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表征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0-07-14 08:27戴晶静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0年6期
关键词:建构绘画游戏

戴晶静

[摘要]幼儿在3-6岁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活动以表征行为来呈现。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获得各项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支持、鼓励幼儿进行言语表征、动作表征、图画表征等多元表征,帮助他们丰富、深化游戏,进一步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为他们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游戏幼儿表征表征能力

研究表明,幼儿能通过语言、图像、动作、符号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经验、思想和情感。提到表征,很多教师会局限于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其实,表征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言语表征、动作表征、图画表征等。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支持、鼓励幼儿进行多元表征,帮助他们丰富、深化游戏,进一步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

一、鼓励幼儿在探索艺术材料中体验表征的乐趣

随意涂鸦、色彩感知表现和玩泥玩沙等活动,是幼儿熟悉藝术表现材料和积累艺术表现经验的机会。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材料,鼓励幼儿感受材料的特质,在探索中运用艺术材料进行表征,体验创造的乐趣。

l.在丰富的游戏情境中,探索线条和图形

幼儿常常在游戏情境中,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涂鸦期一般处于4岁前,幼儿会进行随意涂鸦,手部小肌肉动作协调性不够,他们常常会画出凌乱的无方向的,断断续续的线条。幼儿独特的笔触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中探索线条和图形,体验表征的乐趣。如雨天带领幼儿观察过下雨后,教师在纸上张贴云朵造型,鼓励幼儿用线条表现下雨的场景。雨是从天而降的,幼儿在直接感知过下雨后,他们能用从上往下的短线或长线表现下雨的场景。一名幼儿用白色油画棒在纸上画线条,教师对他说:“你画的雨我们都看不见?”幼儿:“雨是没有颜色的。”教师:“要是在画纸上用水粉颜料涂一层蓝色的天空,就能看到你画的透明雨。”我们要理解幼儿的艺术表现,鼓励他们富有创造力的表征。2-3岁幼儿随着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尝试画封闭式的线条:类似圆的造型。

在阅读了绘本《圆》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在幼儿园,在家里,在马路上找一找圆圆的东西。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在哪里找到了圆圆的东西并尝试画一画。

萌萌说:我画的是圆圆的车轮。

大宝说:我画了许多气球。

齐齐说:我画的是今天早,上吃的圆圆的包子。

菲菲说:我画了一个大西瓜。

……

虽然幼儿在纸,上都画了大大小小的圆,但这些圆形代表着不同的东西。这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事物的独特表征方式。

2.感受不同绘画工具、绘画材料的不同效果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材料,鼓励幼儿感受材料的特质,在探索中运用艺术材料进行表征,体验创造的乐趣。这些不同的绘画工具、绘画材料可以是身体部位、生活物品和自然物等。

鼓励幼儿用手指蘸颜料点画毛毛虫、小蝌蚪、彩色的糖果、葡萄、油9菜花。在手掌上刷颜料用印手掌印的方式表征太阳的光芒、春天的花儿、秋天的大树、小螃蟹等。用手指、手掌点画和印画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发王财幼儿友现作品中的“札“许多验用身体部位表征的乐趣。常见的生活物品也是幼儿进行艺术表征的工具。如用牙刷蘸颜料刷小草,用布条在纸上拖拽绘画,将蘸有颜料的小棉花球放在纸上,用苍蝇拍去拍打,制造放烟花的效果等。教师还可以和幼儿共同收集树叶、石头、树枝、花草、蔬菜等。用蔬菜头的横切面印画表现出开放的花朵,用鹅暖石拼摆造型,在树叶上涂鸦后进行拓印画等。在使用不同绘画工具、绘画材料的过程中,幼儿感受不同材料进行绘画表征的不同效果。

3.体验手工制作的多种立体造型

幼儿在揪纸、撕纸、贴纸、折纸、团纸团、搓纸绳、用剪刀剪纸等游戏中感受玩纸表征的多变造型;幼儿在玩泥游戏中,揉、挖、搓圆、搓长、压扁、组合等感受部分与整体。在手工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大胆表征。如教师将捡来的树枝插入花瓶中,鼓励幼儿用油泥在树枝上做小芽芽和小花。幼儿在手工制作中发展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多变的立体造型。

二、支持幼儿在模仿与假扮游戏中发展表征的能力

模仿与假扮游戏是角色游戏的早期形式。它的出现是幼儿思维开端的标志,它既能够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也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两岁左右的幼儿就开始依靠象征来思维,他们开始借助动作来“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景”。教师要以多种方式支持幼儿在模仿与假扮游戏中发展表征的能力。

1.提供适宜的玩具、材料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出现“替代”和“假想”

在娃娃家游戏中,我们常常会为孩子提供形象的玩具,如娃娃、小碗、小勺、小奶瓶、小枕头等,支持孩子迁移生活经验进行动作模仿。其实,我们还可以投放一些低结构材料和自然物,如各种纸张、冰棒棍、树叶、松果等,支持孩子在游戏中出现“替代”和“假想”。孩子会自发的将树叶当做菜,冰棒棍当做炒菜的铲子进行模仿烧菜的游戏。他们会将几个纸盒拼摆在一起当做娃娃的小床。他们还会用积木进行围合当成灶台。通过对幼儿娃娃家游戏的观察,我们发现功能越是不确定的材料,越能激发孩子的假想和替代。

2.教师参与到孩子的假扮游戏中,丰富情节

根据孩子游戏的需要,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假扮游戏中,顺应孩子游戏的发展,在交往和互动中延长孩子游戏的时间,增强乐趣,丰富情节。如幼儿请教师到娃娃家做客。教师假装说:“我肚子饿了。”幼儿问:“你想吃什么?”教师说:“我想吃面条”幼儿听后,在活动室内寻找可以用来做面条的材料。最后,在美工区找了一些皱纹纸,撕成长条放在碗里,对教师说:“快尝尝我做的面条吧!”……这样的互动后,孩子们自发的玩起了用废旧材料制作食物的游戏。假扮游戏的情节在教师的参与中不断的丰富。

三、引导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不断积累表征的经验

孩子们在摆弄、搭高、围合等建构过程中,能发现不同形状积木的特点和在空间中的表现形态。这些经验的获得和积累,会为孩子的平面、立体表现与创造打基础。

在建构区中投放大型积木,如泡沫积木、纸砖、易拉罐等。让孩子自由地搭高、铺路、推倒、随意摆放等。鼓励幼儿在建构中自由探索和发现。由于2-3岁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需为他们提供人手一份的充足的建构材料,让幼儿自由搭建。教师不急于指导幼儿如何搭建,让幼儿在摆弄建构材料中自由探索,发现材料进行不同组合后的立体表现。对于3-6岁的幼儿,他们的建构水平在不断发展。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建构兴趣,和他们一起收集低结构材料并共同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鼓励幼儿在建构活动中不断积累表征经验。如春天郊游后,孩子们对公园里各种造型的花坛产生了兴趣。教师在建构区中张贴各种图形的花坛图片,投放自制的花草辅材,鼓励幼儿自主搭建花坛。幼儿由最初的无意识围合,到有目的的观察花坛图片进行模仿搭建。他们的建构技能和表征能力在探索中不断提升。

通过鼓励幼儿在探索艺术材料中体验表征的乐趣;支持幼儿在模仿与假扮游戏中发展表征的能力;引导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积累表征的经验,不断发展表征能力并促进其后期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黄进主编.《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

[3]读懂儿童研究院编著.《解读儿童案例精选》[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1

猜你喜欢
建构绘画游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爆笑游戏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