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的研究述评

2020-07-14 17:37刘雨琪
青年时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

刘雨琪

摘 要:模糊容忍度是指个体对模糊事件或情况的容忍程度。尽管对模糊容忍度的研究已有相对较长的历史,但对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多数研究还停留于探讨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的概念与测评工具,而较少考察其他主观或客观因素对该人格变量的影响。本文从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的概念入手,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模糊容忍度;职业决策;人格特质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个体囊获就业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断更新,宽泛多样,各个渠道充斥着海量与就业、职业相关的信息,而每一个信息都包含着不确定、不稳定,包含着模糊的职业前景。身处于复杂的就业背景之下,面对浩繁的就业信息與模糊的职业发展前景,人们对其所持的评价和容忍程度就会发挥作用,影响其职业决策的过程和结果。

二、模糊容忍度与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

模糊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又称模糊容忍性或不确定性容忍度,即个体对模糊事件或情况的容忍程度,它与模糊不容忍相对,属于同一维度的两个极端。

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Frenkel-Brunswik首次提出模糊容忍度这一概念,认为模糊容忍度是一种涉及个体情绪和认知功能的人格变量,模糊不容忍即是一种喜欢答案黑白分明的倾向和喜欢过早定论那些模糊观点的倾向。随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纷纷沿用了模糊容忍度的概念,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Budner的研究颇具盛名,他明确指出,模糊容忍度是一种喜欢模糊情境的稳定倾向或人格变量,是个体在面对一连串复杂的、不熟悉的、不清楚的或矛盾的线索时,对模糊的情境或刺激信息进行知觉和加工的方式。模糊容忍度的高低决定于个体对模糊情境和刺激信息的知觉和反应。国内学者陈文存将模糊容忍度定义为:个体在应对不明晰的、矛盾的或困惑性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人格特质。

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career decision ambiguity tolerance),或称职业决策模糊容忍性,即是指个体在进行职业决策时所表现出的模糊容忍度水平,是个体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对不熟悉的、复杂的、冲突的模糊情境或不确定信息的评价与反应。一般而言,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较高的个体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对不确定的情境刺激信息表现出更大的接纳性,并将其看作是有趣的、可接受的;而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低的人则更倾向于规避那些模糊不定的信息。

三、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的测评工具

由于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这一概念在近几年才被提出,因此,当前国内外还没有较权威的测评工具,大多数研究者都是自行开发与模糊容忍度相关的测量问卷。Budner最早编制的“模糊不容忍测试”包含16个项目,成为后来受到广泛采纳和引用的问卷;MacDonald根据Rydell和Rosen编制的“模糊容忍性量表”修订而成的AT-20,被认为是极具操作性的测量工具,并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运用;McLain在对以往出现的大多数测量工具进行批评和总结之后,重新编制了可靠性极高的模糊容忍度测量问卷(MSTAT)。国内学者陈文存也曾开发过模糊容忍度问卷,但却是将其运用在二语习得领域。

最近,Xu等人在Budner的研究基础上编制出了一套专门测量国内大学生职业决策时的模糊容忍度水平的工具——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量表(Career Decision Ambiguity Tolerance Scale, CDATS)。该问卷包含模糊偏好(ambiguity preference)、模糊容忍(ambiguity tolerance)和模糊规避(ambiguity aversion)三个维度,信效度良好,并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研究之中。

四、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将研究重心放在模糊容忍度的概念、测量及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上,极少有人专门研究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有研究发现,模糊容忍度对个体的创造性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认识兴趣的中介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研究者将“模糊容忍度”改为“不确定性容忍度”,用以评估个体在模糊决策研究中对模糊的容忍程度,在其研究中发现不确定性容忍度能对模糊决策偏好施以影响,但这种影响会受到情境的限制,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比之下,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则更多地涉及到职业研究领域。早在1981年,Tversky和Kahneman就已经在经济学决策研究中指出,模糊容忍度影响决策结果,个体的决策不仅是基于已知的有用信息,更要受到他们对模糊信息的偏好影响。Endres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个体在执行复杂的决策任务时,其模糊容忍度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存在相关关系,并能在模糊决策情境中发挥积极作用。Xu等人发现,个体的一般模糊容忍度能正向预测职业探索,负向预测职业未决,并且能在职业探索与职业未决之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此外,个体的模糊容忍度不仅能直接预测其职业未决状态,还能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下间接预测职业未决。最近,Xu等人考察了文化差异对职业决策模糊容忍度的影响,发现美国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有更高的模糊偏好,而相比中国高中生,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又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模糊规避。

过去,学者们在分析职业决策的行为和结果时,更多聚焦于一些客观变量,如就业环境、社会支持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而较少有人关注个体的认知和人格等主观因素,也即个体的认知机制在决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模糊容忍度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机制究竟是怎么样的?其他客观或主观因素是否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是后续研究可以考虑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Budner S. 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2(30):29-50.

[2] Endres M L, Chowdhury S, Milner M. Ambiguity Tolerance and Accurate Assessment of Self-efficacy in a Complex Decision Task[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2009(15):31-46.

[3] Xu H, Hou Z J, Tracey, et al. Variations of Career Decision Ambiguity Toler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betwee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6(93):120-128.

[4]Xu H, Tracey, T J G. The Role of Ambiguity Tolerance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Vacational Behavior, 2014(85):18-26.

[5]Xu H, Tracey, T J G. Career Decision Ambiguity Tolerance Scale: 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5(88):1-9.

[6]陳文存.英语专业学生的四级成绩与模糊容忍度的相关性研究[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4(2):35-37.

[7]黄仁辉,李洁,李文虎.不确定性容忍度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及其情景依赖性[J].心理科学,2014(6):24-29.

[8]师保国,申继亮,许晶晶.模糊容忍性:研究回顾、现状与展望[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311-315.

[9]张竞扬,王柳苏,胡卫平,等.模糊容忍性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认识兴趣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2017.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
基于用户行为的社交网络人格特质识别方法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思政课程教学绩效的影响分析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心理训练营对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