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中女性隐喻的认知分析:独立隐喻和依存隐喻

2020-07-14 03:51佘思雅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诗经

摘  要:在我国古代,女性的社会的地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笔者认为《诗经》是一部研究古代女性的范本,著作中关于女性的隐喻是很好的研究素材。本文将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来解读《诗经》中的女性隐喻,以具体揭示古代女性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诗经》;概念隐喻理论;独立隐喻;依存隐喻

作者简介:佘思雅(1991.6-),女,汉族,四川省眉山市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01

一、前言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全面展示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女性研究和隐喻研究是诗经研究中的两个热点。然而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研究鲜有。继隐喻的替代论、比较论和相互作用论被提出后,Lakoff和Johnson 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尝试从认知角度做隐喻研究。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选出了《诗经》中关于女性的隐喻并按其特点进行了新的分类:独立隐喻(independent metaphors)和依附隐喻(dependent metaphors),当我们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诗经中的女性隐喻时,我们可以从这些隐喻的映射中认知到诗歌中古代女性的经历和情感,从而全面认识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二、《诗经》中的隐喻概况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形式,笔者根据成俊英和许渊冲的《诗经》英译本,搜集了赋比兴中女性隐喻的例子。发现,赋中有37例女性隐喻;比中有4例女性隐喻;兴中有0例。根据这些女性隐喻呈现出的特点,进一步将其分为独立隐喻和依附隐喻,其中独立隐喻25例,依存隐喻16例。

三、《诗经》中的独立隐喻

独立隐喻由一个目标域(T1)和一个始源域(S1)组成,其中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能够被直接理解。《诗经》中女性独立隐喻往往会把女性比喻成植物、动物、水等事物,也就是说其源域往往是这些事物。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歌中交叉描绘了一位女性出嫁的场景和桃花开放鲜艳夺目的场景,构成了隐喻。在该隐喻中,源域是桃花,目标域是女子的外貌。通过一对一的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让读者能够直接生动地感知新妇的美好容颜,体会诗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

四、《诗经》中的依存隐喻

依附隐喻则是由两个子隐喻(M1=S1+T1, M2= S2+T2),这两个子隐喻依附存在并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对整个依附隐喻的理解。如《周南·樛木》中,“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该诗中,有两对子隐喻存在:男子被比为南边的树木(M1),女子被比为藤蔓(M2)。在M1中,树木为源域,男子为目标域;在M2中藤蔓为源域,女子为目标域。当单独分析M1, M2各自的隐喻含义,我们很难从中解读出女子与藤蔓的关系,男子与树木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交叉比对藤蔓对树木的依附关系,那么女子队男子的这种附属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藤蔓需要依附树木生长向上,女子在古代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也始终是男子的附庸,离不开男子,地位也自然低于男子。在《卫风·氓》提到,“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当中也同时存在两对相互依存的隐喻关系:斑鸠如女子(M1),桑葚如情爱(M2)。同样地,如果我们单独分析斑鸠与女子的关系或者桑葚与情爱的关系,这两个隐喻看似无意义。由此看来,独立开来的隐喻分析阻碍了我们对诗歌完整的解读。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两个隐喻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于诗句中传递出来的主旨和深意我们也就能进一步解读了。在M1中,斑鸠为源域,女子为目标域。斑鸠喜食桑葚果,但是往往会食用过多而导致迷醉。在M2中,桑葚是源域,目标域是爱情。女子往往比男性更容易迷恋爱情爱情,迷失自我。在M1和M2交错关系中,通过斑鸠对桑葚迷恋关系,我们可以很生动地体会到古代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进而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男权当道女性成为附庸的历史特色。

五、结束语

借由《诗经》中女性隐喻呈现出来的单一结构和二元结构的特点,本文将其划分成了独立隐喻和依存隐喻两类。通过独立隐喻,我们能生动地了解到了古代女性的音容笑貌,风姿特色和爱恨情仇。而在二元结构的依存隐喻中,两对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互关系让我们生动地体会到了古代男女的婚恋关系,进一步丰富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爱恋和婚姻关系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特色的认识。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1984). The Rhetoric and the Poetics of Aristotle.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Lakoff ,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成俊英,(2006),《詩经译注(图文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许渊冲,(1993),《诗经》。湖南:湖南出版发行社。

[6]张瑞,(2014),论《诗经·国风》中女性声音在先秦至汉代阐释中的变迁,《女研究论丛》,1:67-71。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诗经 凯风》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