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学习(三):正确的流程方能产生正确的结果

2020-07-14 09:57王昌胜张骞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5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价值思维

王昌胜 张骞

学校的任景业老师对分享式学习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完善的建构,并提出了分享式学习的基本学习流程(作者注:本文中的主要论点均源自任景业老师对分享式学习理论的阐述及著作)。他認为这里的“流程”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程序”,是指分享式教学的核心,即基本操作——“问题”“思考”“分享”这三个思维单元。这三个思维单元是普通个体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也是群体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分享式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解决一个核心大问题,还是解决大问题中的某个环节,抑或一个小细节,都要经历这个思维过程。所以,“问题”“思考”“分享”既是课堂学习的“大流程”,也是课堂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流程,更是一种学习的思想和理念。

“问题”的价值大小决定着“思考”程度的深浅,也决定着分享质量的高低。问题更多地来源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又会回到学生中去。

问题从哪里来——从学生中来

知识类问题:A.学生根据“课题”直接提出问题;B.学生根据“情境图”发现并提出问题;C.学生 “自学教材”后发现并提出问题;D.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发现并提出问题;E.学生根据“问题单”发现并提出问题;F.在分享中产生新问题。

秩序类问题:A.从课堂文化中感受到问题;B.从个体的学习方法中发现问题;C.从大家的行为习惯中梳理问题。

问题价值在哪里——“真问题”才有价值

知识类问题:A.学生提出的来的问题,是“真问题”,首先“提出问题”这件事情本身的价值远大于“问题内容”的价值;B.如何帮助学生按照思维规律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步走,一是鼓励学生敢提出问题——参与无错原则,二是引导学生会提问题——好问题有方法原则。

秩序类问题:A.学生能从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已经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价值;B.发现这些问题后,民主程序解决问题。

问题到哪里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知识类问题:A.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可以分为并列式、递进式、包含式;B.如果问题较多,可以由学生分小组或集体进行梳理;C.可由学生认领问题,以问题组建攻关小组;D.可将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作为作业,课前有学生就解决情况分享;E.黑板上留一栏作为问题之家,有兴趣的同学解决后分享;F.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单(本),定期梳理。

秩序类问题:A.发现问题,问学生:怎么办?B.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C.方法制定后成文并张贴在墙;D.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跟踪问题解决情况,坚持执行。

有的时候,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一致的,所以,在解决问题前,先要确保“问题的一致性”,这样才能确保小组学习的目标一致。

有的时候,同一个问题,师生的理解也不一致。当对方提出问题后,思考者应该进一步确认问题。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询问问题是否明白。(选自任景业著作)

“思考”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思考”是学生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需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而思考时间的长短由学生自行决定。当学生接到任务后,我们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要求给足相应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的时间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为了确保交流的有效性,在交流前,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一个独立思考、探索的过程。

当然,独立思考与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一个“教——扶——放”的过程:

“反思”是自我成长最有效的一条路径,反思可以促进进一步思考。

案例:如何让学生具有“反思”的习惯?

我们在具体情境中教学生学会反思。如教学生按照“六步预习法”独立预习课文: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圈,标自然段;圈生字,注拼音;框生词、成语;找出多音字、难写的易错字;

三、查,用小问号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并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划,用红笔划出重点词、句,并做批注;

五、拓,画出文章的结构网络图;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六、问,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分享”是反思、提升的过程

分享既是人的天性的体现,也是在这种交流和表达中,对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进行重组、建构、反思、提升的过程。

案例:教师外出培训之前,领导告诉这位教师:好好学习,回来之后要在全校做分享。于是,这位教师学习格外认真,学习收获也比以前大很多,因为,这位教师在出发前就做好了“学习”“分享”的准备。

以上案例说明了意识前移的重要性。

因为这位教师是带着目标去学习的,所以学习的动机改变了,效果也随之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让每一个学生带着“分享”的使命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让分享的“意识前移”,要让学生在做某件事之前知道终极目标。

在分享式学习中,上课前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不能只是听会,还要表达出来,不只是能表达,还要有自己的观点能和他人分享,这就使学生有了更明确的动机。人人都想向世人展现最美好的一面,这也会给孩子更大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欣赏、是创造、是心与心的对话。在课堂学习中,分享的主体是参与课堂学习的每一个人,包括学生和老师,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分享的内容是前人的、同伴的、社会成员间的智慧。我们在分享中能感受到前人、同伴和社会成员间的那份情感和执着,接纳他们对未知世界的知识和经验,增进我们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和掌握,同享他们探究思考之旅中的欢乐和幸福。与先人、同伴和社会成员一起在分享中创造、在思考中享受欢乐和幸福。

分享是伴随学习全程的。面对一个新情境,别人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面对新问题,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辅助问题?哪些更有价值?要解决这个(些)问题,可以制定怎样的方案和计划?这个方案和计划要考虑哪些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之前的预备工作,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掉。分享式学习恰恰要突出这些对思维有启迪作用的“全过程和微细节”,要指向对思维深处的思考。

也正是基于“全过程”的考虑,我们提倡用“分享思考”,而不用“分享结果”。因为结果只有一个或几个,而思考却各不相同。无论这个“思考”是不是正确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做法是丢弃了思维过程之后的表达,做法好,但大家不知其好在哪里,而“想法”是思维,是事物实质的关联。这就是“鱼”和“渔”的关系。例如学生在分享彼此间的做法(如解题方法)时,我们要鼓励他们分享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的想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多问“你是怎么想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问: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既要分享“思之所得”,那是解决后的欣喜,更要分享“思之不得”,因为那是新的学习起点,是课堂中生成的新的学习资源,是更有价值的分享。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分享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考,让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分享,不仅仅是口头表达,形式应该多样,如书面表达、肢体表达,绘画,演示操作等。

分享式学习,尊重人的天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支持。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塑教师角色、重建学习规则、重构学习思维的根本性变革。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价值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