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
摘 要:徐琰是蒙元之际“东平学派”的第二代骨干人物,他在政治、儒学、散曲、书画等方面均成就非凡,研究他的历史贡献,有助于弥补“东平四杰”这一群体形象的充实丰富,为蒙元文化研究提供佐证与帮助。
关键词:元朝;东平四杰;徐琰;初考
作者简介:王悅(2003.12-),女,汉族,山东东平人,就读于山东省东平高级中学高二·九班,先后获第二十届“语文报杯”、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主题征文一等奖,在《泰山晚报》发表《在平凡里浩然成长》一文,2019年12月加入泰安市作家协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02
徐琰(约1220—1301),字子方(一作子芳),号容斋,一号养斋,又自号汶叟,是元朝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街道办事处)人。作为“东平四杰”之一,徐琰曾位居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和朝廷翰林院学士承旨,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收藏家,堪称蒙元一代风流人物。但是,就目前学术研究领域看,有关其人的研究的还十分薄弱,今可见的论文有浙江大学彭万隆教授在《元代文学家滕宾生平稽考》一文中兼论了徐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连起在《程文海、徐琰致义斋二札考》一文中谈陆垕和江浙文士的交往中谈到徐琰,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教授在其《蒙元初期儒士的朝圣之行》综述中提到徐琰其人,作家陆春祥在其《与天地相往来》介绍“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时候谈到徐琰。在以上几种乃至别的有关著述中,徐琰均已陪衬的身份出现。近年来,我在研究性学习中跟随文化学者颜建国老师修习有关“东平四杰”的史料,对徐琰其人其事发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在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与挖掘,以图更完善地展示徐琰在政治、儒学、散曲、书画等方面的杰出成就,阔开人们对“东平四杰”地了解认识。
有关徐琰其人其事,以颜建国老师的《元朝东平学派》书著中《“东平四杰”之徐容斋》《词林英杰徐子方》两节最为全面概括,我在跟随颜老师研学的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认识,深深喜欢上了徐琰这个多才广识的词林英杰风流士。
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徐琰虽然身居高位,博才多艺,是蒙元时期的著名人物,但在明朝编撰的《元史》中,没有出现有关徐琰的个人传记。人们知道徐琰生平,主要是参读元朝杂剧评论家钟嗣成所辑录的《录鬼簿》:“前辈名公有乐章传世者—徐子方宪使。”[1]这里强调了两点:一是徐琰是散曲名家,在蒙元作家群体中属于早期的人物;二是他曾位居宪使高位,是一位真正的封疆大员。由此可见,在蒙元国家政治和文学艺术方面,徐琰都是有影响的杰出代表。
十三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处于蒙古、金、南宋的拉锯战中,一批豪族左右逢源,在夹缝中发展壮大自己,成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物资基础的汉侯势力。东平行台万户严实、严忠济父子养士兴学,人才辈出,“东平四杰”成为这一时期最为耀眼的名片,徐琰是四人中文艺范最为突出的一人。
有关徐琰和“东平学派”的师承关系,因为其人没有列入《元史》的人物传记部分,很难找到比较全面的记载,仅仅能从蒙元文士的诗文中,找到模糊的佐证。有关徐琰青少年时期在东平成长的过程,在元朝文士程钜夫的所写《徐廉访母》一首长诗中,大体可以知道徐琰早年的成长历程:
徐廉访母
程钜夫
大梁进士邢家女,嫁得徐郎在覊旅。
姑章但识寄来衣,阿妇未闻堂上语……
良人已没诸孤长,富贵聨翩照乡党。
门庭日广车马多,但恨姑章隔泉壤。[2]
通过欣赏全诗内容,可以知道此诗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徐琰调任江南廉访使一职之时,他的好友程钜夫任江南行台御史,此前他们曾同在京城为官,是喜欢诗文的同道好友;1288年同到江浙任职,他乡遇故知,自然比别人更为亲近。程钜夫平时从徐琰口中知道了很多有关家世,于是他在这首赞美其母的诗中进行概述:徐琰的母亲是金朝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他的外祖父是一位金朝进士,徐琰的父亲也是向学儒士,结婚后外出求学,可是没想一去不返。徐家是行善积德的义门,徐琰的母亲生下徐琰后一直留在徐家;徐琰的姑姑们也因病去世,徐琰的母亲就像照顾自己的子女一样照看她们的子女。徐琰早年曾经跟随别人生活,长大为官才知道了自己的出身,于是把健在的母亲用车子接到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起生活,成为一段孝子佳话。
有关徐琰在东平的早年生活,史料无踪。他的寄养之家应该属于官绅家庭,为此才有读书入仕的机会。今存曲阜孔庙的宋朝《大宋重修兖州文宣王庙碑》的碑阴,刻有题字,内容为甲寅夏四月:“金源道人温德润、辽阳斡勒坚、金城史周、漯阳程知柔同来,男大九,学生东平徐琰从行,浚都赵晋敬题。”[3]甲寅即1254年,此时严忠济的东平新府学还没有建成,东平行台的学子还在须城的旧府学读书,这次前来祭孔的7人和东平行台和曲阜孔氏均有密切关系,同来的金源道人温德润、辽阳斡勒坚、金城史周、漯阳程知柔、浚都赵晋、其子赵大九等六人均不可考,唯有此时为府学生的徐琰因为突出业绩而扬名于后世。
有关徐琰的出生之年,可以在同期文士诗文中找到佐证。元朝归德府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文士滕宾,青年时期曾受到徐琰的照顾,在大德五年阴历二月,徐琰因病去世,滕宾有诗哭之纪念,其中涉及徐琰的年龄问题:
哭东园
滕宾
人间八十岁吟翁,一转头来梦幻空。
化鹤何心归世外,骑鲸无信到江东。
香名合列仙班上,老气犹横诗卷中。
如此英灵元不死,梅梢月落响松风。[4]
看此诗,徐琰在1301年去世时80岁,由此推知他在1220年出生基本可靠。诗中盛赞徐琰儒雅爱诗,升天后必定位列仙班;他的英气长存,和梅花松树一样高洁,必定永为后世所传送。滕宾是蒙元著名学者、散曲家,他的成长经历,证明徐琰的爱才与伯乐义举。
看史料,徐琰一生的主要贡献在教育、散曲、书画等诸多方面,是影响蒙元文学艺术向前发展的骨干人物之一。
在教育方面,徐琰先在东平府学任教,是东平府学肄业生留校任教的优秀弟子;后来,他到江浙一带任参知政事、廉访使等职,大力恢复教育事业,参与了苏州范仲淹祠堂和杭州的复建,成为很长一段时期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下游办学的支持人。据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文士黄溍在《重修西湖书院之记》中记载:“至元二十有八年,故翰林学士承旨徐文贞公持部使者节,莅治于杭,始崇饰其礼殿,而奉西湖上所祠三贤于殿之西偏。”[5]这样看来,徐琰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职浙西,曾到属下的杭州巡视,在他的支持下,杭州官员先修复了孔庙,又把废弃的纪念白居易、苏轼、林逋三位名人的祠堂复建,这是西湖书院修建的起始,可知徐琰是蒙元之际杭州庙学的扛鼎人,为江浙人才辈出奠定了丰厚基础。
徐琰在江南任职期间,业余喜欢写诗为文和收集书画作品,在文士周密的《志雅堂杂钞》中,专门记载了徐琰的收藏情况;徐琰十分注意年轻文士的培养,他曾经收留“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为自己的书童,看颜建国老师考证:“黄公望到徐琰幕府任职的时间大约在1294年左右,此时徐琰已经70多岁,黄公望才26岁左右,为此,年老的徐琰本想多多培养黄公望向儒为官,造福百姓,没想年轻乖张的黄公望不服管教,最后两人不欢而散,黄公望炒了徐琰的鱿鱼,位居高位的徐琰一笑了之。”[6]这样可知,徐琰最为位居正二品的宰辅级高官,他对“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给予了指导和宽容,足见其人的宽阔胸襟和高一品格,也是他偏于重文的一个力证。也算是一个文坛佳话吧。
在蒙元“东平四杰”中,徐琰是文采最为优异者,他的事迹不仅仅载入元朝钟嗣成所辑录《录鬼簿》,到明朝朱权编撰《太和正音谱》一书,又两次谈到徐琰的创作情况:“词林英杰徐子方、词林英杰徐容斋。”[7]朱权在“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中,把徐琰重复介绍了两次,他錯把徐琰、徐子方、徐容斋弄成了两个人,其实徐琰字子方,号容斋,这三种表述所指均是一个人。今可见徐琰传世散曲主要有《蟾宫曲·晓起》《双调·沉醉东风》《南吕·一枝花·间阻》《双调·蟾宫曲·青楼十咏》等,其中以《双调·蟾宫曲·青楼十咏》最为有代表性:
双调·蟾宫曲·青楼十咏
徐琰
一初见
会娇娥罗绮丛中,两意相投,一笑情通。傍柳随花,偎香倚玉,弄月抟风。堪描画喜孜孜鸾凰妒宠,没褒弹立亭亭花月争锋。娇滴滴鸭绿鸳红,颤巍巍雨迹云踪。夙世上未了姻缘,今生则邂逅相逢……[8]
徐琰外祖父家长清杜氏本是文学之家,而严忠济新府学时期元好问、杜仁杰、徐世隆又均写诗善文,对众多弟子影响颇深,这为徐琰的早期文学修养打牢了基础。成年后徐琰宦游北京和苏杭一带,他多交文学之士,使得自己的文学修为持续提升。在散曲创作上,徐琰虽然不是以此为生,视若生命,但他由雅而俗的宗旨还是清晰明了。徐琰的这套《双调·蟾宫曲·青楼十咏》十节,生动再现了一位文士与一位艺妓见面和告别的场景,佐证元散曲和杂剧中出现的书生双渐和歌姬苏小卿的故事和徐琰有关,他是很早把这个故事引入散曲内容的作家之一。自元朝中后期,散曲和杂剧中多以双渐和苏小卿的故事咏唱始终不渝的爱情,成为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可见徐琰此《青楼十咏》散曲的传承记录和史料价值。
徐琰于1296年任亷访使职满离开江浙到京城任翰林学士(正二品);大德三年(1299)徐琰又升职为翰林学士承旨(从一品),成为皇帝近臣和一代“文柄”;1301年阴历二月,徐琰在京师去世,走完了一个蒙元文士的人生历程。徐琰的谥号为“文贞”,在古代谥号排列上“文贞”仅次于“文正”,因此可知徐琰在死后获荣优厚。他的一生白玉无瑕,文采飞扬,是蒙元百年的典范人物,堪称后人励志的炬火与照己的人生镜子。
参考文献:
[1]元朝.钟嗣成、贾仲明著,浦汉明校注.《录鬼簿正续编》[M].成都:巴蜀书社,1996.
[2]元朝.程钜夫.《雪楼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骆永烈.《石头上的儒家文献》[M].济南:齐鲁书社,1999.
[4]元朝.滕宾.《玉霄集》[Z].影印古籍.
[5]元朝.黄溍著,王頲点校.《黄溍全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6]颜建国.《元朝东平学派》[M].北京:团结出版社社,2019.
[7]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Z].《四库全书》影印.
[8]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