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角下孔子与柏拉图和谐观的比较研究

2020-07-14 02:42唐留文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柏拉图孔子

摘  要:在生态美学中,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生命都存在关联性,而使这种关联性呈现审美性的方式在于和谐构建生命关联。此种生态审美的最高形态在于和谐,在于生命间的动态平衡。关于和谐,孔子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均有论述,主要表现为“大同世界”与“理想国”中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而不同”与等级划分中的人与人的和谐,以及“克己复礼”与节制思想中的人与自我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美学;孔子;柏拉图

作者简介:唐留文(1998-),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8-0-02

生态美学将追求生命间的动态平衡作为目标,站在一种新的审美高度重新思考生态整体间的审美关系。其将和谐作为最高审美形态,而追及东西方早期社会,先哲们关于和谐的论述不胜枚举,其中孔子与柏拉图的和谐思想尤为突出。此外,生态美学将人的生命与生存状态作为研究对象,这与孔子和柏拉图关于社会、人际与自我的思想不谋而合,运用生态美学理论比较分析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对探析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与社会和合共生

孔子生活于社会大动荡时期,此时周王室衰微,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痛感于社会动乱,孔子渴求建立一个上下有序、各安其位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凝聚了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核,集中体现了“仁、义、礼”的哲学思想。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孔子所构建理想大同社会的核心点在哪里?抑或什么样的社会才可称为大同社会?解决此问题还需将关注点转回孔子的哲学思想上,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体现在血亲伦理关系、人际交往与天地自然的各个方面,在大同理想社会中具体表现为人与家族血亲的和谐共生。此外,“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1]等描述也将孔子关于“义”的哲学思想囊括其中。关于“义”的释义,《释名》言“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2]。将“义”放在大同社会的语境中,是指人人各安其所。因此,在孔子的大同社会中,人人和谐相处,各司其职,共同构建了和谐统一的理想社会。这便回答了上述的问题,即大同社会的关键是和谐,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人与人的和谐与各安其位。

与孔子生活背景相似,柏拉图也生活在激烈变革的时代。当时,雅典社会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阶级斗争激烈,酿成了延绵不绝的内部战争。针对此忧患处境,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构想,希望借此建立一个等级秩序森严的金字塔社会。这与孔子希望借助“礼”构建有序的理想社会的思想一致。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根据人灵魂的不同,将人分为黄金、白银和铜或铁三种,拥有黄金灵魂的人依靠智慧治理国家;白银灵魂的人作为武士保卫国家;铜铁灵魂的人负责生产劳动,接受统治。此外,柏拉图还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当城邦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其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而“正义则能带来同心一德与友爱”[3],在柏拉图的语境中,“正义”即和谐。通过其等级划分的观点可知,柏拉图认为处于秩序各分层的人各安其所才能构筑“正义的城邦”,也即和谐的社会。因此,柏拉图理想国的实现是在一定局限范围内的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与柏拉图的大同社会与理想国虽均是秩序严明的等级社会,但联结各个阶层的纽带存在差异。孔子的大同社会是建立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宗法血緣关系为联结纽带,建筑在德与礼之上。因此,孔子的等级社会是人际关系社会。不同于孔子,柏拉图的理想国更突显出其秩序的理性。在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中,正义之邦是由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三种阶级组成,但各个阶级处于秩序金字塔的不同分层,等级固化,变动性小,这更突显城邦秩序的规则意识。因此,孔子与柏拉图虽均提出人的各司其职是构成理想社会的关键,但前者的社会和谐是建立在道德这种感性因素的基础上,后者是以理性的秩序为底色。

二、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美学中,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个生命都存在关联,而使这种关联呈现审美性的关键在于建构和谐。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在这里,孔子将“和”与“同”置于对应位置,两者浅层意义相近,然细究存在差异。“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是指事物单一性的统一,不同于“和”表现存在差异性的和谐,“同”则强调相同,而排斥差异。孔子将“君子”与“和”置于同等地位,“小人”与“同”并举,这也看出孔子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即赞赏“和”,而压低“同”。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不同事物的美,而这种美并非是排斥或改造个性美,而是构建异彩纷呈的差异美的和谐。此种强调差异美的和谐也蕴含着人际和谐美的体验。这正是孔子思想与生态美学所提倡和谐共生的重合,也体现了孔子的生命美学的审美观念和生态人文主义思想。

不同于孔子关于人文关系的直接论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及人文关系多从构建正义城邦的论题中展开,其理想国中人与人和谐关系是建立在正义与灵魂划分的基础上。首先,柏拉图认为只有在正义这个前提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柏拉图主张,正义能够带来同心一德与友爱,它可以在人与人的团体合作中发挥作用,即促进人与人的协调,也就是和谐。此外,柏拉图就这种正义进一步讨论,“这样一种同心一德,它就是克制,它是在较次者和较优者之间的一种依据本性的和谐一致,以决定不论是在一个城邦里,或是在个人中应该是哪一个部分来统治另一个部分。”[5]柏拉图又提出正义也即是克制,是人依据本性进行分类后所达到的和谐一致。结合柏拉图提出的“正义的城邦”,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正义,抑或和谐,其需要不同类属的人处于合适的位置上才能达成。

孔子与柏拉图关于人文关系和谐共生的思想存在差异。孔子认为人际和谐的前提是“修己”。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6],在儒家思想中,“安人”的含义广泛,具体表现为安亲、安友、安君和安百姓;狭义上讲,“安人”可指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孔子将“修己”置于“安人”之前,这与孔子关于达到人际和谐的基础是“修己”的思想相联系,也即克制自身欲望,提高自身修养,可归结为自律。不同于孔子,柏拉图认为人际的和谐是以本性分类为前提的,即此卫国者、护国者和生产者三阶级处于相应的社会分层才可实现人际的和谐,也即人与人的和谐是由他律所实现。因此,孔子的人际和谐是以自律为前提,而柏拉图认为遵守等级划分必然会实现人与人的关系和谐,是由他律所决定。

三、人与自我的和谐相融

礼崩乐坏造成社会伦理道德的日渐涣散。孔子痛感于此,提出“克己复礼”,力图复兴或重构周代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此处,孔子推崇“德”与“礼”,是倡导人们自我约束、自我节制,借此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同时,孔子“克己复礼”观点,也表现出孔子鼓励以“礼”来节制自身的欲望,规范自身行为,以达到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此外,孔子针对道德规范,又提出了“中庸”“忠恕”等概念,主张民众用中庸道德规范自觉进行自我规约。儒家进一步解释中庸思想,提出其核心——“忠恕”原则。儒家认为,只有“忠恕”,才可达到“道”。此“道”具体指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这正契合了孔子以“理”来节制自身,达到自我和谐的理念。

柏拉图构建理想国也是为重新建立秩序和纠正社会风气而提出的。在柏拉图对人性格的划分中,提出人的性格要达到“正义”,意志与情欲需服从于理智,如此,才能培养出有节制的理想国的保卫者。这里的“节制”体现了柏拉图倡导理智克制欲望的思想。柏拉图还通过对文艺影响的分析阐明了节制观点。针对悲剧,柏拉图认为它“拿旁人的灾祸来滋养自己的哀怜癖”[7],以致听众仅是发泄情绪,而喜剧则是“你就不嫌它粗鄙,反而感到愉快”[8],从柏拉图对悲喜剧的论述看,柏拉图反对情欲的放纵,主张克制情欲,甚至直接表明情欲包含“低劣部分”,应受到理智的节制。柏拉图的“节制情欲”与孔子的“克己复礼”不谋而合,均是提倡人通过节制欲望而达到自身和谐的目的。

孔子与柏拉图虽均提倡节制,但其思想基础存在差异,具体可概述为感性与理性的分别。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虽提出以礼“克己”,但克制欲望的终极目标仍是回归到“仁”。“礼”是实现手段,“仁”是构筑大同世界的核心。“仁”归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其内涵是感性的。不同于孔子,柏拉图的节制是理性的。柏拉图认为感性事物摹仿“理式”的摹本。在这里,柏拉图将感性事物放置在金字塔最底层,而理式则是最高境界。因此,柏拉图提倡的“情欲的节制”是纯理性的,是理性对放纵欲望的节制。两人感性与理性的区别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感、理性之分。

综上所述,孔子与柏拉图关于和谐的观点存在相同之处,但也因黄——蓝文化差异、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原因存在不同。孔子与柏拉图虽均阐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但在其具体的论述中存在差异。孔子是站立在中国感性文化的基础上,围绕着“仁”进行回答,核心点落在自律上,柏拉图则根植于西方理想文化,其关于和谐的论述均是服务于其理想国的政治构想,他律是关键。两人关于和谐的讨论体现了早期社会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其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感、理性文化的不同。同时,在两人和谐之美的阐述中也可领略生态文明之美,从而进一步开垦出人类文明的“诗意栖息地”。

注释:

[1](汉)戴圣.礼记[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汉)刘熙.释名[M].中华书局,2016.

[3]柏拉图.理想国[M].顾寿观译,吴天岳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18.

[4]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柏拉图.理想国[M].顾寿观译,吴天岳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18.

[6]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柏拉图.理想国[M].顾寿观译,吴天岳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18.

[8]柏拉图.理想国[M].顾寿观译,吴天岳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18.

参考文献:

[1]李科政.孔子与柏拉图政治伦理思想之比较[J].学理论,2013(15):31-33+40.

[2]晋楠. 秩序与和谐的追寻——孔子与柏拉图和谐社会构想之比较[D].湖南大学,2010.

[3]杨豹.孔子与柏拉图论人际关系的比较[J].孔子研究,2009(06):11-17.

[4]张炜钰.对孔子“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相似点及原因分析[J].现代交际,2018(06):120-121.

[5]费长亮.孔子和柏拉圖的理想社会思想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01):26-27.

[6]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柏拉图.理想国[M].长沙:岳麓书社,2018.

[8]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柏拉图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柏拉图之灵魂观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