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纳在《艺术哲学》第五编《艺术中的理想》中提出了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分别是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以及效果集中的程度。其中“特征的重要程度和有益程度”为我们指明了何为重要的特征,这是为创作者指明方向,而“效果的集中程度”则是为创作者提出找到这个方向的原素以及优秀的艺术典型。这三种尺度阐述了艺术家应该如何将他的理想运用到创作当中,按照自己的观念最终将实物转变为精美的艺术品的过程。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创作经历,谈一下这三种尺度在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重要特征;有益程度;效果集中
正文:
丹纳在《艺术哲学》的第一章《艺术品的本质》中对艺术品下过一个定义:“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其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艺术家往往以自我的观念为基础,将所观察和要表现的事物进行主观的改造,再将其表现出来,事物不再是具体、客观的事物,而是经过艺术家思维的改造,也就是“理想”的;若要使事物成为理想的,艺术家便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辨别和升华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将这主要的特征遴选出来进行更为理性和主观的表现,促使特征居于主要地位,这就是特征的重要程度。一个非常经典的系列问题,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有没有高级低级之分呢?能不能指出一个特征比别的特征更有价值呢?是不是每样东西都有一个理想的形式,其余的形式都是歪曲的或者错误的呢?能不能发现一个原则给不同的艺术品规定等级呢?其实可以很明确的解答这个问题,例如伦勃朗·凡·莱因的《以马忤斯的晚餐》和保罗·委罗内塞的《伽拿的婚宴》,这两幅油画作品,都是以耶稣为题材的作品,伦勃朗的这幅画中耶稣是穷人的耶稣,在一个昏暗破旧的小饭店里,耶稣在和穷人对话,这里的耶稣是围绕着下层人民展开的。而委罗内塞的画中,富丽堂皇的建筑,欢快娱乐的氛围,一看就是富人的聚会,是上层人民的耶稣。这两幅作品同时都是描绘的有关耶稣的场景,那么哪一副是好的呢?由此可见,贫穷,愁苦,微光闪烁的阴暗的气氛,固然产生了杰作,但富庶,快乐,白昼的暖和愉快的阳光,也可产生同样的杰作。再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柯勒乔所画的《丽达与天鹅》,同样的题材三位大师不同时期不同创作,你又能说出哪一个更好呢?所以,快乐与悲哀,健全的理性与神秘的幻想,活跃的精力或细腻的感觉,心情骚动时的高瞻远瞩,肉体畅快时的尽情流露,一切对待人生的重要观点都有价值。
有关特征重要的程度,比如以人为例,最表面的就是在我们身上持续三四年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这些是比较短暂的,再往里就是持续20年、30年、40年、大概半个历史时期的事物,像是一代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受到的影响,下一代人就不会受到这种影响了。再往里的影响就可以存在一个完全的历史时期了,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代等。由此可见,历史挖掉第几层所费的时间,即指出那一层的深度,也说明那一层的重要程度。在创作时也一样,要找到“最里层”的那个特征,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特征本身与其他的特征力量间的博弈,哪一个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越趋于稳定、长久,哪一个特征就占主导,就更重要。
第二种尺度丹纳将其定义为:“特征位置的高低取决于不受外界影响的时候,是否具备这些特征的个体或集体趋于消灭或发展,而特征本身也趋于消灭或发展,并且要看消灭或发展的程度如何”。这就是是特征其自身是否有益于其发展的一种力量—特征的有益程度。比如“爱”,在个人有益于别人时,有益于团体,社会时,爱是最有益的特征。又比如在表现人体的艺术当中,提到有益的特征,毫无疑问一定是健康。特征的重要程度与否,决定了它是否是稳定的,根本的和长久的,而特征的有益的程度,决定了它是否对表现自身的特征有帮助,可以助其特征的表现更直接,更突出。
第三种效果集中的程度,比如在创作时,我们观察一件物品,表面的质感就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创作手法,在绘画青花瓷(图一)和陶制品(图二)时的表现技法就会不同。会观察到物体最明显的特点,抓住其与众不同的特征将其表现出来。有时这些特征可能会放大、夸张,以更好地表达绘画者内心的想法。在画风景写生的时,会主动地在画面中移动树木;茂密的树叶,挺拔的树干,蜿蜒曲折的树枝,需要天空的地方,可能树叶太过茂密了,我们需要挪动,甚至是删减,这里的树干需要换一种造型,将另外一棵树挪到画面中的另一个地方,一切的景物都在观者心里,而外界只是成为了一种参照,艺术家一切观察到的特征,更显著的表现在了他的画面中。效果就越集中,特征占支配地位越高,艺术作品越能打动人心,艺术品的价值就越高。“作品的各个部分通力合作,表现特征。不能有一个原素不起作用,也不能用错力量,使一个原素转移人的注意力到旁的方面去”。要使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是何种表现形式,能够将特征在其艺术作品中占支配一切的地位,将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发挥在该艺术作品中的最大价值,那么所有的效果都应当集中,集中程度的强弱决定其价值的高低,使效果集中的关键称之为原素。我认为,为了表现特征,艺术家竭尽所能,利用其独特和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捕捉,并放大某一他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性,將其概括,总结,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本能状态。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原素”是使效果能够集中的核心,但是在具体分析“原素”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需要再次提到,那就是“特征”一词,而作为艺术家,会把这些特征放大,比实物所呈现出的更加明白,清晰,甚至是夸张变形。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艺术作品的夸张成分。弗洛伊德的《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从画中可以看到弗洛伊德故意把女性的肥胖夸张化,这里艺术家所描绘的不再是直观的形体,而是其观念,这种观念是主导他绘画的核心力量,他会围绕这个观念,改造所描绘的客观物体,而经过改造,描绘出的形象也就与其观念相符合了,这也就是“理想中的了”,而艺术品必定是经由创作者主观的意识而改造,这不仅仅是大脑“理想的”因素,还有其绘画的习惯、方式,理解事物的观念、方法等等。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论述的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标准,目的是为了表现所描绘事物的稳定的,基本的,核心的特征,而“特征的重要程度和有益程度”为创作者指明方向,而“效果的集中程度”则是为创作者提出找到这个方向的原素。这三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应用到我们的创作中,就会产生出美妙的火花。
作者简介:张子洋(1995-),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生。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