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教育工作中的惩罚方式

2020-07-13 09:06殷小波
读天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

殷小波

摘 要:“教育需要适当的批评与惩罚,没有批评与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有缺憾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这个观点已经是无须争论的。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明确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该用怎样的方式惩罚学生,向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现实情况是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惩罚方式,抄作业、劳动、不准上课、甚至是各种体罚等,很多老师都是凭着经验与惯性,很少思考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甚至是合法性。这就致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存在一些偏差,甚至造成“反教育”的现象。

关键词:教育;批评与惩罚;惩罚方式

一、 审视惯用的惩罚方式

上海市徐汇区德育研究室的张鲁川老师在他的一次讲座中,引导听者反思当下一些惩罚方式的正确性,比如罚学生劳动、罚学生抄写作业等,像这样比较温和的惩罚方式,应该说使用的面比较广,频率比较高,甚至很受推崇。但是张老师认为类似于这样的惩罚方式是存在问题的,我们不应该把劳动、学习等美好的事情当作惩罚的手段,这样做会使学生形成对劳动和学习的错误认识,把“劳动”与“改造”联系在了一起,认为劳动是低下的甚至是可耻的事情,进而养成不爱劳动、厌恶学习的个性。这么看来,这样的惩罚方式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反教育”,但是作为实施者的老师,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张老师又用星云大师惩罚弟子的方式,引导我们寻找更科学合理的惩罚学生的方法。弟子犯了错,星云大师不打不骂,也不罚劳动,而是罚弟子不得做功课。这些弟子都是为了向佛修行而来,不让他们做功课是最使他们难过的事情,看着别人正常修行,受罚的弟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心向往之,等到惩罚结束,他们能够参加做功课时,竟然涕泪俱下,很是用心。

两种惩罚方式的对比,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首先,一切有体罚嫌疑的方法是不能用的。弄清“惩罚”与“体罚”的区别,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二,像“罚劳动”“罚抄作业”这样的“负强化”惩罚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厌恶感,违背了“学习是快乐的”“劳动最光荣”的精神,也就是说“负强化”产生了“负面效果”,似乎应当摒弃;第三,我们可以效仿星云法师的做法吗?不让学生上课?显然不能!不合法也不合理。“不合法”就不用解释了,“不合理”是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像星云大师的弟子那样热衷于功课的。这样想来,我们没有星云大师的智慧,却要面对星云大师所遇不到的错综复杂的情况。不禁有这样的想法,要是让星云大师到现在的教育环境中来做老师,他会怎么做?

二、 探寻更好的惩罚方式

当然,我们应该相信星云大师有足够的智慧,也应该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更应该相信现在的教育环境没有把我们“逼上绝路”。那么“路”在何方呢?

如果按照“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可以找到不少替代性的惩罚方法。星云大师的方法虽然不能照搬,却可以借鉴,关键是领会大师的方法精髓。

在名著《爱的教育》中,作者亚米契斯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与星云大师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亚米契斯对母亲说了非常失礼的话,他的父亲对他有这样一段教育:“我原是爱着你的,你在我原是最重要的珍宝。可是,你对于你母亲如果不孝,我宁愿还是没有了你好。不要再走近我!不要来抱我!我现在没有心来拥抱你!”亚米契斯的父亲用“不要再走近我!不要来抱我!我现在没有心来拥抱你!”这样的方式惩罚亚米契斯,是因为他知道亚米契斯很在乎这种可以传递父子深情的拥抱,不能和父亲拥抱会让亚米契斯很难过、很失落,进而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更珍惜与父亲的拥抱,“负强化”起到了“正效果”,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的方法。借鉴于此,我们可否这样惩罚犯了错的学生呢?明确告知犯了错的学生,老师对其错误的行为很失望,如果其不能改正,老师宁愿没有这样的学生!在规定的日子里遇到自己,不要请叫老师,老师也不会跟他打招呼,直到發现他有了真切的改正和进步。当然,这样的方法也许只能对那些敬重老师、依恋老师的学生管用。

其实,上面所说的方法要想起到好的作用,一是需要惩罚者对被惩罚者真切的爱意,二是需要对被惩罚者的了解,知道他的内心所想,知道他在乎什么,做到“知己知彼”,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全面了解学生”。除了爱和了解,好的惩罚方式还应该充满智慧。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原则,充分地了解学生,并且动用我们的智慧,就一定会想出好的惩罚方法。

三、 完善惯用的惩罚方式

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罚劳动”这样的惩罚方式是不是绝对不能用呢?如果只是纯粹地为了惩戒学生,让他们记住教训,甚至是为了出一口“恶气”,对学生的劳动成果不置可否,这样的方式当然不可取。同样是罚劳动,如果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开展劳动,并对劳动成果仔细检查,表扬其做得好的地方,比如说打扫得干净、桌椅摆放整齐、图书角布置有创意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能够通过努力把一件事干好,并给别人带来舒适与快乐,恐怕就不会形成负面效果了。因为这样做既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的尊重,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反思的同时体会到认真做事的态度,甚至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有时候,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语言表述,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如果在罚学生劳动之前,对学生说:“你犯了错误,现在老师给你一个弥补错误好好表现的机会,希望你能把这件事情做好!”,这样的说法应该也会改变学生对劳动惩罚的消极看法。

再说说“罚抄作业”,学生如果辛辛苦苦、态度端正地完成了任务,老师不能轻视学生的“成果”或者草草地写个“阅”字了事,而应该对他的“成果”认真地审阅,肯定他的态度,甚至对其中写得比较好看的字大加赞赏,这样的话,可能不仅不会使学生厌弃学习,反而会激发其兴趣,促进其学习。

所以说,有些时候其实不是惩罚方式的问题,而是惩罚者自身的问题,好比是厨师做菜,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烹饪方法,不同的厨师做出的味道却是不一样的。问题在于我们惩罚学生时,是不是对学生保持着爱意和期待,是不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是为了让学生从这一次惩罚中受益良多。我们应当时刻牢记一点,惩罚不是目的,更不是打击学生的手段,只是教育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彭先桃.教育中的惩罚刍议[J].教育导刊,2013(5):55-57.

猜你喜欢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