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体隐喻是人类理解事物、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着大量与人体部位相关的语词。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对汉英语言中的人体语词进行对比,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人体隐喻;汉英对比;原因
作者简介:王风珊(1996.10-),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2
(一)人体隐喻
人类将身体投射于客观世界,往往是根据两个概念域在位置、形状、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性。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本文主要讨论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这一角度:即人类将自己所熟悉的身体作为参照,来认识理解、阐释定义一些抽象的未知的事物和概念,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人体域投射于非人体域可分为两类:人体域投射到具体事物域和人体域投射到抽象域。
1、人体域投射到具体事物域
人体部位被用来指称与其位置、形状、结构、功能相似的物体。汉语中有非常多的语词,如:针眼、门脸、山腰、车头、页眉、河口等。在英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the leg of a table,the heart of a cabbage, the head of a letter,the mouth of a bottle,the eye of hurricane,the arm of a chair等等。这种映射模式是最直接简洁的映射模式,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最基本方式。
人体域到具体事物域的映射是根据位置、特征、性质等方面的相似性来进行的。在汉英语言中这种映射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了人体部位和人体经验在认知世界时发挥着重要的普遍性作用。
2、人体域投射到抽象域
人类不仅将人体语词投射到具体事物的描述,而且還投射到涉及到概念表达的抽象域,这反映了人类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通过人体语词研究发现,人们在情感表达中多是建立在对自身认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
在情感域中,汉语中有“眉开眼笑、目瞪口呆、垂头丧气、愁容满面、心花怒放”等词。类似的英语中有down in the mouth(嘴巴耷拉下来,形容垂头丧气的样子)、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吓得要命)、keep a straight face(板着脸)。以上是人体域到情感域的一种映射。在智力域中,汉语中有如:“心眼”指聪明机智、“眼色”指见机行事的能力、“慧眼”指有高超的见解等词。英语中有如:have an artist's eye(有艺术家的眼光)、have a good head for math(有很好的数学头脑)。以上是人体域到智力域的一种映射。在称呼域中,汉语中人体词经过转喻转化为称呼语的有“首长、首领、头儿、耳目、眼线”等词。英语中有head of accompany,head of a school,sweet heart等。以上是人体域到称呼域的一种映射。在动作域中,汉语中有“直面人生、放眼过去、肩负重任、手握兵权”等词。英语中face the future(直面未来),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肩负责任),head for(前往……),foot the bill(负担费用)等。以上是人体域向动作域的一种映射。
(二)汉英人体语词异同对比——以“头”为例
本文以“头”这个身体部位为例证进行汉英人体语词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汉英人体隐喻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1、汉英中关于人体语词“头”的异同对比
“头”在位置上,位于人体的前部、顶端;就其功能而言,它是人非常重要的身体器官。根据位置、功能、性质、形貌的相似性可以投射于事物域、抽象域、时间域、空间域等以构成新概念。
1)“头”向事物域的映射
“头”位于人体的最上部,其位置凸显可以映射到其他事物域。从水平方向看来,“头”指的是最前端、最前部,如“床头”;从垂直方向看来,“头”指的是物体的顶端,如“墙头”。在英语中有head of a nail、head of a letter、head of a mountain等。这些语词中包含的“头”的隐喻意义是前部或顶端,根据相似的位置特征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相似关联,以认识世界中其他事物及其抽象概念。在汉语中,“头”经常和一些表示动物的名词构成复合词以及很多熟语。如“龙头、虎头蛇尾、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等。这些语词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向人们说明一些事理。
2)“头”向抽象事物域的映射
从功能上讲,“头”是人重要的身体部位,不仅控制着人的感官范畴,而且还支配人的思维和活动。“头”功能的重要性映射到别的概念域可以表示重要的人或事物的人。从下图可以看出其引申出重要地位这一含义。语中,用“重头戏”来喻指工作或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用“领头羊”来表示起重要主导作用的人。此外还有头儿、头领等。“头”也可称之为“首”,我们往往用“首”来喻指地位较高的人,如首长、首脑、首领等。这类词常带有感情色彩,有褒贬的感情色彩,贬义词例如“土匪头子”。英语中"head"相应的隐喻用法有的head of the company,head of the states,head of the school。
3)“头”向空间域的映射
空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对象和范畴。由于“头”位于人体的顶端,“头”和上下、前后、里外、东南西北等空间方位词结合构成新词,这样就构成了空间隐喻。如“桌上头、队伍前头、房子里头、屋外头、村东头”等。其实在这些词组里,“头”的本义已经虚化为后缀附着在别的词后面。在英语中,既然"head"是位于人体的顶端,它也可以用来指其他事物的最前端。比如the head of a train,the head of a line,the head of a flower等。
4)“头”向时间域的映射
“头”投射于时间域,在汉语中可用来指早些时候。例如,“头天、头年”指前一天、去年。类似的还有头晌、先头、后头、头里、头前。“头”在用来表示时间概念时,主要是指过去、从前。但是在英语中的head却没有这种表示时间的意义。
(三)汉英人体隐喻认知异同的原因
由于汉英两民族有着相同的生理结构和认知结构,汉英人体隐喻会有相同的隐喻结构和隐喻意义。但同时由于这两个民族地域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不同,因此语言表达也会有所不同,而思维认知方式又会从语言表达中所体现。
1、地域差异
地理环境因素对语言、思维、认知有重要的影响。中国是个多山的内陆国,根据位置的相似性,把人体从头到脚拿来喻指山的不同部位和形状,如“山头、山腰、山脚”。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海岸线犬牙交错。英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很多表达都与海洋有关,例如用人体部位喻指海的不同位置,如the mouth of a sea,the arm of a sea等。再例如: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来自太平洋温暖的东风吹至我国大陆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因而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指“春风”,象征春暖花开、春回大地。而英国恰好相反,英国位于西半球,它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去的,所以在英国东风代表了寒冷,西風象征温暖。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2、文化差异
隐喻认知的共性造就了汉英语言中有很多相似的人体隐喻。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多的差异,每个民族的语言表达都深深打上了其文化的烙印。
汉语讲究音韵和谐与形式对称之美,汉语语词中器官语词成对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例如:赤胆忠心、举手投足、手忙脚乱、捶胸顿足、指手画脚、瞠目结舌、心灵手巧、心知肚明、口是心非、慈眉善目、愁眉苦脸、面红耳赤、唇枪舌剑、洗心革面、交头接耳、忠肝义胆、眼高手低、痛心疾首、鼻青脸肿等。英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达,from hand to mouth(仅能糊口),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face to face(面对面)。但英语中两个身体部位结合的词较少,因为他们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崇尚对称和谐的哲学观点。
3、思维视角差异
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人认知事物的视角会有不同。如汉语中,形容人的嫉妒心理,会用“眼红”表示,这是因为嫉妒时血压上升眼睛变红。而英语却用“眼绿”表示——所以英文green eyes,这个短语出自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英语中的red eyes并不表示嫉妒而是表示生气。汉英两民族在始源域中选取对象的着眼点不同,具体的思维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汉语更着眼于五官本身,而英语则是看中五官发出的动作。例如,汉语中,汉语中形容某人对事物了解的非常清楚,我们用的是“了如指掌”,英语中是have something at one's fingertips;把某人视作宝贝一样是“掌上明珠”,而英语中是the apple of one's eye。
(四)结语
人体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和周边的环境去解释或说明其他的概念域,这就是在人体域和其他概念域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来形成隐喻。汉英人体隐喻的研究不仅对人类认知起着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两个民族文化研究也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汉英人体隐喻进行比较,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对词汇学、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以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2).
[3]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2).
[4]冯凌宇.汉语人体语词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3.
[5]石丽莎.汉英人体隐喻对比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