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7-14 16:32英青措
乡村科技 2020年13期

英青措

[摘 要]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既是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本文简要介绍青海省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黄南州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3-08-2

1 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海省黄南州各级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实施“两大战略”、推进“三区建设”的进程中,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推进了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1]。黄南州已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确定文化产业示范户80家,成为青海省拥有示范基地最多的地区。截至2019年年底,全州文化经营主体有572家,文旅从业人员达到4.17万人。2019年,新增22家文化旅游产业法人单位;新增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6家,建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中心7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宣传展示点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示范户158户,全年实现民族手工业销售收入6.15亿元,同比增长6.5%;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20.5%;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10.7万人次,同比增长20.5%;实现旅游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20.5%,各项指标创下历年最好增速。

2 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青海省相比,与新形势下对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宣传推介不够

虽然黄南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原生态景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但是许多地区处于大山深处、草原腹地,交通不便,道路等级低,餐饮、住宿、通信、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滞后,并缺乏“叫得响、传得广”的宣传品牌。例如,“西域胜境·神韵黄南”“同仁青海省唯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唐卡之都”等品牌在旅游推介方面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营销模式单一,权威媒体介入较少,文旅品牌形象尚未真正建立[2]。

2.2 运行机制不顺,文旅融合不深

从管理体制来看,旅游与文化部门各有职能、权限,因业务涉及面广,难以将文化与旅游进行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从运行机制来看,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难以做到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存在条块分割、活力不足、利益冲突等问题,因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形成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3 理论研究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一是对推进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挖掘文化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例如,热贡文化和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渊源、文化形态、特征、价值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还没有形成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二是缺乏落实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的约束机制,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统一指导,执行力不够,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文化脉络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三是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四是乡村文化旅游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小微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缺乏、营销策划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

3 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对策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王建军调研黄南州时指出“持续深化州情认识、持续破解发展难题”,当前黄南州上下正处于认真实施“一优两高”“三区建设”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务之急。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宣传推介理念

一是以坎布拉景区转型提升工程和隆务热贡艺术风情小镇建设为两大抓手,加强开展旅游项目的申报、衔接和争取工作,处理好文化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做到生态保护优先。二是将文化旅游重点目标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州直各部门及有关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之列,并加大考核权重,建立健全旅游目标考评奖惩机制。三是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为主,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建设、培育一批以民俗体验、农牧观光、休闲养老、文化赏鉴和摄影采风等产品为主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四是把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的维修、保护等工作有机衔接起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不断打造和推介全省乃至全国独特的文旅品牌。五是在黄南州重大特色节庆,适当安排假期,丰富各族干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夯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群众基础。六是创新运用“互联网+文化旅游”模式,开通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号等,直接传递信息,降低文化旅游的信息交流成本,让游客享受更加快捷的信息服务,把黄南州乡村文化旅游融入全省乃至全国旅游行业。

3.2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规划执行力度

一是政府主导是文化旅游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单纯通过市场运作或招商引资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高层次的协调领导小组,从黄南州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在前期进行有效的整体策划规划、营销宣传包装、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投融资政策,全方位地予以扶持。二是建立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研究年度特色文旅融合工作及项目选定、资金整合等重大工作,最大限度地整合项目,建立符合文化旅游发展的职能资源整合、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全力推进黄南州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是制定相关奖励政策,设立文化旅游作品原创奖、文化旅游产品创意奖、文化旅游工作突出贡献奖等。四是建立科学的旅游资源库,深挖文化内涵并准确定位,对“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实现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的新提升。五是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确保发展方向、功能定位、重点项目等不因人的变化而改变,避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

3.3 延长文旅融合产业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引导旅游投资者建成一批集风情民俗、民族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购物于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度假基地。鼓励文化创意和旅游商品相融合,制作物美价廉、便携实用和纪念性强的高原有机食品、藏医药产品、民族服饰、唐卡、堆绣、雕塑及石刻等文化旅游商品。二是推动神韵黄南、金色热贡、达顿宴等演艺精品进乡村文旅融合产品,支持打造蒙元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精品剧目编排,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推出民族传统射箭、骑马点火枪、草原赛马等体育旅游产品,发挥蒙藏医药、温泉药浴优势,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医疗等医疗旅游产品。三是加快文旅融合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导游人员的培养,州、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黄南州临聘乡村演艺人员、讲解员和导游的工资待遇问题,稳定演艺、导游队伍,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四是针对黄南州文化旅游景点多的实际,按照一寺(庙)、一村、一景一故事的理念,做好導游词的挖掘整理,让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旅游遗产活起来。

3.4 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做强文旅融合品牌

一是依托尖扎五彩神箭暨达顿文化艺术节、同仁热贡六月会、唐卡艺术节、泽库八月草原盛会和河南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文化资源,高标准谋划“神韵黄南文化旅游节”,形成统一谋划、统一宣传、统一营销的局面,做大做强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形成“一县一节庆、一县一特色、一乡一活动”的文化旅游品牌。二是不断创新各种载体,积极利用黄南州高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风味美食。三是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旅游、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做优休闲度假产品,在黄河、隆务河流域建设文化旅游小镇、传统村落,突出特色游、唱响绿色牌,不断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个性文化旅游品牌。四是将文化资源、自然风光、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互为包装,充分挖掘、整体融合,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系列产品。

参考文献

[1]田真.文化创意乡村旅游发展中应规避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乡村科技,2018(18):16-18.

[2]翁伯琦,仇秀丽,张艳芳.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化传承的若干思考及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5):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