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菁华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不断促进乡村治理的转型和完善,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乡村治理与转型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重视对乡村的治理,同时要积极思考乡村治理的转型方略。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推进乡村治理与转型。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转型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3-25-3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就要把着眼点放在乡村治理和转型上。如何促进转型期的乡村实施乡村治理,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找准致富优势,成为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现阶段,虽然乡村振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部分乡村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法和战略,乡村在促进自身发展时必须牢牢把握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从该战略出发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和完善,以此绘制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可以说,乡村振兴特别是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完善已成为我国推动农村改革的基础,必须不断坚持实施。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等,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的幸福感,推动建成小康社会[1]。
1.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
1.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為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补齐短板。习近平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因此,没有实现乡村振兴就不代表实现全面小康。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是推动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内容。所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提供路径选择,就是为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补齐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是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现实要求,结合我国农村发展情况提出的战略。
1.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关键内容。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推动农村现代化能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而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曲折和困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农村人口多,给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带来了困难。因此,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农村现代化提供方向保障,提高农村发展能力,促进农村转型发展,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注入活力。
1.3.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供路径选择。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在为我国解决主要矛盾提供路径选择。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现阶段农村发展过程中,在“三农”领域尤为突出。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发展基础薄弱、人口较多、乡村劳动力缺乏、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均影响了乡村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无法得到提高,意味着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未得到良好解决。为进一步突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 乡村治理概述
2.1 乡村治理的内涵
对乡村治理内涵的阐述可以分为三大方面:一是从国家和社会角度出发,推动乡村治理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乡村层面的规范和优化,是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从基层社会角度出发,乡村治理的完善和优化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关键内容,通过乡村治理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等来实现管理和维护,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和谐稳定的基层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乡村发展;三是从治理本身的角度出发,乡村治理指通过国家介入即相关法律法规、民间参与即村规民约等来规范行动主体的行为。
2.2 现阶段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
2.2.1 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由于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乡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乡村劳动力缺失导致乡村发展缓慢、滞后。
2.2.2 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比较滞后。一直以来,我国城乡资源配置都存在不合理问题,导致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比较滞后。虽然目前我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且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得以提高。但我国农村人口庞大、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导致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滞后的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在文化教育方面,部分贫穷落后地区尚未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乡村发展教育缺乏资金支持导致乡村学校难以发展。而且由于现阶段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务工,部分孩子跟随父母在打工地进行学习,导致乡村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在医疗卫生方面,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乡村医疗卫生发展极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乡村医疗人才缺乏、乡镇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在社会保障方面,乡村养老问题突出,由于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导致乡村出现许多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如何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乡村治理中的重要问题。
2.2.3 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一个地方能否取得发展,主要在于是否有两大部分的动力支持,即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外源性动力主要指其他地方向当地输入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来扶持当地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内生动力。部分贫困地区,即使已经拥有外部帮扶的外源性动力,而内源性动力缺乏,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也无法促进该地长远发展。因此,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主要针对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强调外源性动力在帮扶农村进行脱贫时要注重提升贫困地区的“精气神”,以此凝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促进乡村治理与转型
3.1 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回乡
鼓励回乡策略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我国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的现状。外出务工人员不愿回乡帮扶家乡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乡村与城市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不平衡,乡村就业岗位较少,或者没有平台供外来返乡人员进行家乡建设。因此,乡村要注重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通过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如企业家、党政干部和各专业人才返乡支援家乡建设,给予返乡人才相应的物质奖励,同时加大技术方面的支持,为反向人才建设家乡提供相应的保障[2]。
3.2 采用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方式
推动乡村治理的优化和完善需要实现治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通过采用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来进行治理,才能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水平,通过各主体间的相互监督来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乡村基层党组织在促进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现阶段存在许多因为基层党组织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影响乡村治理完善的实例,因此要对基层党组织的选人用人进行严格把关,为乡村发展选择良好的领路人;另一方面,通过各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方式来加强对乡村一把手的监督,从源头杜绝官员不作为、贪污腐败现象[3]。
3.3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实现乡村治理的完善,要注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就整体而言,通过贯彻落实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制度方略来进行乡村治理,主要包括制度不断完善、坚定不移推进扶贫战略和促进民生保障不断完善,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就个体而言,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发展情况不尽相同,采用同步的发展战略可能不适合部分农村的发展状况。因此,在进行乡村治理时要根据不同乡村的发展现状和当地条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贯彻和落实“精准扶贫”方略,通过研究考察因地制宜地规划脱贫方式,只有实现重点突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3.4 完善制度保障,有效推进乡村治理
制度保障为乡村治理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使得乡村发展有据可依,从而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有效性。完善制度保障的关键在于从理论上提供保障,明确参与治理各方的責任和义务,以此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同时,完善制度保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让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从源头杜绝乡村领导的贪污腐败和不作为现象。乡村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监督小组进行权力的分管和制约,同时不断完善民主监督渠道,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表决权,鼓励广大农村人民参与乡村治理和完善。
4 结语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把握乡村治理这一内容。只有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与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蕾,范丹.乡村振兴中的社区转型与治理研究:以Q市R镇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208-213.
[2]张新文,张国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3-71.
[3]刘超,唐婷.乡村振兴中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传统制度性资源:价值、困境与转型路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9(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