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涓 蔡菁 张珺洁 杜文静
摘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人们对于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但同时也发现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尤其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往往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校教育在实施中困难重重。在此教育环境下,本文以高中阶段的家校教育融合为研究内容,首先细化了高中阶段家校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有效的改进策略与优化途径,为高中阶段的家校合作构建完整体系。
关键词:家校合作;教育融合;问题;策略
一、 引言
自古以来,家庭在教育环境中一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并且无法被其他教育方式所替代。但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却使得人们逐步忽视了家庭教育,尤其在高中阶段后,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渡过了启蒙期和塑造期,故此将所有责任推归于学校教育,这就导致在高中阶段的家校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二、 高中阶段家校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意识淡薄,配合度不高
家校合作应当由教师与家长共同配合完成,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落差,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一般,因此在教师视角中,由于家长自身水平的不足,家庭教育的观念比较薄弱,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没有及时给予科学的家庭指导和管理。但是从家庭角度来看,多数家长由于缺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意识,因此就认为教育就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双方的思想意识与教育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很难产生良好的合作。
(二)合作方式简单,作用不持久
在当前的高中阶段,家校教育融合的方式过于简单,学校和家长基本都依靠家长会这一途径与对方接触,而家长会一般每学期最多举办两次,同时家长会还具有多重的目的,比如学生动员、教学任务发布等,其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和家长,因此家长和教师的主动性并不能展现,这样的合作机制也难以有效发挥出共育的效果。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家长就只能依靠电话、微信等方式交流,而如果学生没有发生特殊情况的话,一般交流也很少,无法有效发挥出持久的教育作用。
(三)合作内容单一,比例不协调
传统教育思想在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他们抱有“望子成龙”的希望,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异,其他的一切事物都不用管,而这种思想就导致了学生所接受的德育与智育水平不均衡,家长过度关心学生的成绩,而教师又苦于无法与家长达成一致的德育目标,进而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建设、独立生活能力、社交水平、人际关系处理、性格塑造、价值观建设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当学生真正出现问题后,家长又会责怪教师的教育引导没有做好,甚至还会造成家校矛盾,严重阻碍家校教育融合的发展。
(四)合作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性
高中学校教师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信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导和培养能力,故此“自主”放弃了参与到家校教育融合的进程之中,而不是听从教师的指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校合作共育之中,这就造成多数家长的合作参与度过低,未能主动构建起家校教育融合的桥梁与平台。
(五)合作机制不全,缺少约束性
虽然教育部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必须要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甚至在不同地区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更加详细的评估督导细则,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却并没有完整的合作机制进行监督和约束,导致制度规范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
三、 高中阶段家校教育融合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校角度
现代教育尤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发展是迅速的,一方面表现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广,让大多数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表现在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教师不仅可以将情境、问题探究、分层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融合,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教学的进程,比如微课、线上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此外再加上师资力量的不断强化,这都使得学校教育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家校教育融合方面,学校却并没有完成其重要任务,首先缺乏向社会大力宣传家校共育的重要影响,造成大多数家长的合作意识不足;其次并没有准确落实国家规范,没有健全具体的家校教育融合机制与机构,进而导致家校共育并没有真正得到推广与实施。
(二)家庭角度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启蒙作用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家庭教育的影响就被人们忽视了,其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家长的教育意识不足,他们的观念落后,不知道与教师如何展开沟通,也不知道该沟通什么内容。第二,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成长。如今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生活节奏快,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故此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第三,部分家庭中亲子關系存在矛盾,部分学生生活于离异家庭,还有大量的留守儿童等,这些特殊学生的家庭也比较难以配合家校共育。
四、 高中阶段家校教育融合的策略与途径
(一)转变理念,强化合作意识
思想层面的改观是推动行为落实的前提,因此在创建家校教育融合平台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理念转变出发。第一,积极宣传推广家校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学校可以通过教育讲座、开设家长学校、优秀家长讲座等学习和培训活动,为广大家长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促进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能够按照规范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第二,搭建家校合作学习平台。高中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观念,同样教师和家长也要建立同样的意识,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和教师专项学习的场所,聘请专家编写专门的学习资料,让家长和教师能够从中掌握良好的家校配合技巧,同时共同学习的环境也能进一步加深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第三,打造服务型教师团队。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也应当多元化发展,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的学科教学教师,也要培养理念丰富的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和理论培养,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所有家长和学科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落实家校教育融合的举措。
(二)丰富方法,健全操作细则
传统的家长会必然不能满足家校教育融合的目标,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家长与教师沟通联系的方法与途径。首先,学校应传承和发展家长会的模式,设置专题化的家长会,比如理论学习会、成功案例分享会、家长经验交流会、感恩活动等,通过不同的特定主题,让家长在家长会中实现经验交流、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目标,更利于家校教育融合的推进。其次,应进一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搭建具备多功能的家校共育平台。其一,教师可以借助各种通讯方法,比如校讯通、QQ群、微信群等方式,建立统一联系所有家长的即时信息通道,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完成沟通;其二,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途径,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软件等,向广大家长提供学习途径,以趣味短视频、社会案例、软文或硬核教育理论等内容,传播和普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其三,教师或学校还可以建立家长建议电子信箱,通过网络途径搜集家长的反馈意见,为教师教学以及与家长合作提供宝贵的意见。
(三)拓展内容,共创良好环境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项能力均衡发展为目的,因此在创建家校教育融合环境时,也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主题,既要涵盖学生的成绩、能力提升,也要覆盖学生的习惯、德行、品格、审美等养成,让家校共育成为学生快速汲取营养的大环境。因此,学校就至少需要从三方面改善家校教育融合的环境状态。其一,应建立学生信息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学校必须要掌握学生更明确的信息,才能实施更符合学生的教育,因此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状态、社交范围、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都可以成为辅助教师和家长实施教学活动的内容。其二,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活动,设立多元主题的家长开放周。例如在评选校园优秀学生时,就可以要求家长参与评选,从家长的角度评判优秀学生的特点;又比如在家长开放周期间,家长可以自由出入校园,实践观察和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与状态。其三,应开展教育感恩活动,促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尤其在开学、毕业典礼或者励志动员大会上,可以加入亲子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的环节,用更加强烈的仪式感增进双方的情感,为学生营造积极地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感恩父母与老师,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实时监督,构建管理机构
要想实现家校教育融合的高效与持续发展,学校就必须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并且制定具体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用规范和机制监督并约束家校共育的顺利开展,保证各职能部门人员相互配合,严格履行个人的职责与任务,同时也能保障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三方各自应有的权益。首先,应建立专项负责管理与监督的监管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同时负责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组织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此外还要以第三方角色监督家校共育中双方的责任推诿现象。其次,应建立以当前政策法令为基础的家校教育融合管理、监督与评价制度,一方面要明确规范家校合作的步骤与流程,确定教师与家长在固定时间内的最少交流次数,同时强化沟通的有效性,针对家长会、家长开放周、家庭教育讲座以及心理教育讲座等活动展开评价。另一方面则要针对教师的家校沟通技能进行总结和评判,并且定时安排教师的理论与专业技能培训活动,让教师具备相应的家校教育融合能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高中学校的家校教育融合并没有得到良好地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多重阻碍,因此学校必须要通过意识、方法、内容以及机构制度方面的完善和优化,开辟家校共育的良好平台,让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培养新时代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秀峰.林区中学家校合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9.
[2]温勇康.家校共育,温暖前行——浅析高中阶段家校合作的意义和方法[C].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论文集(六).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2-4.
作者简介:
安丽涓,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市实验中学;
蔡菁,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城关第二小学;
张珺洁,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文县石坊小学;
杜文静,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文县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