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圆
《医路长行》是一位中国医生带有回忆录性质的纪实散文集,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多方面的关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图书出版信息;光明网、人民网、新华网、广西云、搜狐网、广西新闻网、南宁日报等媒体开展报道;《当代广西》《新阅读》杂志刊登《医路长行》书评;104摩登电台、970女主播电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邀请作者参加节目;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主题书柜策划活动、广西423读书日活动都专门制作、播放了《医路长行》的推介视频;广西电视台《遇见好书》栏目为《医路长行》录制专题节目。目前,根据《医路长行》改编的广播剧、微电影已在接洽制作。
《医路长行》的编辑出版过程,是编辑与作者协同合作,不断提升文本质量、发现图书传播价值的“长行”之路。
基础:发现图书的核心价值
《医路长行》原本是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建院60周年文化丛书的其中一本,属于合作出版图书,于2019年8月交付我社。作者吴锋耀一生行医,后来从事医院管理工作,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但细读文本之后,作为责任编辑,我被他的文章打动了。作者非科班出身,文章写得平实,少用修饰,但是胜在有内容:真人,真事,真情。作者本人抢救过的病人、遇见过的病人家属、结交的各种朋友,以及在医疗事务中结识的领导、专家、医生、护士,全都是真人真名真事,真情实感落在细节处,经由工作实践流露出来的职业自豪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作者既不避讳谈及抢救失败的案例(《“孩子走了我不怪你”》),也坦然承认依然存在未解的医学疑问(《惊险的手术麻醉》),对于自己遇到难题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也毫不藏私(《小万兰“救心行动”》)。谈起工作,都是真章,如《与乡村医生打成一片》一文,作者在总结了乡镇卫生院的最重要职能是“疾病预防”之后,“决心从乡村医生的工作抓起,去开拓创新卫生院的工作局面”,这样抓住问题本质解决主要矛盾的思路与细致的执行融合,就有了说服力;又如提到“文化建院”,既有文章提到了理念的由来,也有文章讲到了理念的落地,有文章呈现了执行理念的成果:四医院的职工从原来的自卑,“怕别人误把自己当作传染病病源”,到自信地喊出“为生命站岗”的使命,涌现出获得广西第一枚南丁格尔奖章、“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杜丽群等模范先锋,经受住了甲型H1NI流感等重大疫情的考验,医院也创建了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成为国家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全国人文爱心医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作为医院院长,寻找突破口来建设传染病医院,带领四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的做法,是一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扎实文章。这样的文章,能够在干事创业者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医院文化建设专家、山西省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原院长李长河在阅读了《医路长行》之后,“最强烈、最深刻感动的部分”就是作者对11年院长职业生涯的阐述,评价“这是最不喧哗的刻记,具有惊心之力却又始终呈现安然沉默的品质”。
与此同时,作者个人经历丰富,16岁走出仫佬山乡,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乡镇卫生院担任住院医生,22岁成为乡卫生院的院长;在县卫生防疫站工作过,做过内科医生,后来成为专业的麻醉科医生,在麻醉科医生的岗位上成长为医院管理人才。其将近40年的职业履历跨越乡村和城市,穿越了我国县、乡、村的三级传染病防治网络,记述我国医疗系统各级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共同救治病患的温暖日常,是一本凝结经验与思考,综合理论与实践,有温度、有深度的人文医学读本。作者从基层一路走来,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实现,其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担当可以引起广泛的共鸣。
另外一个让我认定这部书稿具有更长远生命力的,是作者经由文本传达出来的理念:(1)敢于突破常规,始终在更高的视野上审视自我和事业。为四医院争取到南丁格尔奖章(护理界最高奖)、将四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这些在别人看来更像“造梦”的愿景,他都一一实现了。(2)他本人擅长交流,在心态上很开放,与区外优秀医院开展交流活动,将中科院院士工作站引进医院,获《中国卫生》杂志评定为“医院管理创新人物”,获全国第三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这些都说明了他在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和他的追求所在。
实施:从框架到细节,打造优质文本
在对图书价值的认识基础上,我搭建了这本书的基本结构,将文章分为三辑,并提炼出了各辑的主题,第一辑《底色——走出仫佬山乡,走上从医之道》,收录了作者走出仫佬山乡,从山乡少年成长为国家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院长的故事。第二辑《追求——当人文医生,建人文医院》,收录了作者成为传染病医院院长之后,和医院同事共同努力,在10年时间内将医院从三乙医院建设为三甲医院的奋斗历程。第三辑《滋养——从医学中来,到医学中去》,收录了作者与医学同人以及其他在医院建设管理方面给予启示的人士来往的故事,其实也是暗合前面两辑的主题,作为前面两辑文章的注脚,点明了作者医学精神和医院管理心得的源泉。
经过和复审、终审沟通交流,在医疗系统发放试读本,我们初步确定了这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医学院的学生、医务工作者,并通过作者将书稿转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教授,请他作序,在序言中他提出这本书“医业精神与个人品质紧密相连,个人思想与时代观念渗透无痕”,“借此次作序的机会,向大家尤其是工作在卫生健康战线的同人们推荐这本书”。
机遇:提炼主题,完善内容,把握宣传重点
2019年12月,《医路长行》完成出版。2020年1月,图书正要上市进行推广之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了。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成为自治区级和市级新冠肺炎病人集中收治定点医院。《医路长行》的作者临危受命,党政一肩挑(党委书记空缺),全面主持医院的党务和行政工作。《醫路长行》也因此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有了进行再一次升级改造的机会。
抗疫期间,我一直关注四医院抗击疫情的情况,在2020年1月29日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到四医院旁听医务交流会,感知医院面对疫情的状态。我社党总支书记、社长刘迪才注意到了我的发言,提出要求:《医路长行》的宣传要聚焦“中国医生”这个主题,讲好中国故事。社里也开始对外推介这本图书。根据上级单位、媒体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意识到,《医路长行》的受关注度在扩大,需要对它进行重新的定义。经过和同事们充分交流,我把《医路长行》的主题提炼成了两句话:一位中国医生的行医笔记,一所传染病医院的抗疫故事。并请美术编辑为《医路长行》增加设计腰封,将这两句话连同作者的头像印在了腰封上。
随着图书宣传推广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到这本书。在这个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和媒体单位都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增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文章。我和作者沟通,但在疫情防控紧张的时候,作者每天要处理的事务繁多,一直没能落笔。
2020年3月2日,随着最后3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四医院实现了收治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阶段性目标。作者终于得以总结思考,形成文字,写成了13篇文章。
坚守:在更长远的维度上考虑取舍
作者新写了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的文章之后,一道选择题摆在了前面:要不要把新增加的内容作为单独的一个板块呈现?新冠肺炎疫情是热点,如果把这10篇文章单独作为一个篇章,放在全书的最前面,会更吸引人的眼球。经过反复斟酌,新冠疫情只是偶然事件,需要关注的是行走在漫长医路上的个体,以及维持着公共卫生体系运转的常态工作。《医路长行》不是造星运动,我希望它带给读者的,是因为感受到医生救死扶伤的坚持不懈,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爱重。我们看了文章深受感动,不是因为作者是英雄,而是因为他的职业成长符合我们内心深处“天道酬勤”的信仰。《医路长行》说的是中国医生的故事,但终极的诉求是唤起读者的内心:找到自己,肯定自己。为此,我坚持了原来的结构,把这10篇文章分别分配到了之前设定的三辑之中,使得全书布局更加合理。为了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我还请插画师为图书增加了插画。
文学是时代风云际会的产物。《医学长行》正好站在了风口上,血肉丰满地撑起了人们对它的期待。
作者单位: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