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里的历史沉淀

2020-07-13 04:22唐晓甜
黄河之声 2020年8期

唐晓甜

摘 要:复调音乐并不是西方所特有的音乐现象,但是它却在欧洲得到了与众不同的发展。复调在西方的出现对于西方音乐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音乐问题、创作技术问题,它同时也影射着西方世界的精神和文化。受制于严酷的宗教环境的挤压,这也是西方复调音乐区别于其它任何音乐现象的重要原因。复调的出现是西方音乐走向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的一个关键因素。由此看来,复调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复调音乐在西方得到与众不同的发展原因就成了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西方音乐;教堂音乐;复调音乐

首先,确定本文中所研究涉及的复调的概念。本文中所指的复调指的是西方教堂音乐中出现的多声音乐。

复调音乐并不是西方所特有的音乐现象,但是复调在西方的出现对于西方音乐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音乐问题、创作技术问题,它影射着西方世界的精神和文化。受制于严酷的宗教环境的挤压,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音乐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较为浅显的探讨。

一、欧洲复调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

追溯西方文明的渊源,我们总会想到古希腊、罗马,回忆希腊文明、古代希伯来文明在宗教与神话、文学、哲学和艺术上的修养与作为,引发我们去追寻这些古代文明触及的各种辉煌和灿烂的历史积淀。但是当我们提及今天的欧洲文明,“两希文明”还不足以支撑起今天的欧洲文化。那究竟是什么原因成就了今天的欧洲?这些又与我们所要探讨的复调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对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的认识,可以和我们中国的文化做一个比较。中国的文化中心一直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区域中,我们立足于本土,同化或者吸收外来文化。基本上文化中心的地理位置没有随着国之灭亡而发生巨大的转移。然而西方文化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包括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在内,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所有这些风格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方向都伴随着中心地理區域的转移。文化中心地理区域的转移对于西方音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对文明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积极意义。文化中心地理区域的转移对文化传统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带来了活力。因为新的因素必须在远离传统文化中心的地区才能找到发展的可能性。于是我们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北大西洋的欧洲西部,在这里,不甘心忍受罗马残酷地奴隶制统治的民族,必然地成为了新的西方文化的创造者,而这片土地则成为了新的西方文化发展的希望之地。原本是文化的不毛之地,但却有幸借助遥远文明的光亮,又可以甩开传统包袱,开创新的天地。日耳曼人挥军南下,踏平古罗马。消逝的古罗马,枯萎断裂的古代文明,正是这破坏性的因素①成全了西欧的崛起。至此我们必须将视线转移到阿尔卑斯山地区,在这里偏离传统文化的地区,位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日耳曼一族②正在成长、崛起,他们对于文明的顶礼膜拜和狂热吸纳,通过与基督教结盟,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西方文化的真正主人,是他们撑起了万千年后繁荣的欧洲文明。欧洲文明的中心由爱琴海沿岸转移到阿尔卑斯山以北。

我们今天所谓的西方文化、欧洲文明的源头,大体从公元751年丕平建立的加洛林王朝开始。法国当代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曾明确指出:“加洛林王朝构建了基督教和欧洲的起源,或者说,确认了它的诞生。③”到公元768年丕平的儿子查理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教皇的帮助下建立了强大的法兰克帝国,欧洲政治统一。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的建立,使欧洲从最为迷茫的时代站立起来,由分散的蛮族部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作为一个帝国,它的存在极为短暂,但是查理大帝对欧洲的政治统治一开始就伴随着基督教的辅佐,很大程度上基督教是法兰克王朝得以建立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查理大帝对罗马天主教的积极倡导和大力传播,同时又不遗余力地复兴文化、鼓励教育、倡导学术,使得欧洲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文化的统一。相对于军事上的统治,精神的征服似乎更为永久。在加洛林王朝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得到传播推广,欧洲的基督教化全面开始。所以,欧洲基督教的崛起,也正是欧洲和欧洲文明崛起的开端。正如道森所言:“只有当西方的不同民族被融合在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团体中时,他们才获得一个共同的文化④”这些都与我们所要探讨的复调的产生息息相关,因为复调能够产生,并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的文化土壤已经形成,复调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在基督教中生存和发展。

二、欧洲复调音乐发展的宗教原因

在基督教教会中,祈祷和忏悔是基督教教堂活动的中心,为了获得精神解脱,教会进行宗教礼拜仪式,一切超越宗教精神的精神追求都遭到严格的限制,“禁欲主义”控制着当时的一切。欧洲艺术史与宗教的微妙联系,使我们不得不揣测,在这样一个处处都遭到限制的教会中是如何孕育出与众不同的、在人类文化中取得最为丰硕的成就的欧洲艺术化的音乐?笔者猜测,在欧洲的基督教堂中一定深藏着某种特殊的力量。这种特殊的力量既限制、约束着音乐的发展,又纵容、鼓励它与宗教对立。让我们一步一步去探寻。

(一)基督教会对待音乐的态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基督教会对于音乐的态度,这至关重要。在基督教观念中一切与技艺、操作、异教、感官和欲望联系在一起的事物都是世俗的,艺术充满着世俗性。这一切都彰显着音乐与宗教核心的冲突,既然是“禁欲主义”,教会为什么给如此美妙的音乐留下机会?基督教认为,音乐是教会的奴仆;基督教会重视音乐是想通过音乐的伦理和教化功能,传达经文,成为基督教控制人类精神的载体。然而欧洲中世纪所推崇的音乐家,并不是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而是有认知理论的理论音乐家。基督教音乐世俗事物素来怀有戒心,但却对人性具有深刻的洞察;他们聪明地认为,音乐(或者说情感)作为人性的一个不可戒夺的“弱点”,与其封杀,不如利用,因势利导,通过感性力量来打动人心,从而更加轻易的控制人们思想,宣扬上帝的旨意。在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使得这个问题更加透彻:“精湛的唱歌、大型合唱、乐器和舞蹈在最早的皈依者的头脑中是同异教的景象相联系,在这些音乐带来的欢愉之情能够从剧院和集市转移到教堂之前,他们是信任不得的;……但是上帝怜悯人类的弱点,把宗教的戒律与旋律的甜美结合在一起……给诗篇加上和谐动听的旋律,是的灵性幼稚的儿女自以为不过唱唱歌的时候,心灵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⑤”这虽然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利用,但也就是这样一种契机,音乐开始借助“自己是一个工具的身份”在教会中合理的存在,它终于获得了存活的理由。

在基督教会礼拜仪式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诵读经文和祈祷,圣经、诗篇、文词居于主导地位,音乐则居于从属地位,是一种可以被允许的点缀和修饰。“格里高利重新组织了礼仪和它的音乐,他的动机出自教会管理的实际要求。除了罗马当下的紧迫需要,他的心中别无他求。⑥”格里高利圣咏本身作为一种对圣经文词的修饰出现在罗马教堂,带着它用于传播教义的任务随后遍布整个西欧。然而并不是格里高利圣咏推动欧洲音乐艺术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前面提到,复调的出现对于欧洲音乐的艺术化倾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真正的关键在于对修辞进行的再修饰——附加段、继叙咏、复调。那么,为什么是复调,不是附加段或者继叙咏呢?

(未完待续)

注  释:

①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若斯(L S Stavrianos)曾經对否定性因素对欧洲文明的培育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比较了中国和印度文明之后提出:只有在西方,古典文明遭到了粉碎性破坏,它似乎被永久性地湮灭。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性是西方获得了一次更新的机会,它抛弃了一些传统的重负,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斯塔夫里阿若斯最后得出结论:“恰恰是这一独特性,使西方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

② 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同是罗马帝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被希腊人、罗马人称为“蛮族”。476年,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除了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洛,西罗马灭亡。

③ 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M].顾良、张泽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④ 克里斯多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长川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⑤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0-31.

⑥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44.

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长川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 姚亚平.修辞:音乐突围的谋略——欧洲音乐的艺术化倾向如何从教堂礼拜中产生的观察与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院报),2009,(01).

[4] 高林海,阎照祥.世界通史:古代史卷[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6]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