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
【摘要】 目的:通过中医古文献挖掘分析古代治疗失眠的证型和方药规律,以期对失眠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整理《中华医典》中确诊为不寐病即失眠的条目,最终获得条文436条,方药127首。参照国家标准《中医临床症候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对证型进行规范化统一。结果:排名前三位的证型为心脾两虚、痰火扰神、肝郁气滞。失眠病位频数前三位为心、肝、脾。病理因素有气、火、痰、瘀。体质因素有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排名前三位的方药为酸枣仁汤、温胆汤和归脾汤。方药主要以补益剂、安神剂和清热剂为主。结论:失眠的病位与心、肝关系较密切,虚、实并重。失眠的治疗方药主要以补益剂、安神剂和清热剂为主。
【关键词】 失眠 古文献 证型 方药 数据挖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ncient treatment of insomnia syndrome type and prescription law through the data mining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somnia. Method: The items of insomnia diagnosed as insomnia in Chinese Medical Code were selected and sorted out, 436 articles and 127 prescriptions were finally obtained. The syndrome type were standardized and unified by referr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TCM clinical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rminology syndrome part. Result: The top three syndromes type were heart and spleen deficiency, phlegm and fire disturbing consciousness, liver depression and Qi stagnation. The top three frequency of disease position of insomnia were heart, liver and spleen. The pathological factors were Qi, fir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he physical factors were Qi deficiency, blood deficiency, Yin deficiency and Yang deficiency. The top three prescriptions were Suanzaoren Decoction, Wendan Decoction and Guipi Decoction. The prescriptions were mainly tonic, tranquilizers and heat clearing agents. Conclusion: The disease position of insomnia is closely to heart and liver. Attach importance to both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The main prescriptions for insomnia is tonic, tranquilizers and heat clearing agents.
失眠通常指患者的睡眠時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疾病并存。失眠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2]。目前西医治疗失眠的副作用大,药物的日间残留效应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3]。而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副作用小、效果好的优势[4]。在中国几千年的古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具有借鉴价值的失眠临床医案,但由于内容繁杂,描述形式各异,需要进行规范化整理,并分析出其中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信息[5]。数据挖掘是发掘复杂数据中所蕴含知识、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对古文献失眠相关条文进行数据挖掘,对其证型和方药规律进行分析,挖掘对失眠临床诊治有参考价值的医案信息[6],以期给临床提供有效的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古文献数据的来源
本研究筛选整理《中华医典》中明确诊断为不寐病即失眠的条目,包含病名含不寐、不得卧和目不瞑,选取其中有明确证型,有或无方药的条目,最终获得条文436条,方药127首。
1.2 整理方法
1.2.1 证型统计 参照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证候标准对证型进行规范化的整理,对于相近的证型进行统一,对于相兼的证型进行拆分,对于无法归类的证型按原文保留。
1.2.2 方药统计 方药分类按照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进行功能归类,重复的方药按一个方药统计。
2 结果
2.1 失眠证型分析
对436条条文进行归类,共获得失眠证型39个,前十位证型分别为心脾两虚、痰火扰神、肝郁气滞、肝火炽盛、心肾不交、心火亢盛、气滞血瘀、心胆气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其中心脾两虚、痰火扰神、肝郁气滞、肝火炽盛占比共计45.64%,见表1。
2.2 失眠脏腑病位分析
对条文中出现的失眠病位频数进行统计,病位总频数为439,前五位失眠病位分别为心、肝、脾、肾、胆,心和肝占比达到63.33%,见表2。
2.3 失眠致病因素分析
对条文中出现的失眠致病因素频数进行统计,致病因素总频数为237,火占比38.40%,痰占比26.58%,气占比21.52%,瘀占比13.50%,见表3。
2.4 失眠体质因素分析
对条文中出现的失眠体质因素频数进行统计,体质因素总频数为298,阴虚占比35.91%,血虚占比31.21%,气虚占比25.17%,阳虚占比7.72%,见表4。
2.5 失眠方药分析
对条文中出现的失眠方药进行频数分析,共有方药127首,总的方药使用频数为279次,使用频数前十位的为酸枣仁汤、温胆汤、归脾汤、逍遥散、天王补心丹、交泰丸、龙胆泻肝汤、血府逐瘀汤、安神定志丸、栀子豉汤。前三位酸枣仁汤占比10.04%,温胆汤占比9.32%,归脾汤占比8.24%,见表5。
2.6 失眠方药分类分析
对条文中出现的失眠方药归类进行频数分析,总的方药使用频数为279次,失眠方药分类前五位分别为补益类、安神类、清热类、化痰类、化瘀类、和解类,前三位为补益剂26.89%,安神剂19.00%,清热剂12.90%。方药主要以补益剂、安神剂和清热剂为主,三类总占比为58.79%,见表6。
3 讨论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可单独出现,也可兼见在其他疾病中[7]。目前失眠的治疗,西医治疗使用药物副作用较大,各类镇静安眠药物如苯二氮类镇静药物为临床常用药物,虽然疗效好,但患者会产生药物依赖,而且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严重者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失眠需要长期治疗,中医药治疗失眠效果好、副作用小、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患者医从性好。且几千年的古文献当中蕴藏着大量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失眠方案[8],其中具有大量有价值的失眠临床治疗经验。本研究通过筛选古文献,选择有明确证型,有或无方药的条目进行数据分析,发掘中医药治疗失眠的证型和方药间的关系。将中医证型参照国家标准《中医临床症候诊疗术语证候部分》进行规范化统一。共发现失眠证型有39个,心脾两虚、痰火扰神、肝郁气滞、肝火炽盛四个证型共占45.64%。出现的证型中包含了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之证。
失眠病位以心、肝出现的频数较高,说明失眠的发生与心、肝两脏功能异常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藏神”,心失所养或心神被扰会导致神魂不安,引起失眠[9]。《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肝主情志。《血证论》也提到:“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目前社会生活复杂、工作压力大,由于情绪问题引起肝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失眠的情况十分常见[10]。另外与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景岳全书》云:“凡人以劳倦思路过度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现代人社会工作压力大劳倦思虑过度,容易伤脾,从而导致失眠的发生[11]。所以,临床诊疗方面可以结合失眠的主要病位心、肝、脾进行治疗。
对条文中出现的失眠致病因素频数进行统计,火占比38.40%,痰占比26.58%,气占比21.52%,瘀占比13.50%,说明失眠与气、火、痰、瘀关系密切。其中火邪居首,各类原因引起的火热上炎导致心神被扰是一大致病因素。对条文中出现的失眠体质因素频数进行统计,阴虚占比35.91%,血虚占比31.21%,气虚占比25.17%,阳虚占比7.72%。失眠与阴虚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与失眠总的病机阴虚导致的阴虚不能纳阳相符合。
对条文中出现的失眠方药进行分析,共有方药127首,总的方药使用频数为279次,排名前三位的方药分别为酸枣仁汤10.04%,温胆汤9.32%,归脾汤8.24%。方药主要以补益剂、安神剂和清热剂为主。對条文中出现的失眠方药归类进行频数分析,排名前三位的方药为补益类26.89%,安神类19.00%,清热类12.90%。方药主要以补益剂、安神剂和清热剂为主,三类总占比为58.79%。同时可兼见化瘀类和化痰类,说明古人也很重视对痰、瘀这些病理因素的治疗。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筛选有价值的古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初步探讨了失眠证型和方药的规律。失眠的证型虚实均有涉及,属于实证的如痰火扰神、肝火炽盛、心火亢盛,属于虚证的有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属于虚实夹杂的有肝郁脾虚。从致病因素中亦可发现失眠的致病因素主要有气、火、痰、瘀。体质因素有气、血、阴、阳虚损。治疗方药方面,以补益剂、安神剂和清热剂为主,属于补益剂的方药有归脾汤、酸枣仁汤,属于安神剂的有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属于清热剂的有温胆汤、龙胆泻肝汤。由于古文献的复杂性,标准不统一性,本文仅对部分满足条件的古文献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仅初步探讨了失眠的证型和方药各自的规律,尚未对证型和方药的关联性进行数据挖掘,该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34-540.
[2]薛爱珍,王君.大学生失眠症中医证型分布调查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7):619-621.
[3]刘海燕.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失眠处方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22(22):20-21,29.
[4]黄小芹,王长松.110例失眠患者证型与舌象特征关系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2(34):100-103.
[5]马琼,牛阳.基于失眠医案探析不同证型舌脉象的分布规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4(27):10-13.
[6]崔一然,唐仕欢,刘欣,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心悸伴失眠方证对应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5(30):1792-1799.
[7]薛智慧,李洪亮,王欢欢,等.失眠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4,20(16):55-57.
[8]刘禹辛,刘晓艳.宋金元时期辨证治失眠病证的文献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1):141-145.
[9]赵旭颖,唐启盛,罗斌,等.论明清医家“不寐证”文献溯源[J].吉林中医药,2017,1(37):96-98.
[10]吉康生,田平,刘明华,等.从肝从心治疗不寐240例临床疗效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4(35):598-601.
[11]苏凤哲,卢世秀.路志正教授从五脏论治不寐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1-3.
(收稿日期:2020-01-17) (本文编辑:桑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