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迪丝·华顿写于1911年的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被认为是她最好的悲剧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了新英格兰的乡村生活和伊坦·弗洛美的悲剧命运,而伊坦生命中的两位重要女性都不具备健全人格。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细娜·弗洛美的脆弱自我和玛提·息尔味的放纵本我。这部小说展现了华顿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关注。
关键词:《伊坦·弗洛美》;人格结构理论;失衡人格
作者简介:何笑笑(1995.10-),女,汉族,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2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者。她生动地描写了20世纪初人们的生活,《伊坦·弗洛美》就是这样的一部佳作,描写了农村地区的人的生存状态。亨利·詹姆斯是这样评价这部小说的,“我十分欣赏……《伊坦·弗洛美》……它真是一颗宝石”[1]1205。这部小说以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斯塔克菲尔的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伊坦与细娜痛苦的婚姻生活,以及伊坦与细娜的表妹——玛提之间的悲剧爱情。有不少学者研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也有一些学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主人公伊坦·弗洛美的畸形心理,但是却忽视了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分析。因此笔者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细娜和玛提的失衡人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在其理论发展后期,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理论,将个体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个体的整个生命中都是相互作用的,这对塑造人们的个性、行为和特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三者发生严重的冲突,无法相互协调和平衡,则会使整个人格能量系统陷入紊乱状态,人就会精神失常”[2]134。人格结构的三个因素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动态平衡的心理状态。笔者通过分析发现,《伊坦·弗洛美》中的细娜和玛提的人格结构都从原来较和谐的状态,在出现矛盾和冲突情况下,逐渐形成失衡的人格。
在《伊坦·弗洛美》中,伊坦陷入了在细娜和玛提之间做选择的两难境地:细娜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责任,而玛提是他所爱之人。因此,这三个人相互折磨,没有一个人拥有健全人格。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遵循唯乐原则,它不会进行道德判断,只是一味地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遵循唯实原则,它在满足本我需求的同时,也会关注外部现实世界,运用常识和逻辑判断事物;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所追求的是道德完美,而不是享乐或现实条件。
一、细娜·弗洛美:脆弱的自我
在伊坦看来,细娜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她沉默寡言,脾气古怪,对玛提也很苛刻,但是细娜原本也是一位关心他人,积极健康的女性。在嫁给伊坦之前,细娜被描述为一个乐观、开朗、能干的年轻女子。伊坦的母亲生病时,细娜帮他照顾母亲;伊坦的母亲去世后,细娜帮他组织葬礼并安慰他。细娜对伊坦和他家人的照顾是她超我发挥作用的表现。细娜在结婚后,身体越来越差,与世隔绝的贫困生活让她感到孤独,逐渐变成一个冷漠、多疑的妻子。
但是细娜并不是一个恶毒的女人,当玛提走投无路时,细娜让她照顾生病的自己,给她提供了一个住处。与细娜相比,玛提“在伊坦看来,她高了点儿,丰满了点儿,多了点儿少妇的仪态”[3]115。虽然玛提更迷人,但是细娜并不嫉妒她,“他的女人没有露出过嫉妒玛提的意思”[3]53。更重要的是,细娜也很照顾玛提,让她去参加聚会消遣:“玛提初来他们家里住的时候,是他的女人说的,这种娱乐的机会不要让她错过”[3]47-49。细娜与玛提相处的初期,尽管细娜身体不适,她仍遵循道德原则,关心玛提。在这段时间内,细娜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可以较好地平衡本我和超我。
住在斯塔克菲尔后,残酷的环境改变了细娜,让她感到孤独。她想引起伊坦更多的注意,所以她经常抱怨自己的病,“‘大夫说我不能没有人替我做事。她用她的单调的似哭非哭的语调说”[3]55。面对生病的细娜,伊坦并没有耐心安抚,细心照料,而是将关注和情感都放在玛提的身上。当细娜知道伊坦和玛提的恋情时,她便像魔鬼一般地出现在伊坦和玛提的周围,“细娜出其不意地走来,又一声儿不言语走开,冷冷地望他一眼”[3]55。细娜对伊坦爱和关注的渴望代表着她的本我,在伊坦和玛提暧昧的刺激下,细娜的本我越来越强大。最终细娜把玛提赶出了自己的家,却完全忽略了玛提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细娜依赖伊坦的关注,渴望伊坦的爱,但是她的婚姻無法满足她的需求,即无法满足她本我的需求,细娜任由本我掌控自己。
在小说的最后,伊坦和玛提的自杀并不成功,伊坦和玛提反而落下终身残疾,细娜在这里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背叛而抛弃他们,转而选择担负起照顾他们的责任。细娜一方面本我对她的言行形成巨大影响,另一方面超我又促使她照顾他人,细娜脆弱的自我无法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保持平衡。
二、玛提·息尔味:放纵的本我
玛提·息尔味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在伊坦眼中,玛提是那样美好,让他心动不已,但是玛提自身的问题不容忽视。玛提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父亲去世后,家庭经济出现危机。玛提虽然也换过几份工作,但是她无法胜任任何职位,直到她来帮细娜做家务,才结束漂泊的生活。小说中提到玛提的工作能力和态度:“玛提没有管家的天才,她的教育也丝毫不能补救这个缺点。她很聪明,学什么都一学就会,但是爱忘事,爱梦想。什么事情也不肯认真”[3]53。作为一个20岁的女孩,玛提应该尽力养活自己,但她不想努力工作,因此玛提的本我已经有所显露。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会在现实条件的影响下,“由唯乐原则过渡到唯实原则是自我发展中一个最重要的进步”[4]285。玛提在来到小镇后,本我不仅没有收到现实的抑制,反而越来越不受自我和超我的控制。
当细娜外出就医时,只剩伊坦和玛提在家,伊坦说雪好像还要下呢,玛提回答到,“当真吗?你想这要耽搁细娜的归程吗?”她这句话才问出口,脸涨得飞红,把才端起来的茶蛊又匆匆放下[3]119。玛提并不是关心细娜,她的脸红便出卖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希望细娜准时回来。更糟糕的是,玛提准备晚餐,用的是细娜珍爱的泡菜盘。盘子被意外打碎后,她说:“这是个送嫁的礼物——你忘啦?它的来路远着呢,是细娜的费拉得尔菲亚城的姑妈送的,就是嫁给牧师的那个。所以细娜才舍不得拿出来用”[3]121。很明显玛提知道泡菜盘对细娜的价值,但还是把它从瓷器柜上拿下来。细娜问:“你把我的泡菜盘拿出来——做什么?”鲜明的红晕飞上了玛提的双颊。“我要把饭桌打扮打扮”[3]177。当细娜不在时,玛提用细娜珍视的东西来装扮餐桌,为伊坦和她自己做一顿更好的晚餐,从这可以看出玛提的私心。此时的玛提渴望得到伊坦的爱,从而得到快乐和满足,玛提逐渐放纵的本我驱使她做出不应有的行为。
当伊坦送玛提去火车站时,玛提煽动伊坦和她一起自杀,“一直对着那棵大榆树。你说了你能。咱们这就再也不会分开”[3]227。然后她解释说,“伊坦,我离了你又往哪儿去呢?我不知道我一个人怎么活下去。你刚才也说了这个话来着。除了你没有第二个人待我好过”[3]227。从玛提的言行可以看出,她与伊坦的想法不同。伊坦计划逃离斯塔克菲尔,并思考他们的未来生活,而玛提只是讨厌孤独,所以才拼命地抱住伊坦。根据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只会发出指令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它拥有冲动、自私、孤僻、唯乐是从的特点”[2]138。玛提种种行为都显示出她的强大本我,选择和伊坦一起自杀,她只考虑了自己,没有想过细娜。在追求保护和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过程中,她被放纵的本我完全掌握,本我的力量压倒了自我和超我。
三、总结
在《伊坦·弗洛美》中,细娜和玛提的失衡人格在三人之间复杂而又悲情的关系中起到重要影响。作为妻子,细娜也曾倾力帮助他;作为表姐,细娜让玛提有家可去。细娜为伊坦和玛提所做的一切表明她的超我是强大的。多年的孤独让她丧失了沟通能力,在知道伊坦的背叛后,她又受到本我的驱使,使得她将无依无靠的玛提赶出家门,这也是造成最终悲剧的一大原因。当伊坦和玛提终身残疾后,细娜的超我又占据上风,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细娜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十分脆弱,被本我和超我任意摆弄。玛提在父亲去世后,面对就业问题,她只是一味的逃避,来到细娜家之后,她逐渐被自己放纵的本我控制,渴望得到并占有伊坦的爱,最终煽动伊坦和自己一同自杀,并且导致两人残疾。通过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研究《伊坦·弗洛美》,不仅可以深刻认识两位女性角色的失衡人格,也加深理解和谐平衡的人格对人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Hart, James D. and Phillip W. Leininge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6th ed.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张传开, 章忠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3]伊迪斯·华顿著.吕叔湘译.伊坦·弗洛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覺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