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船载直升机则时而在我编队舰船周围兜圈子,时而悬停在我正在进行航行补给的舰船上空,直升机的舱门大开着,机上人员坐在舱门口,扛着摄像机连续摄像拍照,两腿还直晃悠。如此情景,真令我舰员愤慨,但在公海上,也奈何不了它。美国海军反弹道导弹特遣队的有空中回收能力的EC135型导弹观察机和苏联的电子侦察船相对“文雅”一些,它们当然也是要侦察我编队行动、收集我导弹发射试验情报的。因其装备先进,侦察能力强,他们用不着与我编队舰船近距离周旋,但对我威胁更大。特别是当导弹临空,数据仓弹出后,如果他们干扰我们的测量、打捞作业,甚至抢夺数据仓,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应对当时的复杂情况,17日晚,刘道生采取“调虎离山”战术,命令编队舰船反航向驶离集结区。果然,外国舰船以为我计划有变,也紧跟尾随。5月18日凌晨,编队则突然转向,快速甩掉“尾巴”,高速驶向试验区,并迅速布阵,围绕靶心形成了打捞船队(包括4架直升机和潜水分队)、测量船队、护航警戒船队(包括6艘驱逐舰、4艘拖轮、2艘综合补给船)三道矩形方阵。编队指挥所还特别指示最外层担任护航警戒任务的各舰船,认真贯彻军委批准的《海上情况处置规定》和外交部有关对外政策的电报精神,严守职责,盯牢目标,既要守好外围防线,又要灵活处置。洲际导弹发射前,新西兰“莫诺韦号”船企图驶进我作业区,“108”驱逐舰在上前阻拦无效的情况下,考虑到“莫诺韦号”曾提出过访问“108”舰的要求,便向“莫诺韦号”发出“欢迎你船长到我舰作客”的邀请。这一计果然奏效,“莫诺韦号”立即停航漂泊,并派二副乘小艇来到“108”舰,“108”舰副舰长热情以青岛啤酒招待,双方交谈友善,还互赠了礼品,直到我导弹发射成功后才送其离舰。“106”舰也以类似的方式拖住了澳大利亚“GT203”舰,从而拦阻了外国舰船进入靶心区域。

5月18日中午的南太平洋洋面上,烈日当头,深蓝色的海水,碧波荡漾。编队18艘舰船各就各位,严阵以待。下午2时许,编队指挥部接到来自北京的通报并转告各舰船,首发洲际导弹已从我国本土的酒泉基地准时发射。随即,4架超黄蜂直升机载着潜水员升空,在靶场上盘旋巡逻。测量船队的各型雷达的天线也快速旋转搜索,位于测控岗位的科技人员则双眼紧盯荧光屏,两手十指在键盘上飞快移动起落。机仓里主机轰鸣,甲板上大家翘首遥望。航天测控船“远望1号”“远望2号”上的观测仪器很快发现了来自祖国的“神箭”,在控制显示室里的荧光屏和记录仪上划出一条耀眼夺目的白线,并迅速延伸,在祖国大陆与南太平洋之间架起一道万里长虹。2时30分20多秒,在白昼晴空中,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蓝天,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海面,在临近靶心之前,弹射出腹中的“宝盒”,便以蛟龙之雄姿,纵身跃入大洋,激起百米高的银白色冲天水柱,同时向四周传递着雷鸣般的吼声!聚集在18艘舰船甲板上亲眼目堵了这一壮观景像的将士们欢呼雀跃!与此同时,“蛟龙”入海前喷出的“宝盒”,自动打开了背上的降落伞,在大家的鼓掌声、欢呼声中徐徐降落。迎候多时的空中直升机和海面的“J302”打捞船迅速迎上前去,仅用5分20秒,便将数据舱完整无损地打捞上来,存放到编队的“宝库”中。测量船队则迅速汇总、核对“东风5号”飞行的全部观测数据,上报国防科委数据处理中心,验证了这次全程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

在编队迎候“东风5号”和打捞数据仓过程中,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飞机也一直在靶区上空盘旋,特别是两架美国飞机,一直作超低空飞行。在我打捞起数据舱后,一架美机迅速下降,几乎贴上了水面,打了一桶被数据仓释放的荧光染色剂染绿了的海水,才怏怏而去。

5月19日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新华社关于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成功的消息。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从事研制和试验的全体人员发了贺电。

5月22日傍晚,晚霞映照,碧波镶金,汽笛高唱,轮机轰鸣。编队18艘舰船圆满结束了“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海上测控、回收任务,编成两个波群,胜利返航,分别于6月1日和2日安全抵达上海吴淞港。编队在海上历时35天,往返航行23昼夜,总航程8733海里。

“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粉碎了当时超级大国对战略核武器的垄断,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大长了中国的国威、军威!“580”舰船编队远航南太平洋,圆满完成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靶区测量和数据仓打捞任务,尤其是其中6艘导弹驱逐舰和2艘综合补给船组成的护航舰群,出色地完成了全程护航和靶区警戒任务,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大洋航行、执勤和海上补给的经验,凸显了中国海军具备了走向中、远海域捍卫国家利益的能力,并对其后中国海军的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洲际导弹远洋舰船
支持向量机的舰船图像识别与分类技术
风浪干扰条件下舰船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系统
舰船测风传感器安装位置数值仿真
洲际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难在何处
“两横一纵”远洋综合补给
空前齐射
朝鲜提出洲际导弹标准:射程6400公里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船期表
台日舰船对峙内幕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