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弹性(resilience)源于材料学领域。1973年美国生态学者霍林(Holling)最先把弹性概念引入生态学。所谓弹性,他认为是一种保持系统内外各种关系的特殊属性,并且这种属性能够在承受外界变量所带来的干扰中,仍具有继续维持整个系统的能力。因为弹性理念所倡导的是动态、循环的系统,所以在解决自然与人文之间矛盾的问题上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2010年尼尔·科克伍德(Nill Kirkwood)在《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中提出“弹性景观”的概念,并指明弹性景观是针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未来发展的新主张,可对协调城市活力与生态可持续的关系具有促进作用。
河源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建设中东北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高新区位于河源市西南,赣深高铁的开通助力了河源高新区跻身深圳一小时同城辐射圈层的目标。中央活力核心区由是高新区中心部的开阔场地、欢乐岛及生态岛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四面被东江所包围。其道路景观从北至南依次穿过花园型次级道、滨河大道、办公商务休闲型次级道、滨水休闲路。现有的用地性质主要为绿色滨水公园、商业综合体、文化综合体以及商业水街等。
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设计定位从“以弹性理念为指导,生态循环为核心”的角度出发,构建“山、河、岛、城”为一体的城市公园景观综合体。通过调研,所面对的设计挑战如下:
一、水生态格局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如何与城市发展歌剧院发展相协调?
二、场地已有的骨架路网等城市配套如何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序融合?
三、针对产业、人居、商业的高新区复合功能如何塑造具有科技、品质、活力的城市意象?
针对这三项挑战,提出“水城新脉,智造未来”的口号,具体内容概括为三点(见图2):一、绿脉延续,活力廊道。从城市命脉东江的涵养源头中汲取创意,作为区域发展的骨干轴线来打造新区城市核心。二、三生相织,水环融成。通过环城水湾、串联输送的设想,搭建生态、生活、生产的城市枝干系统,组织水、人、城为主导的河源高新区发展机制。三、万物生长,开放街区。引入泛开放式街区、智慧街区实践的理念,打造新区动态灵活、科技多元的城市公共空间。
依据城市公园的设计定位,结合中央活力景观区的特点,全方位提高弹性系统的性能,归纳出中央核心区“一轴一环一路网”的特色布局形式:
一轴:以城市公共景观为主轴线。
一环:绿色生态水环,以东江、东江沿岸景观以及驳岸为主。
一路网:形成“两横三纵”的路网。两横,由连接城市交通景观道路的滨河大道和组合场地形成的南北向线性廊道,同滨水生活休闲廊道两部分构成;三纵,由展现城市形象的城市门户形象景观大道、生态景观大道、科技形象展示大道三部分构成。
结合规划后的总平面图(见图1),中央景观区城市公园的基调整体保持在国际化、现代化、科技化上,体现出中央景观区不受限于传统文化符号和形式的前瞻性。其设计核心是以高新中央活力核心区景观设计三大区域为主:中轴景观区、水系景观区、生态岛景观区。
1.中轴景观区
中轴景观区位于改造核心区自西向东中轴线的两侧,分为城市客厅、创意盒子、生活容器水乐园三大板块(见图2)。景观整体上避免了道路规划带来的分割感,将整个区域完整打造,满足了容纳多人多类型活动的可能。
另外,该区域的用地类型为花园、公园、广场、草坪、商街以及沙滩,主要是为了营造城市娱乐、商业系统的核心,增强区域功能的多样性和景观弹性的多样化,使这三大板块成了一个主要的中轴景观系统(如表1所示)。该区域内生态、创意、生活兼备,中间区域的创意盒子运用了一整块展示型和互动型的景观将城市客厅与水乐园两个板块相连接,这样既延伸了水乐园的弹性,又打破了前后两者的空间界限。
图2
图3
表1 中轴景观区板块功能
2.水系景观区
水系景观区是位于东江支流沿岸的景观展示带上,随河流形式呈环状分布,由绿色创意滨水区、午后滨水花园、水街三部分组成(见图3)。该区临近东江,环境敏感性强,生态风险等级高,适合开发湿地、绿洲、主题俱乐部等外部项目,这样能够使城市河道景观从单一的观赏功能向为人们提供游憩、学习、运动等多功能上转变。
通过弹性景观的营造手法,在设计漩涡花园时,利用了台阶的高低形式营造虚空间来处理花园的不规则地形,并结合昆虫岛、亲水花园、宠物花园、野餐草坪等分区供人们休闲娱乐。另外在规划环湖绿岛道时,特意用了不同颜色、材料、标识等分出慢行步道、自行车骑行车道及观光车道,为人们提供多种游览城市公园水系景观的路线,充分发挥水系景观在城市公园弹性功能上的作用。
3.生态岛景观区
位于中央活力核心区最东侧的生态岛,是由东江主河道上冲击形成。生态岛以轻度开发为主,营造了生态安静的氛围。在设计中强调畅通的生态岛行洪通道,是避免对行洪造成的不必要影响。由于岛上存在鸟类保护地和候鸟通道,同时城市公园也殷切需要动静结合的水上弹性景观,所以岛上还特别设置了水上观赏区,借此为都市水上活动提供空间,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社会层次人群的活力需求。这样,在市政及绿色交通路网体系内是十分有利于将人群吸引过来再活力传递出去的,源源不断地给城市注入生命力。
1.生态韧性防灾功能的增强
基于弹性理念下城市公园景观韧性防灾功能的增强主要体现在营造地域性生态系统这一方面。是通过有效的弹性设计、合理的水系规划、高效的水质净化、安全防洪以及生物多样性,共同构建和完善生态系统实现的,利于推动低影响开发和营造低碳环境的目的。
在中轴景观区内设置雨水、林荫、净水等花园,即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与自然相接触,又能当作备份土地来应对未来外界不可测的变量,保留了一定的预见性方便对未来场地进行改造。在雨水花园的设计中利用台阶高差的方式,主要是为体现雨季时园区能够具备调节水流、植物净化水体的功能,并在雨后也能够利用遗留的泥土吸去残留物,以达到快速恢复原貌的目的。另外在水系景观区还设计了大量绿洲湿地用地,保证了蓄水、调节东江水流、补充地下水以及维持水域平衡调节小气候等作用,形成循环式的水弹性系统。
2.慢行空间的连接
为保证城市公园各景观区的整体性,突出弹性景观的主次地位以及处理好各空间关系,利用慢行空间将各点进行连接。中央活力区分外部道路、内部道路两种。外部道路是主干道,以机动车为主,具有城市形象展示视线引导的作用。内部道路有次干道、支路、滨水绿道,以步行、非机动车为主,是街区形象展示(四季变化景观)、特色展示(提供步行空间)、郊野趣味(多边活动空间)的综合体。
在慢行空间布置中有机地将步行道、非机动车以及城市绿洲湿地、水系、景观节点等相结合,联系了更多体现城市公园特色的路径,有效地扭转了“车本位”的规划思想。通过慢行空间的连接,满足了各区域、各类型人群交通性、社会性的慢行出行要求,对塑造特色城市公园的慢行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得人们在慢行空间过程中体验慢生活。
3.植物景观的营造
通过对中央核心景观区植被生长环境的现状研究,结合本土植物打造了可供人亲近、享受自然且具有不同特色的生物景观,主要以可食性景观和互利共生种植景观为主。中轴景观区就植物功能方面,分为未来之树活动广场、空中花园以及滨水节庆广场三部分。根据不同特色、距离河流的远近,选择在绿洲湿地、驳岸边种植适量的草本植物、水生植物,形成了乔灌草多层次局面。由于生长的挺水植物具有良好的遮光性,可有效抑制水中藻类的增殖,将水净化后重新排回湖泊或河流,充分利用了水系景观区和生态区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十分利于植物景观的营造。
本文以河源市中央活力景观区改造为主进行初步尝试,将弹性理念的具体实施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项目的概况、定位、规划、分区进行设计实践,并探索出该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弹性景观的一部分,为创新和改造城市公园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