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明
我曾先后在上海青浦区文化馆、文化局工作,在采风体验生活过程中,亲闻上世纪50年代初,青浦任屯村是如何攻克血吸虫病的。
任屯村民给毛主席写信
青浦任屯村位于“上海西湖”淀山湖畔,紧邻历史文化名镇金泽、周庄、朱家角以及陈云家乡练塘。任屯村周边有大小不一的20多个湖泊。据史志介绍:任屯村原本四面被水环绕,如同一个小岛,孤立地处于任屯荡中。村民过着“开门见湖、出门动橹”的临水人家生活。解放后,名不见经传的任屯村凭着血防战役,送走瘟神而闻名于海内外。现在,任屯村農民奔小康,“三产”(水产、水植、水禽)养殖业生产兴旺,村容村貌改善,是全国文明村。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进行采风来到了淀山湖地区,当地乡镇文化站长何泉荣是任屯村人,他告诉我:解放前,任屯村曾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有青浦田歌唱道:“东邻白发叹凄凉,西舍儿童失爷娘,田荒地白空屋闲,全村一片哭声嚷。”从1930年至1949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全村275户人家,人口由960人减少到461人,全家死绝的多达121户,仅剩1人的就有28家。许多村民成了“五瓜人”:“面孔黄得像南瓜,肚子大得像冬瓜,头颈细得像丝瓜,臂膊小得像黄瓜,两腿瘦得像生瓜。”当年,任屯村的芦荡清溪间,血吸虫似瘟神般异常活跃,那带有阳性病毒的钉螺像蝗虫一样铺天盖地,任屯村“九湾十三浜,只只浜里钉螺生”,当地钉螺多得可以用簸箕装,真正到了“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苦难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任屯村也走向了新生。1950年冬天,几十位村民联合起来给毛主席写信,报告任屯村遭受血吸虫病害的情况。时隔不久,华东局便派出一支由10多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进驻任屯村,为村民治病和指导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打响了全国防治血吸虫病、送走瘟神的战役。当时,全村461人中,患有血吸虫病的竟有449人。当地人称这种病为“肚饱病”和“大肚病”,男人丧失劳动力,妇女影响生育,青少年则发育不全,当时的任屯村死人多、病人多,被称为“死人村”。当地有民谣唱道:“肚饱病呀害人精,任屯村里埋祸根。只见死人不见生,有女不嫁任屯村。”
任屯村的疫情,让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心情十分沉重。他通过召开南方省市书记座谈会,了解到血吸虫病遍及我国12个省市,患病人数达1000万以上,受感染威胁的人口竟然超过1亿。
1955年11月,在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并成立了中共中央血防九人领导小组,亲自挂帅。
1958年6月30日的深夜,毛泽东在杭州视察工作之余,看到《人民日报》消息:“江西余江县血吸虫病重灾区,消灭了血吸虫”,他老人家欣然提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是:“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陈云回家乡调查疫情
1957年3月,国务院要颁发一个“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决定回家乡青浦调查血吸虫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3月24日下午,当时我同学的父亲,时任全国最早成立的县血防站站长张怡,接到青浦县委电话,要他迅速准备好全县的血防工作情况汇报。
3月27日晚上,他见到了陈云,并在招待所里,陪陈云一起观看了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教片。陈云向张怡询问了许多有关血防的知识,以及青浦及任屯村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张怡在交谈中,明显感到出生于青浦练塘水乡的陈云对血吸虫病的流行有深切的感受,对其流行的环境更是十分熟悉。他对钉螺的存在,粪便的污染,农民在种水稻、捉鱼虾、洗衣服、淘米洗菜等环节接触水源,寄居于钉螺中的尾蚴钻进人的皮肤,从此患上血吸虫病的过程了如指掌。这一番见面谈话,让张怡感觉到陈云非常重视血防工作,来青浦调查前早就备过课了。陈云对张怡反复强调在血防工作中要实事求是,从大局出发,关注民生,科学办事,讲究实效。
3月28日上午,陈云带着秘书、警卫在青浦县委领导和张怡的陪同下,沿着乡村小道走访血吸虫病疫区的有关乡村,并慰问了一位躺在床上、肚子鼓胀得很大的晚期病人,亲切地嘱咐病人要配合医生治疗。在乡村的河边,陈云还视察了群众土埋钉螺的现场。当一位灭螺员拿起钉螺给大家看时,他关心地对灭螺员说:“不要用手直接拿钉螺,要避免感染。”他还在视察火焰灭螺和土埋钉螺时,反复比较这两种灭螺方法的效果和经济价值,详细视察了青浦疫区的粪便管理和水源管理的工作情况。
在视察县血防站的治疗病区时,陈云走进病房,不厌其烦地询问病员治疗前后的身体变化状况,询问有啥要求,并叮嘱大家要安心养病。
中午,陈云应邀到县委食堂用便餐,他专门派人关照张怡一起用餐,让从事基层血防工作的张怡十分激动。午餐中,陈云再三强调:“一定要做好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造福人民,关心好群众的生产生活,这是政治问题,不能马虎。”
过了一个月,由周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文件下发全国。1958年9月,身处北京工作的陈云又写信给青浦县委,鼓励家乡人民要贯彻积极防治的方针和落实综合防治的措施,制定好一个讲究实效的计划,彻底消灭钉螺和血吸虫病。
“血防大师”苏德隆的灭螺战略
1951年,上海医科大学教授、流行病学专家、公共卫生学专家苏德隆,主动提议在青浦建立“血防试验田”和“教学基地”,开展校县合作,搭建血防平台。苏德隆从试验入手,反复实践他从实验室药物筛选到疫区现场试验,证明消灭钉螺这一宿主,才是让血吸虫病灭绝的关键。
当年,我曾听县卫生局领导、后来的文化局长彭启元描述过苏德隆在青浦血防灭螺战役的策略是因时、因地制宜,与青浦水乡生态环境相结合;从昼夜晴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钉螺生存状态入手,找出了江湖河沟钉螺分布的特异性,让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的道路,有了广度、宽度和深度,成效也越来越大。
毗鄰任屯村的朱家角镇,也是一个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区域,年年重复治疗,病人有增无减。1965年春天,苏德隆带领师生组成了一支30余人的科研队伍,到朱家角开展查螺、灭螺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苏德隆发现在河道的石驳岸、河埠头以及水上人家的屋下浅滩中,隐藏着无数的钉螺,他提出了“毁其居、灭其族、防其入”的灭螺方针。通过生态学的研究,苏德隆了解到在干燥的平面上,不适宜钉螺爬行、寻找食物和产卵,于是,他就指导镇上的群众,抽干河水,铲除浅滩,喷洒药物,消灭钉螺;同时,再用大石块修砌镇河两岸,在石块的接头处用水泥填缝,使钉螺丧失生存的土壤。
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号召和鼓励下,在陈云求真务实的指示下,在苏德隆的灭螺战略指导下,面对血吸虫病的猖獗,青浦人民众志成城,从捕捉、火烧、药杀钉螺,到创造性地实行修旧沟、开新沟、填老壑、筑新路,打起了一场血防与水利相结合的防治大战役,创造了全民参与灭钉螺的奇迹。
由于钉螺是血吸虫的寄生源头,青浦全县广泛开展了查灭钉螺的群众运动。从识螺、查螺、灭螺一条龙做起,全县累计用于查灭钉螺的劳动量,共计677.7万多工,灭螺总面积24753万平方米,同时与长三角毗邻地区开展联动联防工作,治疗病人401072人次,治疗病牛6800多头次。经过治疗,15多万名早中期的病人体质有了不同程度提高,6000多名晚期病人的健康得到了恢复。
上世纪50年代初,青浦任屯村等疫区的青年血吸虫病感染率高达90%以上。大批青年失去了参军报国的机会。送走“瘟神”后,青浦征兵体检免除了血吸虫病的查检。青浦的血防工作,带动了乡村卫生室的建立,完善了赤脚医生队伍。以乡村医生、卫生员、血防员、清洁员、化验员等一体的群防群治队伍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成为全国的先进。
经过与血吸虫病进行艰苦卓绝奋斗的青浦人,让瘟神低下了头。上海在南方省市中率先宣告了彻底消灭血吸虫病,让瘟神横行的历史从此终结,迎来了春风杨柳万千条,春暖江南的崭新局面,青浦也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江南水乡。在任屯村血防陈列馆,陈列着由当地农民同一群人同一场景的两张照片,更是说明了新旧社会两重天,送走瘟神的情景。当地老百姓自豪地说,我伲过去“篮球”装在肚中,人人都是“肚饱病”,现在“篮球”拿在手中,个个都是运动员。
在党和人民齐心协力,医务人员不屈不挠拼搏努力下,任屯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苏德隆教授创造的“笨方法”灭螺实践,有效地加速了青浦消灭钉螺的步伐。改变了原本“钉螺像天上星,仙人也灭不尽”的“神话”,将血吸虫斩草除根,消灭于萌芽之中。
1983年,青浦县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在20多年的血防工作中,经国内外公共卫生专家反复检查,没有查到过一只活钉螺,如此显著的成就与苏德隆教授指导的有效灭螺方法,反复查灭的战术是分不开的。苏德隆教授被青浦人民称之为“当代华佗”和“血防大师”。苏德隆的血防灭螺经验,在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重大的反响。不少国际防疫专家和友人慕名来青浦参观,到任屯村访问,盛赞中国全民动员送瘟神的巨大成就。
用艺术讲好“送瘟神”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我在青浦区文化馆从事文艺创作辅导工作,得知在青浦及任屯村的这场“血防战役”中,涌现了不少新的民歌和歌谣,故事与曲艺,不少创作者都是当时的灭螺队员和“瘟疫”的受害者和康复者。后来,不少灭螺员还成了故事创作员。在“送瘟神”这场人民战争中,不仅有业余作者创作的作品,更有专业作者的艺术创作。1961年,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邀请编剧王炼和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尤嘉、仲星火等来到了青浦水乡和任屯村体验生活,最后创作并拍摄了电影《枯木逢春》。郑君里导演还把电影的拍摄地选择在青浦抗击疫情的大本营、朱家角古镇的人民医院,让《枯木逢春》再现历史的真实感和场景的现实感。
据当年奋战在一线的朱家角医院外科医生、切脾脏专家李镇当介绍:在血吸虫病的治疗中,医护人员凭借着热忱和责任,中西医结合,自主调制药物,治愈了全县8万人次的患者,名列全市之首。当年任屯村就有300多位晚期患者,对于血吸虫病的晚期患者,诸如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等危在旦夕的病人,青浦的医务人员和踊跃下乡的市区医务人员一起携手共进,齐心协力,与时间赛跑,与瘟神抢夺生命,在简陋的医疗条件和中西医配合调理下,施行切脾手术。在医疗专家和群众防治等多管齐下的措施中,让神医华佗也无奈的小虫,在专家和人民共同抗击瘟神的战役中,收敛了嚣张的气焰。白衣天使的辛勤付出,让治疗后的一个个“苦妹子”重获新生。
1973年,青浦设想在任屯村建立一座血防陈列馆。上海油雕院的张充仁等艺术家受邀来任屯村体验生活搞创作。张充仁和他的学生们用心用情地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艺术的精品力作。其中,张充仁的雕塑《怜其少子》,塑造了骨瘦如柴、顽强挣扎的患者形体,艺术地反映任屯村催人泪下的疫区生活。上海青浦任屯血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的血防展示馆,它反映了任屯村血防的过程和成就,展现了伟大的血防精神。馆名由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宋日昌题写。馆前建造纪念碑一座,由原中央血防领导9人小组副组长魏文伯题写了“造福人民”4个大字。2001年,陈列馆进行了重新整修和调整。设立了“瘟神肆虐、万户萧疏”“亲切关怀、综合防治”“加强科研、指导防治”“继续奋斗、巩固监测”“送走瘟神、造福人民”等5个展厅。
青浦任屯村的血防陈列馆建成以来,曾经接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卫生官员和专家前来参观交流;同时,也成为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镌刻着毛主席《送瘟神》二首诗的 “血防”纪念碑,警示人们在疫情面前一定要科学决策,科学应对。
(作者为上海市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