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香
摘要:以丹村为例,分析和探讨产业转型中民间精英与基层政府的作用。研究发现丹村的产业转型源于民间精英自下而上的自主探索和基层政府自上而下的后续推进。民间精英早在基层政府介入前独自摸索产业转型,其成功后借助自身影响带动民众实现转型。基层政府则是在原产业导致环境问题的背景下介入转型,通过支持早期精英,营造转型氛围,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技术培训以及出台优惠政策等进一步推动丹村的产业转型。
关键词:产业转型;民间精英;基层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5-0187-04
Abstract: Based on D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e role of private elites and grassroots governments 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Dan Village stems from the bottom-up autonomous exploration of folk elites and the follow-up advancement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from top to bottom. The private elite explored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lone before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intervened. After its success, it used its own influence to drive the public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is involv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original industry. It further promo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Dan Village by supporting early elites, creating a transformation atmosphere,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providing technical training, and introduc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ivil elite; grassroots governnt
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五大发展理念等新思维逐步确立,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保护被提上议程[1]。部分中小型企业因其粗放的生产模式、落后的设备设施以及不达标的污染排放等导致环境问题。如何推动中小型企业转型与升级,从而消解其产生的环境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产业转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仅依靠某一主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在产业转型中,如果发挥多方力量,转型能够取得不错成效。丹村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民间精英与基层政府在该村产业转型中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1 丹村概况
丹村位于江苏省G镇最西端,下辖14个村民小组,辖区936户家庭,全村人口为4 176人。丹村是一个非农业化村庄,该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极其稀少,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业。1983年,丹村民众在G镇镇政府的倡导下开始发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业,由于该产业具有较低的门槛、不错的经济效益,基本形成“全民参与”的局面。曾经,该村共有740户家庭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2],占村庄总户数的79.1%。随后的30多年,丹村群众鼓了口袋、富了腰包,但当地生态环境却遭受严重破坏,丹村的水、陆、空都受到立体式污染。因而,该产业被该市政府进行多次治理。在某种程度上,该产业因污染而引发的治理实践是丹村村委会与G镇镇政府介入产业转型的重要原因。2008年以前,废旧物资产业一直为丹村的支柱产业。2008年,新产业的出现打破了废旧物资产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当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严重阻碍废旧物资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丹村部分年轻人敢于跳出原有产业利益圈谋求新产业。自此,丹村出现转型的迹象。2013—2016年,丹村村委会与G镇镇政府通过社會动员与组织规划为丹村进一步转型“助力”。截至2016年,丹村936户家庭已有407户实现转型发展电子商务。
2 民间精英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
2.1 “历史开创者”——民间精英的产生
始于美国的2008年次贷危机,经过不断演化逐步从金融危机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深陷其中的国家所造成的破坏力远超过1929年的大危机[3]。此次危机对丹村群众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危机期间,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生意急剧下降,前期积累的大量资金基本打了水漂甚至还身负外债。此外,此次危机还导致丹村群众出现群体分化。该村大部分群众因对废旧物资产业有着严重职业惯性和依赖性而选择“重操旧业”;部分年轻人意识到这一产业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不堪一击”,而选择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转型到电商产业。这批年轻人市场意识相对较强,并抓住发展电商的关键时机,从而成为丹村第一批“吃螃蟹”者。更关键的是他们目前的产业规模仍然是村中最大的,并扮演领先者角色。
2.2 民间精英的基本社会特征
在生态转型中,精英人物的引领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类精英出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产业或社区就不可能出现[4]。早在丹村村委会和G镇镇政府介入转型前,就有一批民间精英“摸着石头过河”,独自探索产业转型。他们的基本社会特征见表1。
1)从性别结构上看,丹村民间精英均为男性。“男主外、女主内”这一传统思想仍深刻影响丹村女性的就业和家庭观念,而男性一直被定位为外出互动的角色,丹村民间精英接触电子商务就是频繁外出互动的产物。
2)就年龄结构而言,丹村民间精英以青年人为主。其中,40岁以上的仅1人,占9.1%;40岁以下有10人,占90.9%。相对中老年群体,他们思维更活跃,也敢于尝试新事物,且对互联网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远远高于中老年人,因而更可能成为转型带头人。此外,不同于严重依赖废旧物资产业的父辈,青年人对该产业的依赖性、感情赋予等较为有限,更可能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放弃这一产业。
3)从文化结构上看,丹村民间精英内部差别不是特别大。其中,初中文化占63.6%;高中文化占27.3%;大專学历占9.1%,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但他们处于全村平均受教育水平之上。同时电子商务的进入门槛较低,基本是“拉一根网线、买一台电脑”就可以网上开店[5],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民间精英转型的概率。
4)早期探索者主要是从事废旧物资产业的小户、散户。有9人是废旧物资产业的小户,有2人压根未从事该产业。对大户而言,前期从事废旧物资投资成本较大且他们处于市场主导者角色,因而不愿意也不敢尝试新产业。但小户的情况则截然相反,由于其规模有限,一旦遭遇外来风险因素的冲击,他们更可能另谋他业。
5)就从事电子商务的时间而言,主要分布在2008—2012年。该阶段恰好为淘宝网面世不久且逐步发展的时间点。成功的淘宝网商户有4个因素:资源上的比较优势、时机上的先行优势、正确的市场定位、合理的平台选择[6]。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功因素是时机和资本。丹村民间精英正是抓住发展电商的关键时机,才为后期成功转型奠定基础。
2.3 显性作用:强关系打造和维系利益共享体
乡土社会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为基础,以差序格局为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结构[7]。乡村人际关系如同石子丢弃水中泛起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照离自己距离的远近划分亲疏关系[8]。一般而言,血缘关系最重要,地缘关系次之。
丹村民间精英在带动部分村民转型时,关系网络的亲疏是其重点衡量与考虑的因素,受众对象主要为其亲戚与朋友。新产业发展之初基本为“单打独斗”的方式,即所有环节都是在独立的单元户内完成。随着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人员、资金等一系列资源是亟待补充的,因而具有合伙制特征的新方式开始诞生,合伙者间主要为亲戚和朋友关系。在此过程中,一部分人已实现转型。
另外,原产业经营期间,丹村民间精英与其亲戚和朋友间一贯保持“共享”原则,即市场、人脉等均是共享的。当新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原产业时,民间精英根据之前双方确立的“共享”原则仍然愿意与亲戚和朋友分享,继续维持利益共享体。
2.4 隐性作用:经济效益影响受众抉择
近10余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城乡转型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9],导致传统的乡土社会变化很大。但丹村却保留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源于大部分村民留守家乡从事废旧物资产业,社会流动量非常小,该村4 176人中外出务工的人数仅为101人。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信息量虽小,但有限信息却十分透明,信息传播速度快,共享程度也很高[10]。民间精英转型的消息在丹村高频率的互动与交流中广泛扩散。另外,丹村精英们在经济层面的成就对其他村民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经济效益虽是吸引村民转型的重要因素,但作为“理性人”的村民也会衡量和考虑成本与风险。淘宝网初始期的门槛较低,只需投入1 000元的保证金。同时,淘宝网后台免费为村民推广其店铺与产品,吸引更多潜在淘宝网用户。由于线上交易有较多不稳定因素,因而前期产品的来源以拿货为主,无需再投入大量资金。除此之外,转型意向者主要为年轻人,其父辈依旧从事废旧物资产业,两种产业处于同步发展的局面,对家庭经济基本不会造成很大威胁。总之,经济效益与潜在风险间的较大反差,即高效益与低风险是民众尝试转型的最大诱因。
3 基层政府在产业转型中的多重作用
2013—2016年,丹村村委会和G镇镇政府开始介入产业转型,两者对于丹村进一步转型发挥了关键作用。
3.1 为民间精英的再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最早拥有市场意识、抓住发展先机的一批人,民间精英的产业呈现高速发展之势,但从拿货经营到家庭作坊式生产再到扩建厂房,仅仅依靠自身努力发展电商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基层政府的适当支持对于民间精英的再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谈及的支持是丹村村委会提供相应土地以供其扩建厂房。扩建厂房的前提条件是获得相关土地并征得村委会的同意。近年来因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审核和批准村民建筑房屋的要求更加苛刻,建房难度也有所增加。未经政府允许,村民私自建造的房屋会因违法违规而遭到政府部门的拆除。当民间精英向村委会提出征地并建房的要求时,得到了村委会大力许可与支持,主要体现在专门规划空余工业用地以供其建厂。丹村村委会之所以支持民间精英,一方面希望他们的产业“更上一层楼”,从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彰显其是村民强有力的保障角色,很大程度上能打消村民关于产业转型的隐忧与顾虑。
3.2 营造转型氛围
营造转型氛围主要借助外出考察学习的契机以及部分民间精英的宣讲。丹村村委会带领有意转型者外出考察学习及展示考察后的成果,众多转型案例触动了其他村民的心。尽管他们与民间精英间存在弱关系网络,但是彼时村委会已在号召转型,因而其可求助于村委会。丹村村委会多次带领有意者外出考察和学习,且在考察结束后举办面向全体村民的座谈会,由村干部和部分意向者向村民汇报考察学习的各项成果,并动员全体村民尝试转型。丹村村委会定期邀请部分民间精英给村民开经验交流会,讲授其转型经历、生活变化等内容,起到宣传和示范的作用。
3.3 完善基础设施
不同于面对面的经营方式,作为网络經营模式的淘宝网,卖家与顾客间的交易通常要借助于第三方——快递物流。因此,物流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则会进一步推动前者的发展。2013年前,丹村境内无一家快递物流,村民货物的邮寄遭遇很大困难。他们通常驾驶满载产品的三轮车前往毗邻的“淘宝村”或当地市中心发货。这一方面大大增加村民的交通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潜在的安全隐患。随着该村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每天需要邮寄的货物量急剧上升,原来的发货方式根本不能实现及时、有效地处理大量货物,因而丹村亟待解决缺物流的现实情况。为了促进电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给村民“减压”,丹村村委会协调引进了圆通快递。首家物流企业的入驻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效,村民在本村就能够享受发货服务,电商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随着其他物流企业也纷纷入驻丹村,快递物流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给村民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邮寄方案,电商产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3.4 成立技术指导系统
2013年,为了积极响应村民关于转型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转型规模,G镇政府在丹村成立大学生网络创业服务中心。随后的两年内,先后共有8位大学生村官入驻该服务中心。大学生村官是一支学历、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队伍,对计算机技巧的掌握程度较高。这些大学生村官主要负责技术培训,诸如淘宝网基本流程、产品图片拍摄及PS、店铺装饰等。由于淘宝网较低的门槛,即村民仅需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就能完成注册和开办淘宝网店的目标,因而大学生村官向他们简单教授关于淘宝网店的基本知识,他们就能大概熟悉和了解其中的流程。大学生村官更多地教授关于产品图片拍摄、PS和店铺装饰等内容。由于此前丹村缺乏淘宝美工行业,村民需要到毗邻的“淘宝村”请人为其店铺“量身打造”,而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基本解决了这一窘境,同时帮助村民节省了不菲的费用支出。
3.5 出台优惠政策
G镇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积极引导丹村村民实现产业转型。这些引导性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资金补贴。丹村新产业主要为淘宝网销售的家具产品,而产品的制作通常需要5台机器,分别为大据、小据、开料机、排钻机以及封边机等,且每台机器价位不等,从10多万元到20多万元。总体上,机器费用的支出在50万~100万元,费用比较高昂。为此,G镇政府给予购买机器设备的民众8%~12%的费用补贴。二是提供低利息的贷款。鉴于村民经济水平有限,G镇政府与当地民丰银行直接合作,免费给村民提供低息贷款业务。且村民无需自找担保人,其担保人直接由该镇政府担任,从而减少一系列的繁杂手续,增加了贷款的便利性。
4 小结
本研究围绕产业转型,分析和探讨民间精英与基层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丹村产业转型一方面源于民间精英自下而上的自主探索,另一方面源于基层政府的后续推进。这两股力量共同推动了丹村的产业转型。民间精英作为“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型探路者,其成功后通过直接的强关系再联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影响等带动部分村民实现转型。原产业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多次治理实践致使丹村村委会与G镇政府随后介入转型,通过支持早期精英、营造转型氛围、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技术培训与支持以及出台优惠政策等进一步推动丹村的产业转型。从丹村的案例可以看出,产业转型的实现仅靠民间精英或基层政府的某一方力量是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任克强.政绩跑步机:关于环境问题的一个解释框架[J]. 南京社会科学,2017(6):84-90.
[2] 韦 尧.从“耿车模式”到“淘宝大户”[N].中国建材报,2016-9-22(5).
[3] 杨 静,张 开.劳动与资本、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认识——2008年经济危机的新阐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5):53-58.
[4] 陈阿江.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流域生态转型的契机与类型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4):70-76.
[5] 邵占鹏.规则与资本的逻辑:淘宝村中农民网店的型塑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74-82.
[6] 刘亚军,陈 进,储新民.“互联网+农户+公司”的商业模式探析——来自“淘宝村”的经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6):87-93.
[7] 杨建华.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发展[J]. 浙江学刊,2015(2):201-214.
[8] 费孝通.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 郭晓东,李莺飞,马利邦.城镇化背景下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4):51-56.
[10] 陈阿江,程鹏立.村民是如何化解环境健康风险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