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淑明 陈萌
摘 要 本文分析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办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我校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符合职业岗位特点的“四对接”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尝试构建基于“崗位+技能+证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技能+证书”课程体系
前言
近年来东莞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已步入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职业技术教育应根据东莞本地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主动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加快内涵发展,实现网络专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省重点专业,理应适应形势发展,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1]。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办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优势不明显,对口就业率相对偏低
根据对我校毕业生的调查,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大量毕业生都被企业当成简单的劳动力来使用,只有少量的在做计算机网络技术、录入、文秘等工作,对口就业率相对偏低。网络专业的专业特征不明显,从业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岗位通过短期培训就能胜任。因此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如果再有一次重新选择专业机会的话,他们不会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1.2 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从理论上讲,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是培养中初级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应当为本地经济服务,培养经济产业第一线的从业者。但学校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又往往存在着培养目标偏离的现象。存在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与企业对接不紧密,“闭门造车”,培养的毕业生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和什么样的岗位没有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由于“白领”情结,使得许多学生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毕业后到企业当工人。尽管职校学生大多来自弱势群体的家庭,但他们仍有人许多眼高手低,甚至宁愿毕业后在家待业,也不愿从事一些较苦较累的工作。因此就出现了一方面人才就业市场上网络专业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一方面学校这方面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比较难。
1.3 课程体系封闭,不能很好地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
由于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现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比较混乱。课程体系封闭,在设置上大多以学科性课程为主,缺少综合实践性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课程。缺乏统一的规划,盲目开设新课程,流行什么就教什么,课程多而杂。以实践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内容太少,缺乏与企业生产要求相匹配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各方面只懂一点皮毛,却没有能力做一点实际的工作。
所以,合理地定位中职学校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的课程体系,找准专业办学方向是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 人才需求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思想是面向市场,与时俱进,大力培养实用人才。根据我们对东莞市企业招聘信息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总共909个面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岗位中,超过25%为专门面向中专技校学生招聘,其中不少企业更开出5000至7000元的相对高薪。目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需求量都较大,社会各类企业均急需一批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础能力又具备平面制作专业能力的中初级专门人才。
通过对企业需求信息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企业岗位需求的特点:
(1)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人才需求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应用性、服务性岗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基本可以胜任;
(2)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高于对学历的要求;
(3)企业更注重对工作意识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2.2 专业建设目标
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核心,以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培养适合社会、企业需要合格的综合型网络技术人才。
在现有办学的基础上,围绕东莞地区重点发展的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紧密地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成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立足教学,兼顾服务,按照行业工作标准建设功能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2.3 创新符合职业岗位特点的“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建立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2],即“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相对接、学校水平考核与国家职业技能认证相对接、课堂教学与顶岗实习相对接、学校办学与企业用工要求相对接”。
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时期学习任务,形成一个前后衔接,从浅到深循序渐进、由理论学习到专业综合实践,贯穿中职教育的纵向阶梯过程。在这个过程,我们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核心,以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培养适合社会、企业需要合格的创新型网络技术人才。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实现三个基本目标。首先,我们要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综合成长相对接,实现教学相长、厚德精技的目标。其次,大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我校大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申请计算机职业技能鉴定,经国家、省、市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审批,我校为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装调员、网络调试员等多个工种初、中级鉴定资格。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至少一个职业技术工种的鉴定。推行“双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适用社会要求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到企业工作过渡期短,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就业后就能上岗,增强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最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与IT企业、政府信息职能部门、行业协会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促使教学始终紧跟行业发展方向,校企共育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IT技能型人才,夯实自身“理实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基于“岗位+技能+证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3],按照“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项目教学、理实一体项目法教学,开发基于“岗位+技能+证书”工作过程的科目课程,科学构建以“岗位+技能+证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按照岗位任务为模块进行模块化建构,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
3.1 职业岗位分析
按照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满足社会需要,与企业、行业协会等进行讨论,共同确定本专业学生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
2013-2014年将进一步加强人才需求市场调研,主要对东莞及珠三角的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职业进行调查,并对专业(职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来把握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
3.2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服务本市及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技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网络的组网与调试、硬件安装与维护以及网站建设和基本的编程能力,适应IT行业建设、管理、服务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3 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认证考试内容,构建基于“岗位+技能+证书”的课程体系,开发双证书课程,强化“教、学、做”一体化。
“岗位+技能+证书”主要的任务是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各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任务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符合该架构的教学内容,从而形成适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职教特色,以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的,通过“岗位+技能+证书”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职业意识,养成职业素质,增强职业核心能力。
4结束语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办学时间短,从一开始的师资设备比较薄弱发展到现在上规模、上档次,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充分证明网络专业必须解决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找准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在专业人才培养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输送“德高技强,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继平.切实加强科研工作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5-2.
[2]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1999(7):5.
[3] 单宏.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创新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月刊,2010(4):3-7.
作者简介
谢淑明(1968-),男,广东揭阳人;现就职单位: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