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彦 汤瑶
摘 要:自从工业革命伊始,人类就开始了与机器频繁共处的模式。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机器的类型不断更新换代。人工智能的出现,更是让原本稳定的人类社会遭受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中,描绘了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人与智能机器人相处的光景。本文对小说中设想的人与机器人相处模式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并指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将为人类建立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提供良好的参考。
关键词: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共处模式;伦理关系;人工智能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5)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小说中的高科技社会,预示着对更高级别的智慧和技术的追求是世界发展的主要基调。而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这使得对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在当下语境中意义非凡。人类社会本身存在着复杂的伦理关系,阿西莫夫借用科幻小说,探讨蕴含在人与机器共处现象下复杂的社会心理。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机器人加入人类社会已是必然趋势。阿西莫夫用他的绝妙文笔,在《我,机器人》(I Robot)中叙述了多个相互联系的故事,幻想出在未来社会人与机器相处的社会光景,这一预见性光景,为现实世界中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参考。[1]
一、机器作为家庭成员
人类是多种情感的聚合体。女性则比男性感性,所以从女性角度出发更能发现人与机器相处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小机》(Robbie)中,女孩葛洛莉亚(Gloria)一直与父母送给她的机器人小机亲密无间。但母亲受到流言蜚语的影响,对自己女儿长期与机器做伴的情况产生了担忧。为此她决定舍弃掉机器人,让女儿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可是舍弃小机让她的女儿陷入心理困境中。后来在父亲安排的下,小机又见到葛洛莉亚,并挽救了她的性命。这次经历让母亲改观。小机的英雄之举源于小说中所提到的机器人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从葛洛莉亚的角度来看,小机是她的成长伙伴,对于孩童来说,她在它的身上倾注了许多的情感。而且一直以来小机给予她许多帮助,它在葛洛莉亚的心中树立了亲近可靠的形象。而母亲的突然决定使得孩子失去了心灵的支柱。对于这对夫妇来说,小机的存在减轻了他们照顾孩子的压力,但同时也给母亲带来了担忧。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即小机挽救葛洛莉亚的性命之后,小机与三人的相处模式一如既往,但是夫妻对机器的情感上发生了尤为明显的变化。倘若没有第一定律的存在,葛洛莉亚会失去性命。失去女儿的父母,对机器产生出敌对情绪在所难免,这是高科技社会中最为残酷的光景。而小机是被其使用者强制停止使用,纵使小机知道自己的离开会对葛洛莉亚造成伤害,但它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这是因为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相比于小说,现实世界进入人类家庭的机器人还不存在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两者的存在都预示着人类与机器人在家庭的共处的趋势。[2]一旦涉及家庭,人类情感的抒发往往比其他层面要更强烈。为此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应以此为鉴,在未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时,必须夯实第一法则。在家庭伦理问题上就连人类都无法分清孰是孰非。所以,发展人工智能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在未来对家用型机器做出严格的限制和分类。
二、机器作为工作伙伴
机器在设置的过程中,是按照人类设置的程序对人类发布的指令来工作,在《转圈圈》(Runaround)中,采硒机器人在宇宙因素与人类指令的双重影响下,只能在任务地点徘徊。而任务的重要程度,决定了参与工作的格里哥利·鲍尔(Gregory Bauer)与麦克·多诺凡(Mike Donovan)两人的生计。如此看来,在工作关系当中,人与机器是相互依存的。尽管在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理想是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但实际上,仍然存在阶级分层的现象。人为了获求温饱必须要工作,而工作往往有三六九等之分。即使是在小说当中如此發达的科技世界里,这一点依旧没有改变。机器的大量出现势必会取代掉一大部分工作岗位,会导致多数人失去工作岗位。如若失业者在生活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势必会让这部分人对于机器的仇恨情绪高涨,从而反作用于社会,阻碍对于科技进步的不断追求。
贯穿整部作品,人类一直是机器的主导者。从共事层面来看,机器是人类的工具,是完成任务的手段。全人类必须牢记主宰机器的原则,才能保证原本有条不紊的人类社会平稳地运行下去。
三、机器作为竞争对手
机器人史蒂芬·拜尔莱(Stephen Belle),经历层层困难终于在与法兰西斯·奎恩(Francis Quinn)的市长竞选中获得胜利,参与到人类的政治活动。
拜尔莱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人类史蒂芬·拜尔莱的帮助。但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正子脑(positronic brain一块铂铱合金的海绵状球体,是机器人获得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的核心装置。)才是获胜的关键。正子脑的存在,意味着人类与机器的竞争是必然的。倘若拜尔莱的机器人身份被公之于众,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抗,并且加剧全体人类对机器的仇视。由结果反推,人与机器的竞争就会被定义为恶性,这样就与人类制造机器的初衷相违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并不意味着在机器超越人类的未来里,人类会被机器取代且不再存活,而是将人与机器的竞争转化为良性,从而形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器人学的第一法则正好是良性竞争的关键。因为机器不得伤害人类,那么在竞争过程中,人类的性命就有了保障。人类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中不断进化,逐步地成为了世间万物的主宰。而自主创造的事物超越自身所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是发展动力的第一构成。其次,超越所带来的压迫感则是第二构成。那么,在情感的趋势下,人类将会追求更加稳定和谐的人机共存社会。人性也是贪婪的,在对大自然界的长期统治中所形成的人类至上观念,也会一直延续到未来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之中。[3]
四、结语
陪伴、同事、竞争只是人机关系中的一小部分,随着人类在机器创造方面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类型的机器产生,应用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这方方面面中,不同人类与不同机器的交流互动,也会随之产生越来越多人与机器的相处模式和诞生各型各式的关系。人类文明与科技文明的碰撞,产生的火花是照亮出人机和谐共处的美好发展前景,还是在那灼热的火光中,折射出人类与机器誓不两立的渺茫前途。[4]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书中写到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表达了他对未来人机和谐相处的期待,同时也为发展智能型社会提供了保护人类的参考准则。人类与人工智能如何相处,依然却决于人类。为了能够造福后代,人类开始着手改善并保护亲手破坏的地球环境。同样,在必然发展人工智能的趋势下,开始着手于如何构建优质的人机共存社会,那么人类的美好未来将不再是奢求。[5]
人站在河流的此岸,人工智能站在彼岸,像两条平行线共同发展。通过遥望彼岸的人工智能,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能够对人类的自身多一份清醒认知,人可以通过理解人工智能从而更理解自己。[6]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人工智能对“人”的警示——从“机器人第四定律”谈起[J].东南学术,2018(05):67–74+247.
[2]兰川.AI时代,人将如何生活[J].方圆,2018(05):66–67.
[3]吕超.科幻文学中的人工智能伦理[J].文化纵横,2017(04):45–55.
[4]王超.超现实的现实指向——阿西莫夫的反乌托邦运思与叙事架构[J].学术交流,2016(06):186–192.
[5]张雪娇.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世界的伦理凝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杨焱、秦敏、陈宁.论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的现实性与哲理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9(0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