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林州盘阳古村调查报告

2020-07-14 12:05杨东昱
关键词:古街民居村落

□杨东昱

盘阳,古称“磻阳”,位于太行山麓的浊漳河与露水河交汇处, 北距林州市30 公里,西南有山为屏,东北有河为障,扼豫、晋、冀三省交通咽喉要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为军事、交通、经济重镇。 明清至民国,三省通衢的盘阳是豫晋冀三边商贸物资重要的集散地。盘阳历史悠久, 至今仍存有北魏时期建造的法济寺,明代建造的李靖庙建筑群、关帝庙、东西石券寨门, 清至民国时期建造的卢家大院、桑家大院等民居,以及八路军一二九师新一旅旅部旧址、抗日大学“豫北联中”旧址和“盘阳会议” 旧址等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旧址。2014 年,盘阳村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2016 年,盘阳传统民居(含法济寺)被公布为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盘阳古村历史格局和演变

漳河南岸,盘阳村北,有一自然形成的土丘,南北长250 米,东西宽150 余米,周长1000多米,呈不规则椭圆形。 其方位、规模与民国《重修林县志》 所载“磻阳城, 县北七十里。……(城墙)周围二里,高一丈五尺,北临漳水”相符。 依据历年多次考古调查获取的石、陶器物标本的时代特征和城址周边留下的夯筑城墙遗存,推断其为磻阳城,始建于战国,经秦、汉、北魏一直沿用到宋。

宋太宗赵光义端拱元年(公元988 年),朝廷在盘阳设“采造务”, 特置监官及工役600人。 岁给衣粮,复其门役。 每自春二月至冬十月,采木于林虑北山。 《重修林县志》记载:“浮于漳,入于洺,达于冀。”[1]砍伐下来的木料,被拖运至淘上津渡口,捆扎成木筏,滑入漳河流漂,至河北省南部之洺河被截捞上岸,由朝廷统一调拨分配至诸郡用于建城池、 仓库和制造兵器。 为方便监管,采造务的官员在城前木材场北垒台处建造了办公衙署。 之后,北面城寨里的百姓围绕木材场搭窝棚, 经营诸如卖茶饭、补鞋、补衣服之类的行业,形成了一片小规模的民居住宅。

随着朝代政权的更替, 采造务等机构被废止, 堆放木材的场地被周边的商铺扩占建起了房宅,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聚落。 原运送木材的东西通道, 顺理成章地成为村中的主街道,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盘阳古街。

盘阳古街, 对村落的格局起到了重要的结构作用。 其东起东寨门,在村中将军庙附近折向北后直抵西券门, 呈拐尺形, 长近500米,宽3~7.5 米不等,东西落差达七八米。 通过与两侧巷道纵横交错, 构成村落内部交通体系,形成椭圆形的村落格局。 明清时期,盘阳古街两侧密集分布了大大小小近百家商铺。 村落中的宅院,围绕主街集中设置。 宅院的布局,大多采用前店后宅的形式,带着浓郁的商业气息。 民国时期,民居宅院逐渐向南北扩展, 但是以盘阳古街为轴心的布局仍然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伴随村落居民人口的增多以及村东新修道路的通达, 呈现出在新建道路两侧快速拓展的格局。 (图1)

图1 盘阳古村历史格局和演变分析图

盘阳为豫地出入晋冀之门户, 是豫晋古道重要的一段。 20 世纪50 年代之前,盘阳古街是该区域进入山西、河北的必经之路。 古商道由东寨门进入,穿村而过。 出西寨门后,往下走200 步左右,有一个岔路口:向西,顺漳河南岸走旱路,可直达山西平顺境内。 向下,至淘上津渡口, 坐船或跨桥即可进入河北涉县地界。 在来来往往的商贸活动中,三省的人口、经济、文化产生了交流与融合[2]。 明清时期,盘阳成为豫晋冀著名的商品集散地,穿村而过的豫晋古道两旁兴建了许多商铺、客栈,商贾云集,贸易兴隆。 随处可见豫晋冀三省的客商,街巷中回响着各地的方言,商贸的繁荣发展为盘阳赢得了“小苏州”的美誉。

二、地方特色突出的乡土建筑

(一)公共建筑

1.法济寺

法济寺,又称法济院,位于盘阳村西1 公里的龙山寨峻岭之中,始建于北魏,已有1500年的历史。 经后代多次扩建重修,逐步形成了占地面积约6440 平方米的著名寺院。 寺中曾建有大佛殿、后殿,还有水陆殿、祖师殿、伽蓝殿、藏经阁、僧房等殿宇楼阁,后经清道光三年(1823 年)泥石流灾害的损坏和1943 年日寇飞机的轰炸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现仅存一座中佛殿。 寺内,清道光五年(1825 年)的《流芳》碑,记载了清道光三年因天降暴雨引发泥石流冲毁法济寺的史实。 寺内原有两尊北魏石佛造像, 均高1.6 米左右,“文化大革命”时被人为砸毁,只剩底座。 这两件石佛座的四侧, 用阴线刻有65 位供养人画像和名字,雕琢精美,技法娴熟,为林州市现存最早的石刻。 寺院里,原有后唐同光四年(926 年)同节度副使范文佐充磻阳务时建造的一座 《尊胜陀罗尼》经幢和金泰和元年(1201 年)铸造的一口大铁钟,惜今均已无存。

2.李靖庙建筑群

李靖庙建筑群, 位于盘阳村中部古街北侧, 始建于元末明初。 现存主要建筑有八角亭、大殿和旁侧附属建筑。 八角亭位于庙入口处,耸立于1.3 米高的石台之上。 单檐十字脊前出抱厦,黄琉璃瓦覆顶,绿剪边。 共施八柱,中间二内柱间置板门, 为庙之入口。 六根角柱,撑起上边的斗拱和翼角构件。 翼角高高挑起,使整座建筑看起来十分精巧灵动。 (图2)李靖庙内的清光绪二年(1876 年)《重修万善桥碑》,记载了清道光三年(1823 年)泥石流冲毁万善桥给当地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史实。

3.关帝庙

关帝庙, 位于盘阳古街西部向北折的拐角路东,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关帝庙为小型的歇山式建筑,占地仅20 平方米左右。 墙体为青砖砌筑,墀头上刻有“精”“忠”两字。 前檐雕刻精细的石础上,立有八边形石柱, 石柱上端的木额枋镂空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八仙和寿星九个人物,寓“八仙拜寿”之意。南墙内壁上,嵌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重修歌舞楼碑记》, 记录了道光十年(1830年) 强烈地震对当地造成的巨大破坏:“忽焉地震,声若巨雷,房屋尽倾,斯楼亦坏焉……”该碑是研究当地自然灾害的珍贵实物资料。关帝庙建筑精致小巧, 位于晋豫古道之侧的位置,承载着重要的关帝祭拜等民间习俗,显现着盘阳古村悠久的商业气息。 (图3)

4.寨门

拐尺形的盘阳古街两端, 分别置有东寨门和西寨门,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东寨门,又称东券,位于古街的东端,是村落的东大门。 青石砌筑的墩台,高4.5 米左右,拱券跨度3.4 米,券洞长19.5 米,占地约393 平方米。 墩台上,现存一座面阔三间小型庙堂。庙堂旁侧,立有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重修东券三官、观音庙碑记》一通。 券前,原有高3 米、长8 米的大照壁和直径约20 米的可蓄水、调节洪涝的池塘各一。 庙的左侧,原建有丁字券一座,现今均已不存。

西寨门,又称西券,位于村落西北隅盘阳古街的北端。青石砌筑的墩台,高4.5 米,拱券跨度2.3 米, 洞长10.5 米, 占地约292 平方米。 墩台上,建造有碧霞元君歇马殿。 出西券向北,地势一路下行。 券门居高临下,居要扼险,远观气势雄伟,近睹壁垒森严。 站在券口向外望,蜿蜒的漳河、古渡口淘上津,以及河对面河北涉县之山岭、道路,一览无余,故自古就是古道雄关,豫地出入晋冀之门户。 券台上,立有明清石碑数通,其中记述清道光十年(1830 年)地震史实的《重修西券碧霞元君殿碑记》尤为珍贵。

图2 八角亭

5.哨楼

哨楼,是过去村民值更护村的重要设施。村西北部西券两侧, 因有弯曲绵延的土崖高台相辅,无须修建哨楼即可把守防护。 村东部地形如扇面平展, 且东券以内古街南北还各有东西小巷通向村外,由于多处不闭合,在村落东部增建三处哨楼,现仅存东券里50 余米处的一处。 该哨楼跨于古街之上。 两侧立柱,为块石垒砌,上置横木为平台,平台上置瞭望楼。 瞭望楼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后檐墙正中开八边形瞭望孔,前檐设置木栅栏,旁侧有活动木梯供放哨村人上下。 哨楼两侧,寨墙和民房高筑,形成闭合之势。 一旦遇有大股兵匪流寇来袭, 村民便在哨楼下和东西寨门券洞里塞满干柴等路障堵守,并进行抵御斗争。 (图4)

(二)民居建筑

1.传统民居和民俗

盘阳村的院落布局, 大部分是三合院和四合院。 小门小户的为一进院,富户的大宅院有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多种,甚至左右相连成为套院。 四合院的形式由大门和倒座、堂屋、东西厢房组成。 四合院,堂屋为五间、厢房为三间的,叫“五裹三”;堂屋为七间、厢房为五间的,叫“七裹五”。 三合院,只有堂屋、厢房,因主房对面有墙无房,这样的院子在当地叫“三条腿”。 主房的开间都是三、五、七奇数,没有四、六开间的,当地称“四六不做主”。

图3 关帝庙

盘阳传统民居多为硬山式建筑, 虽造型简单,但结实耐用。 民居有建一层的,也有建为二层楼房的,楼下住人, 楼上放置杂物、粮食。 民居的建造很讲究风水。 因为盘阳村西山高, 北面土丘也高,所以村里的水都是向东流,故东西古街以北的民居绝大部分以堂屋为主房,大街以南的民居大都以西屋为主房。

2.民居的建筑材料

盘阳村的传统民居, 其选材以石材、生土、青砖和木材几种材料的搭配使用较为普遍。 因地处山区,石料较为丰富,且易取易得,因此,民居的台基、柱础、踏步石、垂带石、门枕石、角柱石、腰檐石、窗台石,以及大门前的上马石、捶布石等,都是取当地的石料加工而成。 从选石、开采到运输、备料,从粗加工的平整到细加工雕琢出各种的纹饰,技术和经验一步步成熟起来,逐渐形成了当地传统的营造技艺。

块石筑墙基,上砌青砖或土坯墙,是盘阳村民居常见的建材搭配方式。 青砖质地坚硬,抗压性好,导热系数小,保温性能较好,且具备美观、 施工方便的特点, 主要用于砌筑墙体。 土坯既造价低廉,又有保暖性好的特质,但也有强度低、抗震性能差的缺点,一般砌在墙体上部。 林虑山上,生长有榆、杨、柏树等植物,木材资源充足。 木材质地坚韧,有抗挠曲性、耐压性特点,是民居建筑中檩、枋和门窗等构件不可缺少的材料。 另外,木材还常作为木雕装饰构件使用。

3.民居的装饰

盘阳的传统民居, 墀头上的盘头是装饰的重点,往往雕饰着精美的砖雕图案。 有雕刻双狮(寓意事事如意)、花瓶(寓意富贵花开)等形态各异图案的,有雕刻“平安”“万年”“苞茂”“忍耐”之类文字的,还有雕刻着历史人物的。 大门的抱鼓石上,往往刻着“福寿”“兰室”的文字或牛(寓意为青牛望月)、羊(寓意为三阳开泰)之类的动物图案。 柱础上,雕刻着瑞兽、八卦图、十二生肖等,造型丰富。 宅院内主房大门之侧,都要安置一个神龛,当地人叫“天地圪窑”。 神龛里设置牌位,雕刻或书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字样。 神龛两旁的对联,往往是“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也有“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之类,横批多是“吉星高照”“地久天长”“天地位焉”等吉祥语。

图4 哨楼

图5 古民居大门

盘阳民居的建筑雕饰,既类型丰富、造型古朴,又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农耕文化美学特征, 寄托了宅院主人美好的追求和愿望, 是古村落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图5)

(三)近现代重要旧址

1.八路军一二九师新一旅旅部旧址

八路军一二九师新一旅旅部旧址,位于村落西北部的桑家大院。 这是一处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的三合院,由堂屋和东西厢房组成。 堂屋为五间,两层楼阁式的硬山式建筑,东西厢房各为三间,皆为青砖灰瓦硬山式建筑。 院子不大,但门窗、柱栏雕刻精细,极具传统的豫西北民居特色。

2.抗日大学“豫北联中”旧址

抗日大学“豫北联中”旧址,位于村西部古街北侧,为卢家大院的街北部分,修建于清代。 整个院子由十几个大小相间的院落组成,大门临街,门里有一条长长的甬道直达后院。 甬道的西侧,从前向后分别是月房、客厅、后楼院和库房院。 该组建筑,呈现出河南安阳地区典型的“九门相照”格局,规模较大,且保存的真实性、完整性较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盘阳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3.“盘阳会议”旧址

“盘阳会议”旧址,位于村西部古街南侧,为卢家大院的街南部分,修建于清代,原建筑格局为“九门相照”格局,现仅剩临街门房一座。1960 年3 月5 日至6 日,中共林县县委在这里召开著名的“盘阳会议”。 这次会议,是决定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是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引漳入林水利工程” 被正式命名为“红旗渠”。

三、结语

盘阳古村,现今仍有大量的村民居住,活态保护基础较好。 对盘阳村乡村环境和乡村文化遗产, 有必要实施专业、 专门的保护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治、修缮和保护。 建议以“文化传承、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宗旨,进一步挖掘盘阳村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用好太行山生态保护区特别是红旗渠的文化旅游资源, 研究村落及居民生活的活态保护方式和活态利用策略,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通过整体保护、传承文脉、活态传承,稳妥发展村落经济,使之成为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中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

猜你喜欢
古街民居村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首届“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