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权 钟斌 谭俊杰
【摘要】 目的 分析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HHFNC)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实施HHHFNC治疗, 观察组实施NCPAP治疗。比较两组无创通气失败、无创通气时间、吸氧时间、有创机械通气开始时间、有创通气持续时间、PS应用情况, 治疗前后早产儿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 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无创通气失败率24.0%低于对照组的44.0%, 有创通气持续时间(20.11±1.45)h短于对照组的(23.56±4.91)h, 有创机械通气开始时间(21.19±2.53)h晚于对照组的(8.25±2.18)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的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2.00%(1/50), 对照组死亡率为4.00%(2/5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部损伤发生率12.00%高于对照组的2.00%, 医源性感染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6.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PAP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与HHHFNC相似, 但NCPAP可更好地降低无创通气失败率, 缩短有创通气持续时间, 延迟有创机械通气开始时间, 降低感染风险, 而HHHFNC则可减少鼻损伤发生率。
【关键词】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7.037
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相关,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急促及发绀等症状, 若得不到及时救治, 可出现呼吸衰竭而大大增加死亡风险。目前对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常用呼吸机支持治疗[1, 2]。其中, HHHFNC和NCPAP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模式, 本研究探索了HHHFNC和NCPAP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应用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男女比28∶22;出生体重1200~2100 g, 平均出生体重(1673.45±441.21)g;胎龄28~30周23例, 胎龄31~34周23例, 胎龄35~50周4例;初产妇41例, 经产妇9例;产前使用激素15例;剖宫产34例。观察组男女比29∶21;出生体重1212~2121 g, 平均出生体重(1674.01±441.45)g;胎龄28~30周24例, 胎龄31~34周22例, 胎龄35~50周4例;初产妇42例, 经产妇8例;产前使用激素15例;剖宫产34例。两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实施HHHFNC治疗。鼻导管直径比患儿鼻孔内径50%小, 设置初始流速5 L/min, 设置吸入氧浓度维持在血氧饱和度90%~95%, 若流速升高1 L/min(直至12 L/min), 且吸入氧浓度比初始值升高10%,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10 mm Hg(1 mm Hg=0.133 kPa), 胸部X片显示肺扩张减少, 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均需要将流速降低0.5~1.0 L/min:①吸入氧浓度<30%, 血氧饱和度90%~95%;②二氧化碳分压40~60 mm Hg。若吸入氧浓度维持在21%且血氧饱和度维持90%~95%持续>6 h, 则可停止HHHFNC的应用。
1. 2. 2 观察组 实施NCPAP治疗。设置呼气末正压5 cm H2O(1 cm H2O=0.098 kPa), 设置吸入氧浓度维持在血氧饱和度90%~95%, 若吸入氧浓度<30%, 呼气末正压≤4 cm H2O, 维持血氧饱和度90%~95%持续>6 h则可停止NCPAP治疗[3]。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无创通气失败、无创通气时间、吸氧时间、有创机械通气开始时间、有创通气持续时间、PS应用情况, 治疗前后早产儿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 死亡情况及并发症(鼻部损伤、医源性感染、败血症、脑出血、视网膜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无创通气失败、无创通气时间、吸氧时间、有创机械通气开始时间、有创通气持续时间、PS应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无创通气失败率24.0%低于对照组的44.0%, 有创通气持续时间(20.11±1.45)h短于对照组的(23.56±4.91)h, 有创机械通气开始时间(21.19±2.53)h晚于对照组的(8.25±2.18)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创通气时间、吸氧时间、PS应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后, 两组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的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死亡率为2.00%(1/50), 对照组死亡率为4.00%(2/5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鼻部损伤发生率12.00%高于对照组的2.00%, 医源性感染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6.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败血症、脑出血、视网膜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NCPAP是常见的无创呼吸支持技术, NCPAP的实施时间越早, 越可能规避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 还可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 但NCPAP的使用过程中因头部位置频繁变化导致护理强度、难度和时间增加, 且NCPAP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鼻损伤风险[4, 5]。
HHHFNC模式无需用鼻塞, 可降低鼻部损伤风险, 但会增加医源性感染风险, HHHFNC属于一种新型无创呼吸支持方式, 其通过对鼻咽部解剖无效腔进行冲洗, 借助湿化和暖气促进代谢功的下降, 促使气道保持正压, 从而提供呼吸支持。HHHFNC借助狭小导管进行加湿加温氧气输送而达到维持呼气末正压和供氧作用, 其产生的气道正压和早产儿体重之间的关系密切。但HHHFNC气道正压无法直接调节和监测, 容易出现压力不足和正压过小的现象而无法建立有效气道正压[6, 7]。
上述两种方式均能有效预防早产儿肺泡萎缩和凹陷, 促使肺泡动脉氧分压差降低, 促进气体弥散面积增加, 减少肺内分流而促进氧合作用改善, 从而改善早产儿的预后[8, 9]。
本研究結果显示, 观察组无创通气失败率24.0%低于对照组的44.0%, 有创通气持续时间(20.11±1.45)h短于对照组的(23.56±4.91)h, 有创机械通气开始时间(21.19±2.53)h晚于对照组的(8.25±2.18)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创通气时间、吸氧时间、PS应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的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2.00%(1/50), 对照组死亡率为4.00%(2/5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部损伤发生率12.00%高于对照组的2.00%, 医源性感染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6.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败血症、脑出血、视网膜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NCPAP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与HHHFNC相似, 但NCPAP可更好降低无创通气失败率, 缩短有创通气持续时间, 延迟有创机械通气开始时间, 降低感染风险, 而HHHFNC则可减少鼻损伤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谭开卷, 曾秋月, 陈凤喜. 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 33(4):617-618.
[2] 刘颖, 聂川, 颜慧恒, 等. 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广东医学, 2020(3):1-5.
[3] 陈永存, 汪勇芬, 朱艺芳, 等. nIPPV与nCPAP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 当代医学, 2020, 26(5):104-107.
[4] 陈树亮, 翁伟江, 高华. 大剂量沐舒坦联合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早产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吉林医学, 2020, 41(2):504-506.
[5] 江余明, 沈明强, 曹芳, 等. HHHFNC和NCPAP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应用效果. 江苏医药, 2019, 45(10):1008-1011.
[6] 刘莹, 黄银娟, 黄丽婷. 危重症专职护理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9, 25(13):91-94.
[7] 司亚丽, 王晋平, 沈仙, 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中国处方药, 2019, 17(6):85-86.
[8] 米思璐. 早期呼吸支持优化策略在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早产儿管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50(1):30, 32.
[9] 刘文强, 徐艳, 韩爱民, 等. 两种不同通气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撤机阶段的应用对比.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8, 20(9):729-733.
[收稿日期:20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