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钧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
恩平虽然是著名侨乡,但其革命斗争历史悠久,不但早在1928年就建立了党支部,而且,其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遗址,也是国内最早将中共武装力量称为“人民解放军”的起源地。
“革命遗址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真实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恩平近年来十分重視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花了很大力气来修缮、恢复革命遗址,但未来要如何利用和保护好革命遗址,让红色基因活起来,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恩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吴美娟为了恩平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呕心沥血,她对此很感慨。
恩平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恩平市圣堂镇水塘村,这个平凡美丽的小村落,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底蕴—这里有恩平市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恩平著名的革命“三老”,有两位出自这里。
走进水塘村委会下辖的天村,远远便能看到一栋高耸的阁楼,那里便是恩平历史上第一个基层党支部—天村党支部旧址。据了解,天村党支部始建于1928年。该支部由革命前辈冯燊建立,是恩平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领导恩平地区的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
天村党支部旧址是青砖结构,杉瓦盖顶,闸楼门额的石匾刻着“天村里”三个大字,楼高8.5米,共三层,宽4.3米,进深5.2米,占地面积22.36平方米。吴美娟告诉记者,这栋阁楼在1958年拆掉了一部份,1981年进行重建,1983年6月被恩平县人民政府(恩平后来撤县建市,下同)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塘村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历史,就是出了冯燊、禤荣这两个大名鼎鼎的革命先辈。冯燊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恩平县委书记、全国海员总工会组织部长、西南特委书记、粤中临时区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政委。禤荣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恩平县农民自卫军团团长、恩平旅港回乡服务团长、上海福民交通站交通站负责人。
如今,冯燊故居、禤荣故居都在水塘村辖区内,保存完好,均为恩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水塘村已经成为了来恩平旅游的网红打卡地。由于三老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这里保护和开发得都比较完善,各地的党员干部经常过来参观学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在这里举行。恩平还结合温泉旅游节,将这里作为其中一个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推广,而且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努力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和八方嘉宾前来参观和了解,不断扩大恩平红色旅游的影响力。还有天村,已经成为全市党员主题活动日的重要地点,各单位新党员入党宣誓也选择这里。”吴美娟说:“像这种得到了重视,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革命遗址,是一个成功的模式,以后要好好发扬。”
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的“镬盖山六壮士纪念公园”
1941年,5名八路军战士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与日军奋勇作战,最后宁死不屈跳下悬崖,这段历史早已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在18年后的中国南方,也出现了一段与狼牙山五壮士极为相似的英雄事迹,那就是“镬盖山六壮士”。
“镬盖山”位于广东省恩平大田镇朗底以东,海拔240多米,巍峨耸立,雄伟壮观。山顶较为平坦处,地势凸显,高约1米左右,犹如一只锅盖注:在粤语中,“镬”就是“锅”的意思,扣在地上,故称“镬盖山”。
1949年7月18日,粤中纵队独立一团和五团在朗底墟休整。此时,中共恩平县委在朗底墟打铁铺召开会议,讨论征粮和减租减息等事项。在开会期间,国民党保安司令李江等部600余人,向朗底解放区进犯。粤中纵队副司令员欧初等领导人,即令红星连主力一排据守镬盖山,居高临下,进行狙击,前后击退了敌人数次进攻,使敌人无法前进。当一排狙击任务完成,部分战士已撤退时,另一股敌人从另两侧迂回包抄。仍在坚守阵地的吴宽、关华、苏宙、谭植、关森、吴浓等6人枪弹已尽,撤退无路的情况下,砸烂机关枪和步枪,围在一起,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由一排排长吴宽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5人壮烈牺牲。另一名战士关华伤势虽重,但最后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得以幸存。
为了纪念六壮士,恩平“镬盖山六壮士纪念公园”在2018年筹建,目前已经完成大部分建设。建设资金除了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外,还利用了当地全域旅游建设和乡村振兴改造的政策和资金。
吴美娟说:“现在革命遗址恢复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资金,致使许多红色旅游景点开发速度缓慢,开发水平低,规模不大,品位不高。我认为革命遗址建设不能孤立地发展,要从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方法完善红色旅游产业的生产要素。镬盖山六壮士纪念公园能够建成不是偶然的,它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下一步如何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革命遗址建好了,后续还需要维护,这些资金单靠政府支持是不够的。大田镇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是全国森林小镇,目前已经有了锦江温泉、山泉湾等一大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如果能以红色旅游为支撑、乡村休闲与农业观光旅游融合的思路来保护和开发革命遗址,将镬盖山六壮士纪念公园、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等串链成珠,打包到旅游项目中去,那么就能解决后续维护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也为当地农民增收增加了新的渠道。”
大槐顶伏击战遗址的遗留问题
“在恩平,还有一处革命遗址,目前还处于一个待开发保护的境地。前段时间,当地搞开发涉及遗址,遗址面临遭遇破坏的尴尬局面。我当时马上和当地政府联系,让他们出面暂停工程。”
吴美娟口中的这个遗址,是恩平大槐顶伏击战。恩平大槐顶伏击战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以来,对日军作战规模最大一次战斗。
1945年7月中旬,粤中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接到中共广东南路特委送来的情报:从雷州半岛撤退的日军主力部队3000余人,正沿广湛公路,向阳江、恩平方向行进,企图打通广湛公路开往广州。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即率一团、六团部队,从恩、阳边境山区,星夜兼程,开赴到广湛公路沿线,谢立全亲自带人到前沿察看地形,选择伏击阵地和出击路线,决定在恩平那吉的大槐顶附近进行伏击。7月16日,我军在大槐顶路段一侧的山地上,配置了轻、重机枪和掷弹筒,做好伏击准备。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我军决定伏击日军的殿后部队。17日中午,日军部队开过大槐顶,直至傍晚时分,军殿后部队约二、三百人,开始经过大槐顶。此时,我军一声令下,阵地上各种武器同时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日军殿后部队遭到突袭,人仰马翻,抱头鼠窜,乱作一团,战斗持续约40分钟,当前面的敌人回头增援时,我军已迅速撤出战斗,安全转移。此役,我军取得了毙敌三四十人,伤敌一批的重大胜利。这次战斗后不到一个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长达14年的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解放后,虽然这段历史在当地和上级党史中都有记载,但是由于伏击战原址所在地比较偏僻,所以一直没有在原址建立有纪念碑,大槐顶伏击战也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
“这很可惜。对于散布在恩平具有红色基因的纪念地或标志物,地方政府不但要守好这些红色资源,还要积极培塑,使之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前来恩平采访调研的《源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谢佚芳认为:“深度挖掘好红色故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为了铭记过去,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而故事应当是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也是最鮮活的载体。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善用红色资源引导和培养一批懂红色文化、有红色故事、富有责任心的红色传人,在传、帮、带中再现过去的历史和事迹,让红色文化更加光彩照人。”
大槐顶伏击战是在一个山坡上,当时是荒山野岭,人足鲜至。现在已经面目全非,看不出当年惨烈战斗的痕迹了。
“建议在原址先建立一个纪念碑,今后可以发展成纪念园。”谢佚芳建议:“过往历史得不到充分展示,便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要围绕人物、文物、事件和精神品质,在红色印记有形化建设、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开发利用、红色文化普及宣传教育等方面下功夫。”
谈起今后恩平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吴美娟说:“像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遗址地处镇区生活中心,游客来参观停车很不方便,但要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难度也很大。像这种遗址,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专业指导下,开展遗迹遗存修缮保护工作,让古迹恢复原样,让历史焕发生机。在修缮改造过程中,还要加强周边环境规划改造和匹配建设,保持严肃、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氛围。”
而对于其他已经形成规模的遗址,吴美娟认为:“以革命旧址节点,变小为大、积少成多,打造红色旅游专线,提升整体吸引力。像圣堂镇的水塘村,与自然景区相融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方法路子,为小型革命旧址保护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现实借鉴。”
谈到当前恩平革命遗址的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吴美娟希望江门市政府和恩平市政府能进一步加强重视,吸纳规划、建设、城管、史志、档案、文物管理、文化旅游、纪念场馆等单位和部门参与,与驻军政治工作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形成政府牵头、军地合力的组织领导格局。革命旧址保护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纳入各级统筹,确保保护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