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
摘 要:我们在大数据时代下生存,个人隐私呈透明。大数据可以挖掘出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兴趣,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想要的结果。大数据的广泛性深入到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大数据可以帮助学校挖掘出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趋势,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成绩提升。
关键词:大数据;高中;学生成绩;数据分析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渗透在了当今每一个行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构建了新一代的经济循环系统。秉承着对数据的敏感性,本研究探讨大数据在高中学生成绩数据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与处理,并根据此数据结果,分析学生的趋势发展,并将其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
一、 成绩分析
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检测,让各个学科的任课老师录入学生成绩,校园网成绩管理系统会自动完成班级中各科优秀学生的统计。对全校学生单科前150名且總分在全校前240名的数据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通过校园网成绩管理系统,完成全校班级优秀率的统计;对班级单科分数段进行分析;全校前150名的成绩册进行整理;班级中各个学科的平均分进行细化;全校班级的总分数段进行统计;对每一次考试全校各班前200名的人数进行匹配和分析;建立全校各个班级的成绩册。学生成绩出来以后,教师要将学生的成绩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会根据设定的规则进行自动分析,完成对数据的匹配,从各个方面分析教师的教学水平。从多个方面入手,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认识,反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 成绩对比
学校在进行成绩对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各个学科之间的分数段以及平均分;总的分数段对比。学校之间成绩对比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要确定录取分数线,根据学校的录取人数,对考试的分数线进行确定。如果某学校的录取人数是500人,将第100名学生的总分作为分数线,如果第500名学生的分数为455分,则455分就是考试的总分有效分数;根据这500名学生的总分数进行计算后可以得到平均分,根据平均分得到各科的平均分;计算权重;对每一刻的学科权重进行计算;对各科的有效分进行计算,根据有效分可以计算出各科的平均分权重。
综上所述,综合权重比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充分考虑各科权重,计算各科之间的差距,从而得到最终的学科权重比。根据各科的有效分,可以得到全校有效分人数及入围有效分人数。如表2所示。
三、 成绩追踪
对各个班级各个学科进行平均分考核,入学平均分是指刚步入高中时的平均分,如果中途有转校或者接班的情况,则按照上次考试的分数进行计算;如果学生的起点差距低于或者高于平均分,则按照不加也不减的方式进行考核。如对高一(2)班的平均分进行考核,首先要计算出学生的考核分差距,如果该班此次的平均分为84.75,与年级均分差距4.5,最终考核的差距为4分;计算与平行班之间的分数差距,如果教师只教一个班,不需要进行差距计算,如果教师教两个班级,则需要考虑平行班的差距;计算跨班考核分数,将两个班级得出的数据进行相加,最终得到的平均分模拟考核为6分。
对全校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针对某一次考试进入全校前200名的学生表现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关注学生在今后学习上的表现,从而深入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反应的数据结果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考试之前,召开讨论会,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与各班班主任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保护学生的隐私,对学生的数据要做到严格保密,让所有的数据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变得更加严谨和专业。高中教学,适时提问可以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调控,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加强课前预设,把握时间节奏,如果教师的预设问题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
四、 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成为新的教育趋势,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员意识到大数据给教育所带来的重要性,利用大数据的功能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认知,从而显著提高管理效率。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处理,通过大数据技术随时掌握学生成绩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绍中,王晓敏.大数据分析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7(4).
[2]吕海燕,周立军,张杰.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数据挖掘在学生在线学习行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7(1).
[3]万如意.大数据分析在政府采购领域中的应用:数据、技术与案例[J].中国政府采购,2015(12):52-56.
[4]罗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学习分析大数据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